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念坚定,战斗不息

信念坚定,战斗不息

时间:2023-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受迫害、不放弃信念《对话》一书论证和宣传了新的宇宙观,批判和动摇了宗教神学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错误理论。此时,69岁的伽利略已是年老多病,一时不能前往。审讯的目的很明确,要伽利略承认拥护和宣传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的罪行,并要他放弃哥白尼的学说,摒弃真理。

一、受迫害、不放弃信念

《对话》一书论证和宣传了新的宇宙观,批判和动摇了宗教神学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错误理论。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普遍欢迎,使哥白尼学说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教会以及乌尔班教皇身边的一些亲信,加上在罗马的伽利略的一大批敌人读到此书,也马上发现书中隐含的真相,产生了一片恐慌,就在乌尔班教皇面前煽风点火,要治伽利略之罪。乌尔班八世,这位曾经很赞赏伽利略的朋友也被《对话》大大激怒了。伽利略在书中没有按教会规定把地球运动说成是一种“假设”,他感到自己被愚弄了,大发雷霆,从此,对伽利略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9月底,佛罗伦萨宗教法庭审判官接受罗马宗教裁判所的命令,宣布禁止销售《对话》(实际此书早已售完),并要求伽利略10月到罗马宗教法庭受审。此时,69岁的伽利略已是年老多病,一时不能前往。尽管当地一个由3位著名医生组成的小组出面对伽利略作了诊断,并说明他晚年身体衰弱,患有心脏病、关节炎、忧郁症等,希望能免于前往罗马的长途跋涉之苦,否则有可能危及生命。但是宗教法庭拒绝了这份报告,并威胁说若不去的话,就将把他逮捕戴上镣铐拖到罗马。在这种情况下,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伽利略只能抱病前往,并于1633年2月13日一路非常艰难地到达罗马。在离开佛罗伦萨时,伽利略在给他朋友的信中谈到他已经预料到这次去罗马“将不得不去对付一些凶恶的敌人和满怀仇恨的迫害者”。([1],p229)可见他已充分认识到处境的严酷。

在罗马他又度过了漫长的两个月。罗马宗教裁判所根据教皇旨意一手策划,于1633年4月正式开庭对伽利略进行审讯,审判席上有十名宗教法官,还有一些打手在边上。审判历经前后4次审讯(至今这些一问一答的审讯记录仍被保存)。在审讯中法庭根本不听伽利略的申辩,而是扬言要对他进行捆绑、拷打和用刑,以此来对这位身患多种疾病的老人进行百般威胁。审讯的目的很明确,要伽利略承认拥护和宣传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的罪行,并要他放弃哥白尼的学说,摒弃真理。1633年6月22日宗教裁判所宣判伽利略犯有触犯《圣经》的大罪,应该“遭到神圣的宗教法规”的“谴责和处罚”。只有当伽利略按照教会对他的规定“发誓放弃、诅咒和痛恨上述错误和异端邪说,以及反抗天主教和罗马教皇的教会的其他每一错误和异端邪说,才可免除教会的谴责和处罚”。([1],p274)

图1-6 伽利略在罗马面对宗教裁判所的审判

在宗教法庭的威逼下,伽利略为免去残酷迫害甚至要遭受的火刑,被迫表示认罪以及放弃哥白尼的观点。但尽管如此,害怕、恐慌“真理”传播的封建教会,在法庭判词中还是宣布判处伽利略在宗教法庭的监狱中“终身监禁”,以及“查禁伽利略的《对话》,并昭告于世”。对这份判决书,10个审判官中只有7人在上面签了名,这是因为在审判官中分成亲伽利略和反伽利略两派。其中最强烈主张从宽处理的红衣主教弗朗切斯科·巴尔贝里尼(教皇侄儿)在开会时干脆不来,也不在判决书上签字。

此外,伽利略还被迫在法庭上身穿悔罪者所穿的白色长袍跪在地上,按照命令宣读忏悔声明,最后一句是:“我,伽利略·伽利莱,公开放弃邪说,而且像以上所说,保证并约束自己。我亲手在现在这份誓绝书上签名以作为证据,并一字一句地宣读了它。”([3],p182)

人们传说,伽利略在读完忏悔声明从地上爬起来时,曾低声嘟哝:“但是地球仍然在转动。”甚至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仰着看天和跺着脚说了这句话。尽管在一些重要的传记中都认为在当时伽利略不可能这样讲,这只是传说。但此后,伽利略的一切行动,却是充分说明了人们的传说确是他内心真言,他相信科学、相信真理的信念一点也没有变。正是这种尊重客观事实、捍卫真理的决心,促使他在服刑期间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以终余年,永远没有放弃为捍卫真理而战斗。

伽利略蒙受屈辱的消息,加上宗教法庭到处张贴伽利略的判决书,这件事情很快从罗马传播开,甚至传到欧洲很多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禁书《对话》又被暗地里重印而出现在市场上,售价还大涨了许多倍。全国的许多教士和教授都设法购买这本书。此书在1635年又由他的朋友请人将意大利文写就的《对话》译成拉丁文,在全欧洲普遍发行。1661年又出版了英文译本,传播更为广泛。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尊重和追随伽利略,相信哥白尼学说。真可以说,罗马教廷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二、伽利略的亲情和友情

由于两个家族名声相差太多,与伽利略未正式结婚的妻子玛丽娜于1611年改嫁离开了他。两个女儿跟随他,儿子跟她母亲,但伽利略一直关心着儿子的学习和成长。由于是非婚生,又缺乏嫁妆的姑娘不能指望出嫁,较好的出路就是进修道院。1613年10月,13岁的维尔吉尼娅和12岁的利维亚一起进入佛罗伦萨附近阿切特里的圣马泰奥女修道院,直到年满16岁两个女儿才相继成为女修道士。姊姊取名玛丽亚,妹妹取名阿尔坎杰拉。其实就在她俩进修道院不久,围绕哥白尼学说的尖锐斗争就开始了。

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

德国政治家、哲学家马克思(1818—1883)([8],p228)

心语 朋友间真挚的友谊是人的一生中非常宝贵的财富,它会帮助你成长、进步和成功;相反的话,这些“朋友”会使你受到伤害,甚至引你走上邪路。

这里尤其要介绍伽利略的长女玛丽亚,她是修道院的药剂师,是一个被父亲称为“心灵高尚、特别善良的女人”,对伽利略“有极其深情的依恋”。([1],p343)她与父亲的书信来往非常频繁,对父亲的关怀“无微不至”。她关注父亲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尤其是身体状况。她常帮助父亲缝补衣服,寄上一些食品和她特为其父配制的药品,有时还充当父亲的“秘书”,帮父亲誊写重要的信件和书稿,从文献上摘录资料。伽利略也常给她写信,有时甚至一天一封,告知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自己的愿望、痛苦和快乐。他也常要女儿告知在修道院需要什么东西,他可在罗马设法买回。有时他还会附上别人寄给他的赞扬他工作成果的信件,希望女儿和他共享这份快乐的心情。懂得父亲内心的女儿就会在复信中告知:“您自己可以想象得到,读了您寄给我的信后,我是多么地愉快!”“我细心保存着您写给我的书信,一有空闲我就拿出来一读再读,这是我最大的快乐。”伽利略在罗马教廷受迫害期间,她常去信表示安慰和支持,字里行间充满了她坚信父亲的事业是正义的,他是无罪的。正是这些信件帮助伽利略在1633年与乌尔班和宗教法庭的对峙中渡过了难关。但可惜的是两人来往的众多书信仅存玛里亚致其父亲的120多封。伽利略给玛丽亚的信都未找到,可能是伽利略受审期间修道院担心受到牵连而将这些信销毁。《伽利略的女儿》一书的作者把这些信从意大利文译成英文。这些信和伽利略的手稿现一起珍藏在佛罗伦萨国家中央图书馆。

同样令人感动的是伽利略和他的朋友和学生之间的友情。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取得巨大科研成果的过程中,还是受到教廷残酷迫害期间,伽利略始终得到了朋友和学生的热情支持和切实帮助。

在他的朋友中有许多宗教界朋友,其中包括许多教徒以及一些地位很高的神职人员。他们都很崇拜和同情伽利略,对他的《对话》表示赞同,认为伽利略是被冤枉的。正是红衣主教巴尔贝里尼的全力干预,教廷减轻了对受尽折磨的伽利略的判决,由在宗教法庭的地牢改在罗马使馆服刑。后来又被软禁到锡耶纳,由锡耶纳的大主教皮科洛米尼负责看管伽利略,不准外人接触和接见来访。锡耶纳位于佛罗伦萨之南不远,这位大主教喜欢接近新思想,也是伽利略的忠实朋友。正是在他的关心和照顾下,伽利略垮掉的身体和精神逐渐得到恢复,在劫难中获得重生,并又可以回到科学研究上来。

不久伽利略就在主教家开始撰写他一直想要写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这本书在他心中已经酝酿了20多年。早在比萨大学他就开始写关于“运动”的论文。在帕多瓦的许多年中,他做了大量实验,包括斜面实验、摆锤运动,通过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给出了摆动周期、惯性定律和自由落体定律等运动规律。这些工作为本书打下很好的基础。

伽利略受审期间他的一些朋友在他的住宅里销毁了可能使他受到连累的证据,并取走了他的一些手稿和笔记以免落入宗教裁判所的“敌人”之手。在上述两位大主教的再次帮助下,在锡耶纳过了五个月后,伽利略被同意回到佛罗伦萨的阿切特里自己的住处继续“软禁”。在阿切特里,他从朋友那里取回了这些饱含心血的珍贵资料,其中就包括写新书所需的有关运动研究的部分手稿。

伽利略的一些学生在他身受逆境时始终保持对他的敬仰。为维护老师的尊严,他们反对教会给伽利略定罪,认为这完全不公正。当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监视稍有放宽,他的学生又陆续回到他的身边,有的照料陪伴他,有的与他一起讨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使他愉快地度过了晚年。

三、真理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1633年底回到阿切特里家中时,69岁的伽利略已经年老背驼,他继续被“软禁”,仍被禁止接待任何来客、谈论地球运动,更不许出版任何东西,只允许去附近的女修道院看望两个女儿。不幸的是,他最亲密的女儿玛丽亚由于常为父亲担心和悲伤,身心备受折磨,以至于1634年4月她被病魔(急性痢疾)夺去生命,年仅33岁。这对伽利略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坚强而不向命运屈服的伽利略,在8月份又开始埋头工作,重新打开《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未完成的手稿。尽管这时《对话》已遭禁,这本书不知是否会被允许出版,但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不会放弃他的努力。他决定要把自己从年轻开始长期积累的关于运动的许多发现和证明资料,仍旧通过《对话》中3个人物的嘴以对话形式讲出来。

就在伽利略潜心写作时,他的一些朋友也在帮他寻找出版商。最后,伽利略秘密地与荷兰的一家出版商签订了出版协议。在这个新教国家里,这位出版商不用担心罗马宗教法庭的管辖和报复。1937年6月已经72岁高龄的伽利略完成了书稿。同年秋天在荷兰的莱顿开始了新书的印刷。

这本新作与先前被禁的《对话》一样是一本巨著,它汇集了伽利略在力学研究方面的实验、观察、发现和理论等全部成果。两门新科学中一门是论述与材料强度有关的问题;另一门是与力学运动有关问题的论述。全书对话也是4天:两门科学各用两天,后两天关于运动的论述更精彩、更重要。其中提出了加速度概念,用逻辑推理揭示了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运动观点,给出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通过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运动概念,发现了惯性定律。并且通过分析,提出了有深远意义的力学相对性原理。尤其是书中所描述的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为物理学研究开创了新的道路。牛顿正是这本书的最大受益者,伽利略正是牛顿所讲的“巨人”之一。

1638年本书问世并且畅销。这时伽利略的右眼因患白内障和青光眼已经完全失明,左眼也受严重影响。到了这年冬天时左眼也完全失明。

1638年年底,一位对数学非常有天赋对伽利略极为崇敬的16岁青年维维亚尼(1622—1703)被允许来到病弱不堪的伽利略身边,成为他的学生、助手,一直陪伴和照顾这位老人直至去世。两人一起度过一段快乐时光,伽利略把他看作自己的儿子,几乎无所不谈。1641年伽利略早年最喜欢的一位学生卡斯泰利(1578—1643),也被允许去阿切特里看望他的老师。而此前不久,卡斯泰利自己的学生,一位年轻的数学家托里拆利(1608—1647)也已先于他来到伽利略的身边。伽利略带病坚持与他们一起讨论科学问题。他曾在给托里拆利的信中讲:“我现在已残年将尽,我希望在我生命为数不多的日子里能够和你结识。我还可以和你一起讨论我以前对数学和物理学的一些见解,并请你把它们加以完善。”([1],p360)

伽利略于1642年1月8日一个寒冷的冬天里安静地离开人世,陪伴在他身边的有他的儿子温琴齐奥和他的学生维维亚尼、托里拆利。由于当时他被教会指责为异端,所以只能被安葬在一处偏僻的私人墓地里。直到1737年,已过世95年的伽利略的遗体才终于被同意迁至佛罗伦萨圣克罗切(又称“圣十字”)教堂旁一个墓地的大理石棺中。在他旁边的是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1475—1564)的墓地。与米开朗基罗一样伽利略墓前也竖立了一座半身像,半身像的两旁有两尊塑像,分别是司职天文和几何的女神。伽利略右手拿着一只望远镜,左手放在地球和一叠书上。1737年3月12日的一个晚上,佛罗伦萨许多市民,其中有一大群知名人士,也有部分神职人员手执火炬和蜡烛,在圣克罗切教堂举行盛大集会。然后在长夜里完成迁葬,对伽利略的遗体进行了英雄式的礼拜。为了永久地纪念他,按迁葬规矩人们将他的右手中指取下。这根手指目前保存在佛罗伦萨科学历史博物馆,它被盛放在一个含有圆柱形石膏底座的容器中。

图1-7 佛罗伦萨圣克罗切教堂内的伽利略墓

1757年伽利略去世115年后,教会做出决定解除对伽利略著作的禁令。1892年比萨大学在伽利略去世250年后授予他荣誉学位。1979年11月罗马教廷公开承认伽利略在17世纪所受到的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元2000年3月,罗马教廷对教会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进行忏悔。这充分表明“真理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这就是伽利略,这位无限热爱真理、执著探索真理、勇敢捍卫真理的科学巨人的伟大而曲折的一生。

参考资料

[1][美]达娃·素贝尔著,谢延光译.伽利略的女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俄]鲍·格·库兹涅佐夫著,陈太先译.伽利略传.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3]丛书编写组编.大科学家的真实故事(牛顿,伽利略).西安:未来出版社,2001年.

[4][意]伽利略著,周煦良等译.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韩锋.自然科学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郭奕玲,沈慧君.著名经典物理实验.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7][美]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王瑞智编.走近爱因斯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8]程帆.名人名言(学生版).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

[9]张瑞琨等.物理学研究方法与艺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10]王涵等.名人名言录(第五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注释】

[1]通常是将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在其中成立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相对惯性系作匀速运动的参考系也是惯性系。地球就常被近似作为惯性系考虑。

[2]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土星光环是由无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冰块和其他混合物构成,在阳光照射下色彩斑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