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选择了一个人,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他的家庭。我们就要学习这个家庭的处世哲学,接纳这个家庭的社会网络,作这个家庭和谐的一分子。
都说婆媳关系是千古难题。对此我有一个观点:婆媳关系的好坏,关键不在婆婆和媳妇身上,而在儿子身上。人体的骨骼非常坚硬,关节处的两根骨头为什么不会因为天天摩擦而磨损?原因就在于关节处有了软骨和滑液的润滑作用。假如我们把婆婆和媳妇比作这两根骨头,那么儿子就应该充当这个软骨,就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充当滑液,打通隔阂、化解矛盾。一般来说,婆婆和媳妇相处的时候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儿子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理应站在我这一边,于是时不时就会有比较强势的言行出现。作为儿子和媳妇应该知悉母亲的这一心理。媳妇不必太过于计较表面的一言一行,毕竟母亲也不会“害”自己的儿女。儿子要注意疏解妻子的焦虑情绪,在事后或者私下里多多开导和安抚。另一方面,面对母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儿子的话会远远比儿媳的话管用,儿子也应该抓住这种优势,在合适的、私下的时机将自己和妻子一些意见告诉母亲。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母亲自然能够理解儿子的良苦用心。同样的道理,女婿和岳父岳母相处的关键就在于女儿。
冲突的双方在矛盾发生的时候很难真正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立场上想问题。这个时候其他的家庭成员就要及时站出来,充当折冲和安慰的角色,这才是“家”的含义。
矛盾需要积极地化解,切不可不声不响。沉默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反而容易积蓄双方怨气,造成今后某时的大爆发。作为晚辈如果有错,一定要诚恳地向长辈道歉,说明缘由。人家都说“抬手不打笑脸人”,不管你错得多么严重,孩子就是孩子,只要认识到错误,决心加以改正,长辈断然不会有继续苛责的理由。如果长辈有做事不足的地方,也许会碍于情面不愿明说,但是一定会在言行举止中表露出来。晚辈不必把自己所谓的“自尊”看得太重,人们不是都把老人叫作“老小孩”吗,小孩子任性的时候没有几个家长会往心里去,大家毕竟是一家人,和和睦睦最珍贵。
家庭成员之间有了龃龉,第三者最最忌讳偏袒一方、压制一方。按我们老家的话说,这叫作“拉偏架”。这种做法很容易彻底激起被压制一方的怒火,而且很难使双方重归于好。我有个同学总是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其实细问之下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只是因为出生在南方的她嫁到北方之后在生活习惯上和家人多有不同,而她老公一旦发现她没有和家里人完全同步,就要对她横加指责,更不用说她和婆婆偶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了。“拉偏架”是一种很容易伤害别人自尊心的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勇于承担责任。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分子要对家庭的未来满怀关心,要同呼吸、共命运,不要斤斤计较现时的一己得失。很多人走进婚姻之后,总是嫌弃别人不把自己当家里人。这个时候你应该扪心自问,你有没有把自己当人家家里人?在一家人遇到难处的时候,你是不是感同身受,积极地想办法出主意?当涉及利益分配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和一家人一样不在乎一点一滴的得失?又是不是真的把对方的父母当成自己亲生爸妈一样侍奉?不要在“同甘”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被接纳了,需要“共苦”的时候你去哪里了?
要甘于奉献。确切地说,“奉献”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合适。其实在自己家做个家务能算奉献吗?给老人敬敬孝心算奉献吗?不算。说到底,就是要把自己当作人家的家人。很多矛盾丛生的家庭往往就是由于成员过于看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忽视了整个家族的和谐。多动手做一次饭、主动做家庭卫生、闲暇的时候一起去郊游,年轻力壮的时候多承担一些是一种福分,不是一种负担。
要善于转化矛盾。每个家庭磕磕碰碰都是难免的事,有人就说这些琐碎的小事才是“生活”的本质。我们要本着“静坐多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的心态去看待磕碰,反思自己的不足。“退一步海阔天空”,本来一家人就是一个整体,退一步、退两步都谈不上“损失”。尽可能地顾全所有人的想法和意见,实在不能照顾也要坦率地告知结果。要把矛盾转化成以后更加和谐的动力。时不时坐下来谈谈最近发生的家长里短也是一种幸福。总比一年365天,大家的交流只是每天下班后拿出半个小时来一起吃晚饭,吃完抹抹嘴就走好得多。我们每个人都要尽一份力,使外人看起来,我们是和谐的一家,家里人自己说起来,感恩自己生活的幸福。
做好自己是一门学问,做一个和谐家庭的一分子也是一门学问,都离不开敏锐的观察和认真的体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