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读一个人,首先就要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最不会说谎的器官。
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丰富的眼睛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对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在《孟子·离娄上》篇中有一段用眼睛判断人心善恶的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寮;胸中不正,则眸子蚝焉。”
汉朝末年,王莽在朝为官,在他未篡位之前,一直给人的印象是勤劳肯干、节俭自律。但是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清而朗,气很足,但是眼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专权后可能要坏事。我又不肯附庸他,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
后来,王莽果然篡权,建立“大新”,成为乱臣贼子。
一般来说,心虚的人,往往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本能地躲闪他人的注视。
三国时,有一次曹操派刺客去见刘备,刺客见到刘备之后,并没有当时下手,并且与刘备讨论削弱魏国的策略,他的分析,极合刘备的意思。
不久之后,诸葛亮进来,刺客很心虚,便托辞上厕所。
刘备对诸葛亮说:“刚才得到一位奇士,可以帮助我们攻打曹操的势力。”
诸葛亮却慢慢地叹道:“此人见我一到,神情良惧,视线低而时时露出忤逆之意,奸邪之形完全泄漏出来,他一定是个刺客。”
于是,刘备连忙派人追出去,刺客已经跳墙逃去了。
心理学家珍·登布列在《推销员如何了解顾客的心理》一文中说道:
“假如一个顾客眼睛向下看,而脸转向旁边,表示你被拒绝了;如果他的嘴是放松的,没有机械式的笑容,下颚向前,他可能会考虑你的提议;假如他注视你的眼睛几秒钟,嘴角乃至鼻子的部位带着浅浅的笑意,笑意轻松,而且看起来很热心,这个买卖大概就有戏了。”
一个人的视线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了解。首先,对方是否在看着自己,这是一个关键。其次,对方的视线如何活动,或者是视线刚接触立刻就挪开,他的心理状态是有所不同的。第三,视线的方向,即对方是正视还是斜视观察自己的。第四,视线的集中程度,即是否在专心致志地看自己。第五,视线的位置,通过对方视线的方位移动,来考察他的内心动向。
有识之士是知人有所思、知人有所为的,他们知道处世的最难之处,莫过于识人;而且为人处世中的识人,自古就是为难之事。人是不容易被人所了解与认识的,当人们去了解和认识一个人时,就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了解他的表面与实质,而这些又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辨别一个人的言行真伪起,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否高尚,中间无不渗透着人的精力与智慧。而轻浮地对待人际关系,就不能真正做到认识人。
人际关系作为个人成功的要素之一,要求人们之间需要沟通与理解,而在自己与别人之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心理隔阂这堵墙,要拆除“心墙”,就必须了解对方,否则,沟通与理解都是枉费心机。
有时,眼睛似乎也会说话,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经常会反映到他的眼睛里,心之所想,透过眼睛就能看出其中的大概,这是每个人都很难隐瞒的事实。
隋朝末年,战事频繁,魏征隐居于梁、宋之间。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战败,只身逃到了雁门,换名换姓,扮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认识且常来往。一次,魏先生半开玩笑地同他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言语支吾,现在朝廷正在抓捕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细,还望先生救我。”魏先生说:“我看先生没有帝王气象,也不具将帅的谋略,仅一乱世英雄而已。”接着魏先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历代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汾河晋地一带有帝王将出,如您能前去辅佐,则前途不可限量。”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投降了唐王朝。后又闹叛乱,终被全部消灭。
李密涣散的目光已经泄露他的底气不足,败局已定,所以魏先生通过对他的观察看出他气数已尽。
通过眼睛,可以很容易看出对方的内心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也是如此,学会看懂对方眼神中传递出的信息可以让你准确地判断出对方的心理及他是怎样的人。
在谈话的时候,如果有一方眼光不断地转移到别处,这说明他对所谈的话题并不感兴趣,另一方意识到这种情况以后,应该想办法改善这种局面。
当一个人看另一个人时,用眼光从上到下或是从下到上不住地打量时,表示了他对对方的轻蔑和审视。而且这个人有自我优越感,有些清高自傲,喜欢支配差遣人。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了好感,他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多会用一种带有幸福、欣慰、欣赏等感情交织在一起的眼光不住地打量对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