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系中的自己

关系中的自己

时间:2023-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浩楠小时候经常看到暴躁的父亲怒骂他的母亲,从4岁起,浩楠就是他母亲的安慰。浩楠童年时的需要,就是表达出他的恐惧并宣泄悲伤,然而他却无人可以作此表达,以解决那无法言传的忧愁。他来找我的时候,是浩楠的母亲感到害怕了,她害怕浩楠失手而出事情。浩楠的故事,是不由自主重复童年经历的一个十分戏剧性的例子。

浩楠小时候经常看到暴躁的父亲怒骂他的母亲,从4岁起,浩楠就是他母亲的安慰。每次被丈夫骂后,她就会抱着小浩楠一边啜泣,一边诉说自己的委屈和不幸,浩楠很难过,他认为父母吵架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他要表现得很乖。有时候他父亲还会尾追着他母亲而来,朝着她大吼大叫摔东西,这种景象吓坏了浩楠。因为对家中成员所施加的任何形态的暴力都会惊吓到其他的成员,目睹暴力的人本身也是暴力的受害者。

浩楠童年时的需要,就是表达出他的恐惧并宣泄悲伤,然而他却无人可以作此表达,以解决那无法言传的忧愁。等他长大了一些,他不敢去上学,在学校里总感到家里要发生什么事情,心里惴惴不安,达到无法忍受的地步时就想摔东西,当东西落地,发出“铛”的声音时,便感到一种快感,终于可以让环境暂时的安静了。他来找我的时候,是浩楠的母亲感到害怕了,她害怕浩楠失手而出事情。

浩楠的故事,是不由自主重复童年经历的一个十分戏剧性的例子。他保护别人,却无人保护他;他模仿父亲,又认为父亲没有一点优点;他恨极了父亲,又因为父亲失眠而同情他,他在矛盾冲突中受伤。浩楠内在的那个受伤的孩子一直在说,“如果我很强大,就能震住爸爸,保护妈妈,那他们就会看重我,给我爱和关怀。另一个声音说妈妈是可怜的,我是不孝顺的。”这是一个孩子的痴心妄想,不是成年人该有的理性思维。一旦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情况就明朗了,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形成的三角关系在一个家庭里彼此伤害却不知。

你看见的世界,完全反映出你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所有的结果,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都是你潜意识里想要的,都与童年有关。

艾瑞克森是一位出生于德国的心理学家,他将人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人早期、成人中期、成人晚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任务,婴儿期是基本信赖对不信赖,幼儿期是自主对羞愧与怀疑,学前期积极主动对罪恶感,学龄期勤勉对自卑,青春期决定自己的自我意识,成人早期亲密对孤立,成人中期创造对停滞,成人晚期整合对绝望。

如果每个时期的任务没有完成好就进入下一个阶段,必然会使得思想扭曲、情感发展停滞。例如,1岁之前若不被接纳、缺少爱、联结、包容,成年后就有很多需要和索取,渴望从男人(女人)那里得到人才完整。1岁之前若被接纳、包容和联结,长大后就会有个很强的心想事成的能力。

在原生家庭中,自己若背着内疚、罪恶感,就会让自己去牺牲,换取身边人的好。牺牲自己是因为害怕得不到父母的爱而过度付出,那些长大后要扛起原生家庭所有责任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小时候是父母不快乐的所有原因,所以就想牺牲。如果认为一定要牺牲掉一些东西才能得到父母的爱,长大后就不能为自己而活,不能完全地做自己。

让自己不开心,比如离婚、失业、生病等是报复父母的最好行为。有罪恶感,就会想办法让自己变成一无所有(破坏已有的或让将来的事不成功);有自卑感,就会拒绝自身的绽放。当自己感觉不太好时,就要冥想,“我应该帮助谁?”

穿越罪恶感、悲伤感和自卑感最大的方法是宽恕——我宽恕我自己,我那时还是个孩子。我宽恕父母,他们是无知的普通人,每个父母在本能上都是爱孩子的,他们对我的过失不是有意的,是从上一辈继承下来的。你可以表明你的立场,但不要跟他/她开战,否则你将来就会跟他/她一样。如果不彻底原谅父母,要么将自己变成父母那样,要么将配偶变成父母那样。

人一般会抗拒学习和成长,因为人知道要揭开伤疤,便会有痛迎面而来。这大概太恐惧了,人便用自己吓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挡在了幸福的门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