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 · 史密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 · 萨缪尔森教授将这本著作《金钱游戏》称作是“一本现代的经典”。史密斯在数家基金公司、一家航空公司和一家国际连锁酒店担任董事,同时也是《纽约》杂志和《机构投资者》杂志的创办人之一,并在《纽约时报》编辑委员会任职。
写过《金钱游戏》的亚当 · 史密斯又写了一本有关“钱”的书——《超级金钱》,不过,这是什么钱呢?
史密斯杜撰出“超级金钱”,不是人们钱包里的各色钞票或者国家真正的财富——资本化了的收益,而专指来自股票市场升值和股票期权的收入。如果还不理解,不妨这么去想,你在某公司拼死拼活地工作,挣的不过是几个钞票(即相对于“超级金钱”的“一般金钱”),与你所在公司的股票期权相比,你那几个血汗钱实在微不足道。当公司发给你的工资支票兑现时,你得到的是货币,而如果你有该公司的股票期权并及时兑现,你得到的就是超级货币。这就是史密斯想一再提醒人们注意的,在全世界,为什么没有货币、拥有货币和拥有超级货币的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不过,这不是全部。《超级金钱》还试图探讨一些严肃的话题,引领人们去思考如何衡量经济系统中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因素。例如,砍下一棵生长了 500年的红杉,国内生产总值账户的金额增加,但是没有哪个账户的金额会因为红杉数量的下降而减少,因此,即使拥有大量的超级货币,我们也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在《超级金钱》里,史密斯尝试以轻松的口吻给出答案。
当然,如果因为这样而把《超级金钱》看作一本经济学著作,那就错了。和《金钱游戏》一样,《超级金钱》依然讲述的是美国资本市场投机风潮的一段历史。两本书都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用戏剧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在《金钱游戏》中,大人物温菲尔德闪亮登场,当时他穿着牛仔裤和牛仔靴,追逐那些从 5美元飙升到 50美元的股票,而到了《超级金钱》,他的资产已经在 20世纪 70年代初的信用收缩和股市萎靡中缩水了 90%。从记叙的线索和时间点来看,《超级金钱》和《金钱游戏》不仅是姊妹篇,而且还一脉相承。但两本书也有一些区别,区别在于《金钱游戏》研究的是单个投资者的行为,而《超级金钱》侧重于描述机构投资者的活动,集中研究“超级货币”的使用,要知道,它可是美国资本市场“沸腾岁月”(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关键词。
在《超级金钱》中,最值得我们阅读的内容是对沃伦 · 巴菲特的描述,正是这本书让巴菲特第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作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当时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基金公司的经理。然而史密斯专程到奥马哈去拜访这个威尔 · 罗杰斯式的人物,并让他登上了电视节目“亚当 · 史密斯的金钱世界”。在史密斯看来,巴菲特无疑是个金融奇才,他对未来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平静地放弃了麾下的投资基金。巴菲特将他的热情投入到一家惨淡经营的新英格兰纺织企业——伯克希尔 · 哈撒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正如我们后来看到的,这家公司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投资机构,而巴菲特本人也成为了金融投资的智慧典范。
书中有这么一段有关巴菲特的记录。 1976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对纽约杂志公司施行了一次恶意收购。史密斯作为该杂志的创始人之一当然不想就这样拱手相让,于是打电话给巴菲特向其诉苦。巴菲特问:“你想把公司买回来吗?”后来,他给史密斯送去了一些新闻集团的年报,上面充斥着晦涩难懂的英国和澳大利亚会计术语。“新闻集团的市场价值 5 000万美元,如果你能拿出 2 700万美元,你就可以拥有两家澳大利亚的大型报刊、 73家英国周报、 2家电视台和安捷( Ansett)航空公司 20%的股份,而且还可以让纽约杂志公司重新回到你的手中。”巴菲特对史密斯说道。史密斯以为巴菲特是鼓励自己积极回购,但他会错意了,巴菲特跟着说:“你没有仔细阅读。看看第 14条脚注, Clarendon拥有 40%的股份,其他股份由澳大利亚的一些机构持有。 Clarendon属于默多克和他的四个姐妹,如果能说服其中的一个就好办了,你和我看来得有一个人去澳大利亚待上一年了。”最后,史密斯没有去澳大利亚,杂志也被默多克给收购了,后者在几年后成功出售,赚了买进时好几倍的钱。但通过这个事件描述,巴菲特作为“股神”、“.com”“投资典范”的形象赫然在目。正如他一如既往地对 保持距离,认为它不是最佳的投资对象,事实证明,巴菲特的投资智慧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就这样,《超级金钱》向我们展示了许多金融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和投资理念,并以戏剧化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因此,这本书能赢得畅销书的地位,并在三十年后再版(该书首版于 1972年)后仍然获得市场青睐绝非浪得虚名。史密斯像一个优秀的舞台剧导演,最终为我们讲述了美国“沸腾岁月”时期一段生动、鲜活的金融外史。
投资大师箴言录
1.我的特殊之处在于我没有特殊的投资风格,更准确地说,我会尝试根据不同的环境来改变我的风格。
2.普遍的看法是,市场永远是正确的。我采取反面的立场。我假设市场永远是错误的。即便我的假设偶尔会错,我可以将它用作一种“工作假说 ”(working hypothesis)。大部分时候逆趋势而动都会受到惩罚,只有在拐点的时候才会获得回报。
3.投资中最难判断的一点就是什么风险水平是安全的。
4.不幸的是,越是复杂的体系,出错的概率就越大。
5.机构投资者的问题在于,他们的表现通常是通过相对于同行的水平来衡量的,而非某种绝对标准。这就使得他们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趋势追随者。
6.普遍被接受的看法是,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即市场价格倾向于精确地提前反映未来的进展,即便当这些进展尚不明晰的时候。我的基本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市场价格永远是错误的,因为它们代表了一种对未来带有偏见的错误理解。
7.我之所以富有,仅仅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错了。我基本上是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屡屡大难不死、存活至今。
8.股市泡沫并非凭空而来,它们在现实中有着坚实的基础,但这个现实是被一种错误观念所扭曲的现实。
9.一旦我们认识到有缺陷的理解就是人类的处境,那么犯错便没有什么可耻的,可耻之处在于我们不能改正错误。
10.金融市场往往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我们必须做几手准备、考虑到多种情况。
11.重要的不在于你判断正确还是错误,而在于当你正确的时候你赚了多少钱、当你错误的时候你亏了多少钱。
12.市场永远处于不确定和变迁之中,忽略那些显而易见的所谓机会、把赌注压在意料之外的事情上面,这样才能赚钱。
13.如果投资成了娱乐,如果你从中得到乐趣,那么你可能根本挣不到钱。真正的
投资是乏味的。
——乔治 ·索罗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