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创业伊始,运用了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以最少的钱办最大最多的事。商场如战场,李嘉诚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一度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然而,他既不屈服,又不退缩。竟以短兵相接,将计就计,全面出击,回天有术,再次创业,再造辉煌。
一、审时度势 把握时代脉搏
1950年夏,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
李嘉诚独立创业,是基于对时势的准确判断。
1950年,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
40年代后期,大批的人们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使香港人口从40年代上半时日军侵占时代的五六十万人一下子激增到了1950年的近200万。这批内地人,给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
此外,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洋行及工厂,纷纷撤到香港。
这一切在客观上填补了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以及日本占领时期给香港带来的创伤。香港经济获得了资金的起动力和人才的辅助力,加上有大量的廉价劳工,使香港经济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以及重振的基础。
不过这时的香港却谣言四起,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但是这一切都显示着香港经济起飞的迹象。李嘉诚坚定地看好香港的经济前景。他固执地认为:创立自己的事业,现在是最好的时机,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则悔之晚矣。
李嘉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毅然辞工,独立创业。他拥有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他回忆塑胶公司的经历时感慨道:“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
这个时候的李嘉诚是塑胶公司的总经理。20多岁的李嘉诚全盘负责整个塑胶公司的日常事务。
在这以前,他干的是推销工作,而且业绩是惊人的好,对此他是十分内行。初为总经理时的他对生产及管理却一窍不通,极为陌生的。
李嘉诚天生不怕不知道,就怕不学不干。面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李嘉诚亲自下工厂同工人一道摸爬滚打。这里面或许也有李嘉诚心怀远大抱负使然。这时的李嘉诚,在内心里暗自酝酿着独立创业的计划。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伤。等到许多年后,一位记者向李嘉诚提及此事,说:“你的经验,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李嘉诚却微笑地说:“大概不好这样地说吧,那一切都是我愿意做的事,只要你愿做某件事情,就不会在乎其他的。”
李嘉诚以勤奋和聪颖,很快掌握了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势头良好,销售网络日臻完善,许多大额生意,他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具体的事,则由手下的推销员跑腿。
李嘉诚已是塑胶公司的台柱,是一位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杰出者。才20岁出头,就已爬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上了。
在别人看来已满足的情况下,李嘉诚却毅然辞工了,他要抓住机遇,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机遇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成功人士往往在机遇到来的时候,能表现出准确的判断力,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决策,从而跃上机遇的快马,成就人生的转折。走向辉煌。
李嘉诚正是一个善于把握机遇的人。
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正值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爆发。港英政府关闭对华贸易进出口通道,香港出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港府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使香港经济由转口贸易型迅速转向加工贸易型,并取代转口贸易成为香港经济的新支柱。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转轨。
塑胶业当时在世界上也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加工,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原料从欧美日进口,市场由以本地为主迅速扩展到海外。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位商界俊杰。
“盛极必衰,月盈必亏”。道家的朴素辩证法,自然也适用于商界。
因此,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前景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为的客观因素影响,我们应该明察善断,占尽天机。像李嘉诚这样,在打工的顶峰撤退而最早进人了塑胶花的领域,开创自己的事业,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无论是进还是退,都占尽先机。只有敢于放弃的商人才能前进。
顺应时势,时势造英雄。
二、胸怀大志始于足下
李嘉诚的创业资本也仅仅只有5万港元。他打工的薪水并不高,而且时间也不算太长,其中较大的那一笔还是他几年推销产品的提成。
李嘉诚把他所赚的钱全部都交给自己的母亲。这5万港元是母亲替他积攒,再加上七拼八凑筹借而来的。据他以往的同事朋友们回忆说:“嘉诚从未奢侈过一回,他外出从来都是吃大众餐,他的衣服更是没有一件能上档次的。”
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他赚来的、省出的,他总是对别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省的结果。我赚的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母亲精打细算维持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李嘉诚虽然当时年纪不大,但他却已经树立了良好的人品和信誉,又兼他的经商天赋已初露端倪,大家都看好他,自然有许多人也就乐意资助他创业了。
李嘉诚将自己的塑胶厂取名叫“长江”其意义为:
“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汇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嘉诚的开阔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但同时李嘉诚也是一位实干家,他要以行动来实现他的宏愿大志。
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下下。”
李嘉诚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是以其志当存高远的博大理想为基础的。
要想成为一个大富豪,就必须目标高远,目光远大,而不斤斤计较于蝇头之利。
远大的理想可以激励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气魄,可以让我们经受得住挫折,输得起也赢得起。
三、量体裁衣 稳扎稳打
创业的首要问题那就是必须先有一个立足点——厂房。
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跑了一个多月,才在偏僻的筲箕湾找到了一座差强人意的厂房。
当时,数十万内地人涌至到香港,使香港的房产一下子水涨船高,闹起了房荒,房租高得几乎吓死人。李嘉诚的资金紧张,只能量体裁衣,到远离市中心的地方,找到廉价一点的厂房。
李嘉诚当然也明白办工厂应该选厂地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谁让自己穷没有钱呢?所以一切力量应该放在生产上,好钢用在刀刃上。
以后羽毛渐丰,收入有余时,再迁入到市区吧。李嘉诚这一做法与毛泽东抗战时“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有异曲同工之妙。
厂里的压塑机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破旧不堪。
这样,李嘉诚尽量节省有限的资金,以最少的钱办最大最多的事。
李嘉诚奉行的人生准则是“勤能补拙”。
就让我们先看一下李嘉诚创业之初的工作日程吧。
刚刚开创自己的工厂,李嘉诚保持的依旧是“行街仔”——推销员时的老作风,风风火火,雷厉风行。
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沟,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他的性情,是那种温和持稳、不急不躁之人、他行走起来却快步如风。他的时闻太紧了,又要省的士费,又要讲究效率,是环境造就的。如今李嘉诚年逾古稀,仍保持疾步的习惯。据汕头大学的教师说,李嘉诚在他捐赠兴建的汕大视察时,上楼穿堂,步履矫健快速,陪同他的中年教师都气喘吁吁,颇感吃力。
中午时,李嘉诚急如星火赶回工厂,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李嘉诚和大家一样蹲在地上吃。
这种以诚相待、同甘共苦的生活只适宜于初创时的艰苦环境。
在商业社会里,要稳定人心,是不能让工人长期受大苦大累之罪的。
李嘉诚也明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当长江厂稍有了盈利的时候,他就抽出钱来,改善改善工人们的伙食和就餐条件,让工人们轻松一下,这样做有助于稳定员工队伍。
当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塑机模型中取出来的时候,李嘉诚就像中年得子般兴奋异常。节俭的李嘉诚破例奢侈,带工人们一起到小酒家聚餐以庆贺。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与塑胶同行如是说。
李嘉诚常说自己是个悭吝之人,而他的部属们却说他“悭己不悭人”。
有道是,有福同享方能有难共当。
李嘉诚真心实意地对待自己的员工,使长江厂具备了稳固的凝聚力。草创时期的长江厂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基本上没有工人跳槽。
员工是企业的根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待员工,是很重要的一条赚钱术。其中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员工与老板相比,最大的赚家当然是老板了。
最初创业,要尽自己的能力,尽最大能力做最精最多的事情,创造更多更大的效益。
创业初期的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杂志,他注意到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造出较为优质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
李嘉诚立即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查,他发现全香港都还没有这种机器。人无我有的意识立刻占据了李嘉诚的大脑,他以最快的速度与外国厂家联系购买。
他发现,这种机器需要订购,而到外国订购,价钱又十分昂贵。但是,这种机器的潜在效益确实诱人。于是,创业之初资金过分紧张的李嘉诚果断地决定自己去钻研,自己去制造这种机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嘉诚终于造出这种机器。
“靠这部机器,在最短时间,令我至少赚了几万元。”李嘉诚日后回忆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那种看好潜质、人无我有的敏锐目光和抢占市场的超前意识。创业之初,资金有限。李嘉诚为了节省资金并且赢得时间,果断地自行研究、自行制造,终于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为刚刚创办的长江塑胶厂注入了资金,也注入了活力。
在这里,我们联想到篮球鞋的改进故事。
50年代,日本的鬼的新型球鞋打败了所有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掀起一股抢购热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与李嘉诚的故事一样,就是看清楚市场的潜力,然后去仔细研究,认真开发,抢占市场,稳扎稳打。
四、面对挫折 沉着应战
依靠对推销轻车熟路的技巧,李嘉诚把生产出来的第一批产品很顺利地卖了出去。接着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他手里捏着一把订单,招聘工人,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单独上岗。
他把管理系统更加完善地扩大了。他又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就是他自己也没有想投产后会是如此的顺利,简直就是一帆风顺。
但就在创业不久,一帆风顺、春风得意的李嘉诚便遭到了当头棒击。一家客户宣布他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李嘉诚不得不冷静下来,承认质量有问题。年少气盛的自己,只急于求成,一味地追求数量,却把企业信誉的关键——质量给忽略了。
李嘉诚手中仍攥着一把订单,客户打电话催货,李嘉诚骑虎难下,延误交货就要罚款,连老本都要贴进去。他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然而,靠这些老掉牙的淘汰机器,要确保质量又谈何容易?再加上大部分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当熟练工使用,他们能够操作机器将制品成型,已是很不错了。
推销员带回的客户的反馈,令李嘉诚不寒而栗,客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
客户都是中间商,他们或将产品批发给零售商,或出口给海外的经销商。塑胶制品早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年景,用户对制品的款式质量变得挑剔起来。塑胶工厂日益增多,竞争自然一天比一天激烈。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粗劣的产品必然会被逐出市场。
事态实在是太严重了,质量就代表着信誉,信誉又是企业的生命线。事业的航船,甫扬风帆,就遇到惊涛骇浪。
危机之中的李嘉诚,真正体会到做老板的难处。他曾做过塑胶裤带公司总经理,全盘掌管日常事务,可重大决策仍是老板拍板。现在身为一业之主,就要承担一切风险的责任。“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许多处于景气中的业主,仍是这种心态。李嘉诚太年轻,余勇可沽,而把困难设想得太少。
晚年李嘉诚曾说:“人们过誉称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才悟出一些经营的要诀的。”
人生的磨难再一次降落到了李嘉诚的身上。这之前,他经历的磨难是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而这一次呢?却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才造成的。对好不容易熬出头的人来说,磨练大有裨益,可磨难,也可能将一个人彻底推毁。
仓库被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退回的成品堆得满满的。索赔的客户纷至沓来。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这情况扭头就走。
“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李嘉诚此时的处境正中了后者。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没有了客户,企业靠什么生存,李嘉诚急得如热锅里的蚂蚁。
产品积压,没有进帐,原料商仍按契约上门催交原料货物。李嘉诚上哪去弄这笔钱?他被逼急了,就说:“我实在拿不出钱,你们把我人带走。”原料商笑道:“你想得美?我们要你干什么?我们要的是钱!”原料商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并要到同业中张扬李嘉诚“赖货款的丑闻”。这又是一道杀手锏。
真可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夜雨。银行得知长江厂陷入危机,派职员来催贷款。给弄得焦头烂额,痛苦不堪的李嘉诚不得不赔笑接待,恳求银行放宽限期。企业的生机大权完全掌握在银行的手中,长江厂被逼到遭清盘的边缘。
长江厂里只剩下半数品种的产品尚未出现质量问题,开工不定,不得不裁减员工。部分被裁员工的家属上门哭闹,有的赖在办公室说什么都不走,车问和厂部给弄得鸡犬不宁。留下的员工人心惶惶,为长江厂的前途,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日后的工作、生计忧心忡忡,那些日子,李嘉诚的脾气不免有点暴躁,动辄训斥手下的员工,向员工发脾气,全厂士气十分低落,人心浮动。
黑云压城城欲摧。长江塑胶厂面临着遭银行清盘、遭客户封杀的生死存亡的严峻局势。
质量就是信誉,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现在质量没有了,信誉也没了,那么企业的生命又怎么存在呢?李嘉诚竟然铸成如此大错,他深为自己盲目冒进痛心疾首。
李嘉诚在母亲的开导下,痛定思痛,以坦诚面对现实,力挽狂澜。
李嘉诚的第一招是“负荆拜访”。
首先要稳定内部员工的情绪,这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前提条件。因此,李嘉诚向员工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经营错误,并保证绝不损害员工的利益,希望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李嘉诚是一个言出必信之人,大家都很相信他。因此,大家不再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士气也不再有那么低落。
等到员工的情绪安定之后,李嘉诚就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并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且承诺在放宽的期限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金,一定如数付款,一分一厘不少。
李嘉诚向大家坦言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诚实,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大家都是业务伙伴,长江塑胶厂倒闭,对自己同样的不利。于是银行、原料商和客户一致放宽期限,使李嘉诚有了收拾残局、重振雄风的宝贵时间。
李嘉诚的第二招是立即普查库满为患的积压产品,将其分门别类、选好汰劣,然后集中力量推销,使资金得以较快回笼,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解了燃眉之急,缓了一口气。
李嘉诚的第三招是利用缓冲的喘息机会,对工人进行技术岗位培训,同时筹款添置先进的新设备,以保证质量。
李嘉诚百般努力,在银行、原料商和客户的谅解下,终于一步一步地捱过难关。
到1955年,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被裁减的员工全部回厂上班,并且,李嘉诚还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薪,今他们感恩至深。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开全厂员工大会。他宣布:“我们厂已基本还清各家的债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
员工们欢声雷动。
李嘉诚心里激动万分,满含热泪对全厂员工深深地三鞠躬,感谢大家在长江厂最困难的时候同心协力。之后,李嘉诚亲手又给全厂每一个员工分发红包。
灾劫和磨难可以使人灭亡、消失,但也可使人振奋。这种人可从中汲取动力,成为向上攀登的台阶,就如一块好钢,越淬火,越坚硬。
一个成功人士必定是属于后者的。
经过了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变得更加地成熟了。正是这次反向的动力,促成李嘉诚由一个余勇可沽、稳重不足的小业主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商人。后来,李嘉诚甚至说:“我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有那一次挫折作为基础。”
这次磨难之后,李嘉诚就为自己立下了座右铭,并且把它做为一生的行动准则;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五、将计就计反败为胜
商场如战场,有时候自然少不了短兵相接。在李嘉诚身处逆境时,一些同行厂家企图趁机搞垮长江塑胶厂。
他们雇用了一些人到长江塑胶厂拍照,企图用揭短的反面宣传使长江厂信誉扫地。
果然没用多久,他们拍照到的照片就在报章上发表刊登了,镜头拍摄的是长江厂那破旧不堪的厂房。目的想以此打消顾客对长江厂的产品的信心。
李嘉诚自然再明白不过的,对方是想用这种反面宣传使长江厂再度濒临绝境,但他马上想出一计,决定充分利用这些照片,做次免费宣传,借之反败为胜。
李嘉诚很坦诚地对他们说:“不错,我们尚在创业阶段,厂房比较破旧。但请看看我们的产品,我相信质量可以证明一切。我欢迎你们到我们厂实地考察,满意了,再向我们订购。”
于是代销商们被李嘉诚这些诚恳的话语所感动,更被他的优质产品所折服,同时他们敬重李嘉诚有如此敏慧的商业头脑,良好的商业道德,于是纷纷到长江厂参观订货,长江厂的生意空前红火。
精明的李嘉诚适时借助了这场恶意宣传带来的反作用力,为长江厂作了一次相当实惠的广告宣传,深得太极推手的精义,长江厂的订货单越来越多了。
这件事同时告诉我们在碰到不利情况时,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只顾着愤怒沮丧,更加不要为此而气馁,一蹶不振,要多想想看有什么方法方可扭转自己所处的被动局面,力挽狂澜,这才是最积极的态度。面对逆境应保持的态度。
坏事也可变成好事,只要你努力地去想、去做。
六、亲临其境 刻苦耐劳
初步创业的李嘉诚虽然身为一名老板,但同时他又兼任着操作工、技师、设计员、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集万活于一身,草创阶段,什么事情都是他亲力亲为一手操持的。
在自己创业之间,李嘉诚就任过塑胶裤带公司总经理,按说有了很多经验,但这两者毕竟是大不相同的。塑胶裤带公司在他就任时早已步入了正轨,而这里却是他白手起家的场地。李嘉诚自己就一个小学生的态度对待他所面临的一切。人们实在是无法想象,一个人是从哪里得来这么旺盛的精力?他靠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支撑着,正如香港《星岛经济纵横》(1988年4期)所说:
“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青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耐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长江塑胶厂第一批应聘而来的工人全部都是门外汉,他们对一切工序、机器完全不知道,而且招聘的工人中有一半以上还是从田间地里刚洗净脚爬上岸的农民。唯一懂得该如何操作一切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已贵为老板的李嘉诚。机器安装、调试,直到生产出产品及把产品推销出去,完全都靠着李嘉诚自己一招一招地教给自己的手下。
等到晚上,夜深人静大家都已休息的时候,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需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此外,李嘉诚还从不间断业余自学。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李嘉诚犹如海绵吸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创业初期,李嘉诚住在工厂里,一个星期只能抽时间回一次家,去看望自己操劳的母亲和上学的弟妹,但每次也总是来去匆匆。等到厂里的规模稍微扩大之后,他又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别小看这间破烂的小阁楼,那时这儿不仅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同时还是长江厂成品的仓库,同样的,李嘉诚的栖身之地也就非这莫属了。那个时候的李嘉诚,全副身心地投入了长江厂,几乎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
李嘉诚事必躬亲,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便于管理。此外,身为老板这般拼命,给全厂员工起到表率垂范的榜样作用。
这样的做法,在不久就收到了它双倍的成果。伴随着第一批产品生产出厂到销售一空时,一批又一批的订单也纷至沓来。生产规模随之也扩大了。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事情比创业初更多更繁杂了。李嘉诚这时招聘来了会计、出纳员、采购员、保管员、推销员,开始实行了层级管理。同时还大力招聘了工人,并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开足马力生产,昼夜不停出货、卖货。
这几点,对一个初创的企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今天有志于创业的读者也有着借鉴的意义。
七、防微杜渐居安思危
长江塑胶厂经历过了濒临倒闭、岌岌可危之后,生机焕发,订单如雪片飞来,工厂通宵达旦生产,营业额呈现出了几级级数的增长。李嘉诚的信誉此时是有口皆碑,银行不断地对他放宽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可以赊购原料;客户们也很乐意接受他的产品,送来了大笔订单给他,这一切都源于对他的信任。
居安思危,上一次危机,正是在春风得意时就天降人头的。等在工厂生意再次狂热时,李嘉诚的头脑异常地冷静,他在思考着有关长江厂发展的现状及未来。
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300多家,长江厂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家,而且还只是一家经营状况良好,却缺乏特色的一家。就长江厂里出口的塑料玩具同别的厂家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只是在款式上有细微的变化而已。除了同业之外,谁还会关注有一个“长江塑胶厂”呢?李嘉诚不满且忧虑。
的确,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卖得很“火”。细究之,香港产品的优势却是廉价,这实在是可悲的事情。
长江厂从创办起,所生产的两大门类——塑胶玩具和塑胶日用品,先后变化了几十款。这大部分是按照代理经销商的订单设计改造的。厂家为商家所左右。李嘉诚曾想站在消费者立场上,推出新产品左右商家,因为太忙,风险又大,只能作罢。
虽然从事塑胶业已有7个年头了,但李嘉诚却还自问只属于这一行业的一个平庸之辈而已。但就他个人而言,他却从来就不甘于平庸,不想平淡。他盼望着能有一个巨大的突破,好使长江厂从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发射他自己独有的光芒。
想要寻找突破的视野,就不能完全把视野放在香港这片市场中,而应该在国际市场中去寻求。李嘉诚时刻关注着塑胶业的动向信息。
也就在这时,李嘉诚那扎实的“英语童子功”发挥了他巨大的威力。
一天,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读到一则简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并即将投入批量生产,推向欧美市场。
敏锐的李嘉诚立刻与从另一本英文杂志看到的消息挂上了钩。那个消息说,欧美人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庭主妇正逐渐成为职业妇女,家务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两条看似不搭界的消息,立刻在李嘉诚脑海中电光火石般接上了轨。
他在推想,欧美的家庭都喜爱在室内户外装饰花卉,但是快节奏的变幻使人们无暇种植各种娇贵而美丽的植物花。如果想解决这一问题,何不利用塑胶花?塑胶花较植物花,一则可以节省好多时间,二则同样可以变幻无常,正好迎合了生活的快节奏。用塑胶花代替植物花,怎么能不发展的呢?
李嘉诚甚至立即判断,塑胶花的面市,将会引起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
李嘉诚更长远地看到,欧美人天性崇尚自然,塑胶花革命势必不会持久。因此,必须抢先占领塑胶花市场,否则就丧失先机。
一直在苦苦寻找突破口却又茫无头绪的李嘉诚,如夜行的航船看到了灯塔,一股希望之光油然升起。经过再细致的了解,李嘉诚注意到港九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塑胶花,而港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越来越喜欢摆设。这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生产技术要求又不高,他在兴奋地预测着:“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