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曾国藩的寡与少

曾国藩的寡与少

时间:2023-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赢家都是喜欢下实功夫的,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下点实功夫,就能悟到一些成功的道理,把握人生幸福和成功的真谛。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实功夫是在不断的重复中精进,实功获真知。

赢家都是喜欢下实功夫的,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下点实功夫,就能悟到一些成功的道理,把握人生幸福和成功的真谛。

实功夫成就真本能。实功夫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行为都是通过下实功夫得来的。实是扎扎实实的努力,在智慧的珍珠里,有勤奋的心血闪光。在事业的峰峦上,有汗水的溪流飞淌。

实功夫是智慧的犁铧,是聪明的基石。只有傻傻地笨笨地执着地去努力,只有深信自己生来一定不辱使命地去奋斗,你才能取得属于自己的辉煌。国学大师钱穆说过:“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胡适也曾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

请读一读曾国藩的故事。

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曾国藩在读一篇短短的文章时,朗读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风。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实劲”。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决不睡觉。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

曾国藩虽然考秀才考了9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4年后,他又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都没出来一个。他总结自身经验多次说,这得益于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曾国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他一生善于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真可谓“天道酬勤”。

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宜),但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别人以巧似伪欺骗他,他却仍然以诚以拙相待。左宗棠一生不服曾国藩,始则挖苦打击,终则以怨报德,曾国藩却终生未还一手。李鸿章作为他的弟子,也时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曾国藩却因为爱李之才,始终不改对李鸿章的关心、爱护、包容、提携。李鸿章因此终生感激涕零,到晚年更开口不离“我老师”三个字。因为他这种质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使他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指挥如意,得道多助,成就了“洪杨一役”的最终胜利。

曾国藩说,自己“天分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他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对事物进行了精准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作参考。

曾国藩的智慧是建立在笨拙之上的,他告诉我们的哲理是,“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愿您在人生的成长中好好把握其精华,铭记:智慧缘于勤奋,伟大出自实干。

古今中外,无论干什么,要想取得成功,登上事业巅峰,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像国学大师钱穆说的那样,能人偏下笨劲,能人肯下笨劲,能人善下笨劲。


谨记:赢家是勤奋不怠者,奇才天才做不到的,靠勤奋能做到。实功夫是在不断的重复中精进,实功获真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