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藏生死书》与临终关怀

《西藏生死书》与临终关怀

时间:2023-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0-4-2未知死,焉知生。《西藏生死书》一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出生于中国西藏,1971年至英国剑桥大学考研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扬佛法,在欧美各国生活、教学二十多年,使他通达西方的心灵。直到我看到《西藏生死书》,这本书让我真正感受到,临终关怀是帮助人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这段旅程不仅是关于死者的,也是关于生者的。

2010-4-2

未知死,焉知生。

《西藏生死书》一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出生于中国西藏,1971年至英国剑桥大学考研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扬佛法,在欧美各国生活、教学二十多年,使他通达西方的心灵。他为繁复的现代世界发展出一套解说西藏佛法要义的方法,将西藏智慧与当今议题相结合,超越种族、宗教、文化与心理的障碍,直指本心。

这本书买于2003年,那时要买到这本书很不容易,因为书中所讲的生死轮回的观念还是不能被接受的,在大的书店几乎没有。我一直对藏传佛教很感兴趣,无意中在乌鲁木齐的机场书店买到这本书,当时,真是欣喜若狂。

这本书陆续读了两年才读完,没有按照顺序读,而是遇到什么事情,有了什么心情感悟,重点攻读某一章,一点一点看完,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书中关于临终关怀的论述。

1998年,我的父亲过世。父亲过世前在病床上几乎躺了8年,我清楚看到生命是如何一点一滴被消耗尽的。对于我而言,如何和病人相处,如何陪伴他走向死亡,如何和他做最后的告别……所有的一切都是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我一直用逃避的态度来对待现实,一直没有真实、坦诚地和父亲有亲密的情感连接,更不用说在他走向死亡的时候给他实质性的帮助。

他去世的最后一天晚上,我强烈希望一个人陪他,在深夜寂静的夜晚,我轻轻触摸他那双瘦骨嶙峋的手,在他有知觉的时候,我是不敢这样做的,因为,在我的心中,他并不是父亲而是一位“导师”。当我触摸到他的手的时候,才感觉到一种莫大的悲伤和后悔,这种触摸穿越了一切头脑的设限和过往纠结。在这一生中,我几乎不记得我们曾经有过皮肤之间直接的接触。我很想对他说:我爱你。可是他已经感受不到了。清晨,父亲的所有生命指标都几乎接近死亡,白天的8个多小时漫长而又煎熬,是我们所有人等待死亡来临的过程。父亲的身体上插满了各种管子、监护器的探头,谁都明白只要拔掉呼吸管,不用一分钟心电图就会变直。这种情形让我难受,我知道这些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但内心却无比挣扎,是否要拔掉这些管子,到底这样对他好还是不好……

如果我当时懂了临终关怀的知识,我就不会这样了。我不会把他送进医院急救,我应该听他的话,让他在家里迎接死亡;我也不会同意医生给他插呼吸管、导尿管,我会让他的身体干干净净,抚摸他的身体,让他睡最软的被子……我更不会什么话都不说,以为他都听不到了,我要告诉他:“我爱你,其实我一直很害怕你,一直很担心自己不够好,一直不敢说我爱你……我还想对他说,谢谢你,是你塑造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品质……”幸运的是,尽管我有这么多的事情没有做,我还是在他死的时候,力排众议,给他穿上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而不是丧服。我心中非常坚定,这一定是爸爸需要的。尽管他的一生几乎没有被人理解过,在这一点上,我相信,我完全理解了他。因为他一生最重要的愿望就是:做他自己!

外婆在2001年去世,因为工作原因,我拖到最后才赶回去。回去的时候,外婆已经去世了。其实,工作对我只是一个借口,我是无法面对这段死亡的过程。我们在家里给她守灵,可我并不知道守灵有什么用,但我很清楚有很多话想安静地对外婆说,非常遗憾的是,我们都没有这样做。很多年后,我一直都无法原谅自己放弃了这最后的告别,在我的内心,外婆是比父母还要亲密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最让我能够感觉到亲情的人,而我却没有向她作最后的告别。

直到我看到《西藏生死书》,这本书让我真正感受到,临终关怀是帮助人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这段旅程不仅是关于死者的,也是关于生者的。2008年,我用这种方法帮助先生送走“父亲”,2009年,我用同样的方法帮助朋友和“父亲”告别,对于他而言,我想这样的告别对生者的意义更大。未来,我会借助系统排列的技术帮助更多的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获得灵魂的解放,无论生者还是死者。这就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