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雅卡特 ·艾哈迈德,职业投资经理人,拥有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位,已从事投资工作 20多年。曾任世界银行投行部主管,现为洛克 —克里克集团( RockCreek Group)和罗哈廷集团( RohatynGroup)等著名对冲基金的投资顾问,也是美国阿斯彭保险公司董事和布鲁金斯学会理事。
“20世纪 20年代的大繁荣向大萧条的滑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讲述。”利雅卡特·艾哈迈德写道,“在本书中,我选择剖析当时 的 4位主要中央银行家,他们分别管辖着英 格兰银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德意志银行 和法兰西银行。 ”
在利雅卡特 · 艾哈迈德眼中,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 “金融之王 ”。从英格兰银行的蒙塔 古 · 诺曼,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本杰明·斯特朗,到德意志银行的亚尔马 · 沙赫特,再到 法兰西银行的埃米尔·莫罗,这四个人组成了中央银行家的 “四重奏 ”,也一度被媒体戏称为“世界上最孤高排外的俱乐部成员 ”。然而,正是他们,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拥有着巨大的权力与威望。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左右世界金融秩序,因而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毁灭这个世界,将其拖入无尽深渊。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历史背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百废待兴,金融体系也亟待重整。政府认为该是银行家发挥作用的时候了,从当时的国力和国际地位来讲,解决世界金融危机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四个重要国家的中央银行身上: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另外,就金融发展史而言,尽管那时的中央银行仍系私有,但稳定经济的理念已开始萌芽。
利雅卡特 · 艾哈迈德就想讲述这些中央银行家们重建国际金融体系的故事。故事分为上、下两篇,起承转合、峰回路转。上篇讲述他们的成功:他们在群策群力、协调一致下,使得国际外汇市场稳定,资金流动自由,经济增长得以恢复。下篇揭示了繁荣背后的隐患:金本位制度约束了经济的发展,中央银行家们在应对大萧条时的无知和徒劳。艾哈迈德表示,他之所以从这四大行长的生活和工作切入,除了更人性化、更深入浅出地表达外,主要得益于其之前读过的《时代》周刊某期封面文章。是那篇题为“拯救世界委员会”(其成员为时任美联储主席艾伦 · 格林斯潘、比尔 · 克林顿政府财长罗伯特 · 鲁宾及其副手劳伦斯 · 萨默斯)的报道促使艾哈迈德有撰写《金融之王:毁了世界的银行家》的念头。他意识到,以蒙塔古 · 诺曼为首的四大行长,他们制定的错误的经济政策(主要指让世界经济重回金本位的制度)硬生生地将西方经济拖垮,他们是罪人,是“毁了世界的银行家”。
如果说“曾一度左右世界”还算中肯,但是若称为“摧毁世界”的银行家,似乎有些危言耸听,有失公允,尽管艾哈迈德在书中也不时清楚地写明这一点。例如,到了 1931年中期,诺曼成为最初的四人组中仅存的一位。斯特朗 1928年逝世,享年 55岁;莫罗于 1930年退休;沙赫特在 1930年因和自己的政府发生争执而辞职,他正在向阿道夫 · 希特勒和纳粹示好。因此,即便有破坏性的效果,也很难想象,凭在世的诺曼一人之力竟能摧毁这个世界。又如,他们建立起来的名声不是源于他们犯下的错误,而是来自他们取得的成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稳定世界经济局势,他们实则功不可没。举例说明: 1923年 11月,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完全失控,像一块 2千克重的面包的价格从 200亿马克飙涨至 1 400亿马克,引发全国范围内的暴动。此时沙赫特临危受命,被委任为德国的“货币专员”。在任职内,沙赫特创造了一种名为 Rentenmark(地租马克)的新货币,然后选择极为恰当的时机将其与马克挂钩( 1万亿马克兑换 1Rentenmark),此举堪称神来之笔。沙赫特以此种方式,重塑了世人对德国货币的信心,并击退了通货膨胀。德国媒体开始将其称为“神人”。
此外,这些银行行长之所以会坚持金本位制度,也是出于对正统经济学理论的坚守。在他们的观念中,每个国家的储备银行必须在其金库中储存一定数量的黄金,以支撑本国货币。这个“紧箍咒”一再导致这些央行行长,特别是金本位制最热枕的拥趸诺曼,作出类似提高利率的举措,这些措施可以使他们的国家维系不断萎缩的黄金供应,然而现实状况是,实体经济迫切需要央行以降低利率的方式施以援助……
在书的最后,艾哈迈德还把那场经济危机的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主持巴黎和会的政治家们,“那时世界经济正在努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巨大的国际债务负担的影响中逐渐恢复,但他们却为世界经济雪上加霜”。艾哈迈德具体指的是协约国(战胜国)坚持德国必须支付远超出其承受能力的战争赔款。“德国从 20世纪 20年代开始向法国和英国借了 120亿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向美国和英国借了 70亿美元,而反过来英国又向美国借了 40亿美元。以现在的标准看,相当于德国借款 24亿美元,法国 14亿美元,英国 8亿美元。在长达 10年的时间里,处理这些巨额索赔问题消耗了政治家们的精力,同时也破坏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些债务导致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的断层,因此在第一次压力之下才会破裂”。事实上,到了 20世纪 30年代早期,德国已然破产。从其经济中抽出数十亿战争赔款的举动,令德国人怒火中烧,这也为希特勒纳粹主义的上台铺平了道路。
艾哈迈德认为,大萧条是由智力判断错误和对经济运转缺乏理解造成的。结合“金融之王”的标题,我们可以进一步诠释为始作俑者和替罪羊者是那四大行的行长。当然,除了他们,另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打破经济学旧传统的伟大斗士、著名经济学家约翰 · 梅塞德 · 凯恩斯。“在研究大萧条的原因及其影响方面,没有人能比他付出的精力更多”。于是,在整本书中,凯恩斯不时地会出现,出现在每个故事的转折点。也正是因为他始终独立、客观且理性地观察这个世界,以他的深刻洞察力,世界才得以避免再次发生比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规模更大的经济灾难——当然,这包括几年前由“次贷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记得凯恩斯在一篇题为“ 1930年的大衰退”(The Great Slump of 1930)的文章中写道:“我们已置身于巨大的混乱之中,在操控一台精密机器时出了差错——其运行机理是我们所不理解的。”如果说当时的大衰退,使得世界正笼罩于“一场近代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灾难的阴影之中”(凯恩斯的话),那么今天的我们,能否更好地把控这台精密的仪器呢?
这也正是我们所担忧的。《金融之王:毁了世界的银行家》以其宏大视野、恢弘叙事再现了 20世纪那个令人不寒而栗、苦不堪言的动荡时代。而今,我们能从书中吸取到怎样的教训,以防止历史的重蹈覆辙呢,在此意义上,《金融之王:毁了世界的银行家》不止是一部历史作品,更是一本警世恒言。它提出了一个让人不安的问题。我们真的能比前辈们做得更好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