小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小孩。得益于父母培养的良好习惯,我会很早起床背诵课文和外语,晚上回家后不做完作业一定不会出门。还记得某个假期,听闻哥哥们要去下河捞鱼,孩童爱玩的天性驱使我跃跃欲试,可是想到自己抄写课文的作业没有完成,心情十分沉重。好心的哥哥看在眼里,提议要帮我抄写课文。我大喜。于是哥哥飞速地帮我抄写了一遍,拿到手里,我却哭了——我嫌弃哥哥抄写得不认真,字不好看……
再回头看孩童时候的自己,有时候会吃吃地笑。有一丝丝的骄傲,有一丝丝怀念。那种状态,现在来看,是一种叫作“勤奋”的状态。在那种状态里,每一种不是100%努力、100%上进的做法都不是常态。因而,在上大学之前,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勤奋”成了惯性,“优秀”也就成了寻常。
十几年以后,我踏入大学校门。在这里,我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状态,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60分万岁的思想在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好几次在补考的考场里,抓头挠腮、左顾右盼之时,我也曾下定决心做回曾经的自己,不叫大学留有遗憾。有赖可敬又可爱的老师们高抬贵手,我能一次次涉险过关。每每得知“过关”的消息,考场上的决心就飞到九霄云外,对于“学习”这件学生最应做好的事情越发漠视,日积月累,成绩一落千丈,每学期都退一步,“熬日子”成了上学的“主旋律”,就那么“混”到毕业。被判定为“合格”的本科毕业生踏入社会已属不易,更毋言读研、出国。自己的学习生涯也就那么平庸地结束,虎头蛇尾。
后来从省城到北京,身边的同事朋友每每问起都是北大、人大毕业,硕士、博士学历,动辄就是“三好”、优秀毕业生,我嘴上不说话,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丝的追悔,一丝丝的羞愧。只是木已成舟,空留感叹。常与爱妻回首往事,想来人生三十最追悔的一件事莫过于此。
经历过刚入社会的彷徨,好不容易谋得一差半职,开始体味人生五味。人家常说:“每天叫醒自己的不是闹钟,是梦想。”其实也不尽然,想来还有一种叫作“本能”的东西,这种东西混杂了基因里的秉性和后天环境的压力。忽然就在那么一个阶段,我们和过往的混沌人生告别,已然忘却的勤奋重归于身。更现实的原因是身边有那么多起点比你高、能力不比你差的同事、朋友比着,如果不能更勤奋一点,估计吃饱穿暖都是问题。
好似一切又回到了少年的时光。晨光熹微,我已经梳洗干净出门,好多年不见的朝阳原来这般美丽,激励如我们一样为梦想奔波的人们。白日喧嚣,我们行走在水泥森林中或宽或窄的街道,耳畔是这个伟大时代特有的朝气蓬勃。傍晚时分,收拾行囊,穿越人群,带着收获回到虽不宽敞却足够温暖的小家。我想,不是每个人都有匡济之才,心怀天下,可你一定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可以有自己满满的幸福。
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份工作,慢慢发现初来之时感觉繁杂的工作越发简单;乐观热情地去结交朋友,慢慢发觉初到异乡的孤单慢慢被浓浓的情谊包围;努力地写作,慢慢发觉已经生疏的写作本能开始恢复;用心地生活,慢慢发觉生活的回馈也越来越多。原来,生活一直厚爱我们,只要我们用心生活,就一定不会被生活所负。
祝福别人,我们喜欢说“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一种朴素的愿望,希望大家的生活可以一天更比一天好。而对于自己,我只希望多年以后回首往事,可以骄傲地说“我一直在努力地生活”。
北京,你用宽广的心胸包容平凡的我们。虽然在车流滚滚的环路上,我时常会感觉自己的卑微,可是每当想到自己有所为,有所得,有所爱,有所感悟,就心怀感恩。抛弃了“熬日子”的生活,认真地“过日子”,原来生活真的厚爱我们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