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流行一句话叫“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觉得,过年回家是一定要的。中国人过节其实过的是一种亲情,不回家,过节也就没了味道。可是,有钱和没钱回家的感觉真的是不同的。大包小包地走亲访友,得到的笑脸也多。“君子之交淡如水”是真的,可是“礼多人不怪”也是真的。
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尺度有很多,金钱无疑是重要尺度之一。名利相较,中国人好像一直更看重名多一些。“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好像都是在强调精神上的高度满足。一个简单的对比就是,知道范蠡的人一定要比知道陶朱公的人多得多。范蠡辅助勾践灭吴取盛名,携西施归隐得巨富。可几千年来人们提到范蠡,好像真的没太多人在意他有多少钱。不过,回头想想,那个时候有钱和没钱好像也没太大区别。如今可就不同了,生产力水平越高,贫富差距越明显。我有个朋友,女,是扬州某局基层公务员。上学那会儿,她成绩优秀、性格开朗,形象气质佳,毕业后很快就端上了“铁饭碗”。可是她每次见到我都要大倒苦水,主旋律就是收入低。我很同情她,因为我感同身受。她说:“以前相熟的同学,不论现在做什么,收入都高出自己很多。因为穷,自己从前引以为豪的自信也不那么理直气壮。”
金钱可以增强自信,改善生活。刚上大学那一会儿,第一次到离家那么远的大城市上学,对一切都很新奇。作为一只一直生活在“乡下”的土鳖,在周末我们几人相约一起去刚开业的伊势丹商场。好似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一样,我们几个要拉帮结伙才有勇气踏入那个从外面看进去都能看到地板反光的地方,现在想想自己那个时候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好笑。装作若无其事,我们跟着旋转门走了进去,还没来得及侦察地形,几位训练有素的软妹子就来了一个90度的鞠躬,说了一声“欢迎光临!”我下意识地也欠了欠身,忽然发现明晃晃的地板上自己沾满灰尘的球鞋好刺眼。心里顿时很泄气,没头苍蝇一样地转了几步,借口都是化妆品用不上就“逃也似的疯狂跑出”。那个晚上,我们坐在路边一边等大妈做的白吉馍一边啧啧地感叹有钱真好。当时一起脸红的小伙伴们有的如今早已“高大上”,再回头看“伊势丹”也不过就是一家寻常百货而已。可是那个时刻,我们真心感觉到了内心的惶恐和卑微。人家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种“不能”或许就是不能忍受那种“人有我无”的自卑感,举手投足都颤颤巍巍地不自信。有了金钱就有了进攻退守的底气,有了金钱就可以拥有有品质的物质生活,钱是好东西。
但金钱也不是万能的,需要用对地方。一个初入社会的青年,应该对金钱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妻刚工作那会儿,她就职的银行给她的报酬让她超级满足。所以她不计较要跑几十公里去上班,不计较没有休息日,不计较要上夜班。看,金钱对人的驱动力就是这么强大。我要说的是,自从拿上了高薪,她就“迷失了自我”,仅有的休息日,扫货成了必需的功课,有用没用的东西买了一大堆,基本的论调就是“咱有钱了”。我曾经把这归结为“穷汉子乍富”,听到这里她愤怒了,直接把我定位为“穷酸,看不起人”。对此,我很无语。这几年,她告别了那朝六晚十的工作,重新做起了学问,好像又恢复成穷人的样子。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买个衣服还要店里试穿再去逛淘宝。我没问过她,不过就我看来,过得好像比以前还洒脱。那几年高薪的日子,妻基本上没有存下钱。后来我们去了一趟广安,看到很多孩子仍然是家徒四壁、缺衣少穿,虽然收入无几,可是她却找我商量要捐助一个孩子。说真话,我感到很吃惊。不过,我坚决支持了她,每年几百块钱还是有的。我觉得她真的正在变成熟,她做了正确的事。
不要在金钱中迷失自我。物欲社会,金钱带给人的快感如此强烈,难免就有人趋之若鹜。不得时苦思冥想,得之时纸醉金迷。曾经有这样一个统计,一夜暴富的彩票大奖中奖者十年后仍然保有财富的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在突如其来的财富面前不知所措。其实身外之物来去都是常事,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最怕的就是沾染了一身财富带来的毛病,最后蹉跎余生,甚至不知所终。这样的悲剧一幕幕上演,闻者足戒。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寻财富、追求更好的生活,是奋斗的动力也是奋斗的目的。但是一定要是“利为人生”,而不要“生而为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