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李嘉诚的海外投资之路,大显神手

李嘉诚的海外投资之路,大显神手

时间:2023-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立业是基础,投资是手段,决策是关键。李嘉诚在海外投资的大头在石油和地产。物业计划全部完成,投资更在百亿以上,其中李嘉诚占一半股权。至于郭氏家族,年迈的郭得胜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无力亲赴海外,也未叫儿子进军海外。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营港口将危及美国的安全。李嘉诚听到这些,立即向新闻界表示,他手下的和记黄埔集团绝对不

立业是基础,投资是手段,决策是关键。李嘉诚纵览国内夕卜的经济发展趋势,根据投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的高明论断。把投资的眼光倾向加拿大、英国、美国,然后,又计划内地,这一举世瞩目的举措,令人叹为观止。

一、抓住机遇,并购加拿大赫斯基公司

80年代,风云不定。不少人猜测长实系公司会迁离香港。会不会迁走呢?对这个问题,李嘉诚说:“讲得最激烈的时候,我讲过一句:‘如果要迁册,你们问问有没有办法迁走李嘉诚主席,没法子的话,请你们以后不要再提迁册了。’之后,无人敢再讲。”

“当时我的决策是:上市公司一定不迁册,但一定要做得好,否则,公司前途真是有限。虽然,我们当时要做的事情都很不顺利。”

1988年对香港来说是最艰辛的一年,面对着自己公司业绩的一大倒退李嘉诚却另有顾虑:“我从未见过香港这样长时间的经济低落。一时的经济好坏,我并不担心,我只是担心社会和谐、政策结构正在改变。”

李嘉诚说:“香港人,肯接受现实、肯勤力、肯应变。如果我们能回复过去五十、六十年代的拼搏精神,我对香港人仍然有很大信心,毕竟这个地方是我们甘苦与共的家园。”

一直到今天,长实也没有迁移到海外,李嘉诚以行动和庞大资金为中国和香港注入了信心。撇开了信心这个问题,李嘉诚仍然有他的顾虑:“我们有阴影,就是怕人家说我们两个葵涌货柜码头发展得太大。虽然政府当时没有明言说你做得太大,但你感觉得到,那么,你就要为股东争取最好的回报和出路,你就只好向外面发展。”

究竟这是否是李嘉诚发展海外业务的时机?还是如和黄前行政总裁马世民曾说:香港对我们来讲,说狂妄一点,舞台确实太小。而舆论界也都普遍认为,在这一点上,香港商与马世民形成共识。

自从李嘉诚登上香港首席财阀后,建立了全球性跨国集团,增加海外投资,缩减在港的发展计划,海外的投资回报率不及香港,加上人地生疏,强龙难斗地头蛇,长实系海外拓展计划宏伟,但效益不尽人意。怡和、和黄、会德丰在70年代,都曾在海外扩张上触礁。李嘉诚很清楚这点,但是他却又步其后尘,缘何这般,令人难以琢磨。也难免有人穿凿附会,说李嘉诚的投资是走资,只有出于政治因素,才会不顾忌商业利益,为1997年后安排后路。

李氏在海外的投资颇为可观,涉及石油、房地产、银行、服务业等多种领域。毋庸置疑,全球经济越来越发达,跨国投资是扩大规模及效益的良好途径。李嘉诚在海外投资的大头在石油和地产。198612月,李氏又买下赫斯基石油有限公司43%的股份,这家公司是加拿大主要的独立能源公司,在加拿大西部拥有很大储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并有炼油厂和300多个汽油站;李嘉诚和长子李泽钜也买了赫斯基公司9%的股份,因此李嘉诚一家已取得了该公司的控股权。然而,由于中东战争及石油危机,加速了各国在本土开发石油,减少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石油相对过剩,再没有出现像1973年那样油价爆涨的“好年景”。

赫斯基石油没有成为长实系的聚宝盆,更加上长实系缺乏石油专才和经营经验,结果造成了14亿的损失。

1988年,李嘉诚等以32亿的惊人低价,投资温哥华一幅比铜锣湾还大的地皮。物业计划全部完成,投资更在百亿以上,其中李嘉诚占一半股权。加拿大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这种地方的地产是既好做,又非常地不好做,不管怎么样,至少在这儿不会像香港这样地产巨富辈出。李泽钜推出的万博园一事一鸣惊人,给香港传媒炒成琼楼玉阁,盈利究竟怎么样呢?

香港不少满腹经纶的评论家,曾为超人的海外投资击节叫好,现在纷纷反戈一击,指责李氏的海外投资判断失误,过于冒失。

想当年,正当李嘉诚海外投资负生水起之时,地产好友李兆基也携资飞赴加拿大。他出师不利,收购煤气公司惨遭失败。之后,李兆基只好扯超人衫尾,在超人的地产项目中分得少许股权,另外,买一幅地盘聊以自慰。至于郭氏家族,年迈的郭得胜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无力亲赴海外,也未叫儿子进军海外。郭氏家族在北美拥有10亿港元物业。但只是家族巨大财富冰山中的一角。郭氏家族与李兆基都是低调人物,即使在公众场合,也会守口如瓶。故而,人们闹不清他们是迈不开跨国投资的路子,还是不愿迈大步。他们只是一门心思地在港打理着生意,栽下每棵树,而再精心培养,都已结下丰硕的果实。

和黄发展海外港口业务,由英国开始推展至欧洲德国和美洲。今天,和黄在英国已有3个港口,而且其中的一个还是全英国最大港口货柜码头,而全球却已有了80个泊位。

1999年,有一个消息说,李嘉诚控制的和记黄埔集团,正积极接洽,准备收购苏哈多三儿子胡托莫所拥有的“恒布斯集装箱转运站”。关于收购谈判工作由和记黄埔集团旗下和记港务公司进行,其印尼顾问为郭英喜领导的印尼资产管理集团公司(AMGI),已先后同胡托莫等人谈商价格,可能以约1亿4500万美金成交。印尼《罗盘报》报道说,恒布斯集装箱转运站负责管理、建设和经营首都海港第三货柜码头,遭遇经济危机之后,欠下巨大债务,奄奄一息,已处于破产边缘。因此和记港务公司有意买下,以便重新整顿建设,进一步发展印尼的进出口业务。

和记黄埔集团已在:1999331日进军印尼港务业,当时通过哈比政府的国营企业部长,和记港务公司买下雅加达国际集装箱码头(JICT51%股份,实际上已控制了雅加达海港第一集装箱码头和第二集装箱码头的营运管理,成为李嘉诚集团继巴拿马运河营运板后,在全球控制的第17个国际集装箱码头。雅加达海港却只有个集装箱码头,如和记港务公司买下“恒布斯集装箱运站”(第三货柜码头)后,则等于李嘉诚的公司控制了全部集装箱码头,因此印尼有人以反对外资垄断为理由,表示拒绝和记港务进一步收购行动。有人甚至利用此事,指责身为华裔的郭英喜,进而攻击其父的建议。

1999年年底,当美国将从巴拿马运河撤离时,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通过竞争赢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管理权。这时美国就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了他们所谓的高明灼见。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营港口将危及美国的安全。李嘉诚听到这些,立即向新闻界表示,他手下的和记黄埔集团绝对不会通过巴拿马运河投资兴建集装箱码头进而来控制运河的航权。

据解放日报报道:李嘉诚说,和黄集团在巴拿马运河只是进行一项集装箱业务的投资,与控制权并不相干。他强调,和黄集团只是在巴拿马经营集装箱业务的公司之一,同一些美国和中国台湾公司相比,和黄甚至不是最大的集装箱经营公司。

李嘉诚所讲的这些看法完全是针对了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130日的谈话而说的。当天克林顿在白宫举行的吹风会上说,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管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不会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

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投得运河两端港口的经营权,由于他和北京当局所有的特殊的关系,在美国引起了很多不小的风波。美国众议院的银行及金融事务委员会上周举行了听证会,加州共产党众议员罗尔巴克尔指和黄是北京的一个棋子,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李嘉诚的投资进而控制住巴拿马。看来巴拿马运河港口的投标。已被美国国务院认定为“缺少透明度”,“非常不寻常”,更让人恼火的是,克林顿政府竟然认为他很对,很正确。但是事实上却是因为巴拿马政府的贪渎,才让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拿到了港口和邻近的战略性地产权。同时,该议员还指出:在巴拿马运河港口的租赁招标时,中国人的和记国际码头公司出价一千万美元,而两家美国公司分别出价一千一百万和一千一百六十万美元。贪渎的巴拿马政府不接受这些出价。于是,和黄就不但取得了拍卖单上所列的那个港口,而且同时还得到了运河沿岸其他主要的战略性的地产。据说在彻底交易当中,巴拿马总统巴拉岱斯及他的许多亲信们都分别得到了不少的好处,收了很多的贿赂。

其实在看待中国在巴拿马运河所扮演的这一角色时,不要仅仅从经济的竞争这一角度去看待它,而且还必须要有广阔的视野,从战略角度去看。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到过太平洋周边地区,对北京企图控制世界主要要冲的长期战略有所认识。很明显,北京采用了“填补真空”的方法:美国一从太平洋某地撤出,或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疏于照顾,它就乘虚而入。

现在与北京政府有很大联系的公司控制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使得美国的安全问题蒙受到更多的危机。更何况,他们控制了港口和货物的装卸,也就增多了敏感性技术(与武器相关)的双向流量、愈来愈多的中国人员也进入了巴拿马运河区,增加了破坏性的可能,而在台湾或中国南海的问题上,美国与中国发生冲突时尤其如此。

李嘉诚与和记黄埔在与北京中国政府的关系非常的密切,素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筹集资金,中介生意的记录,有关美国情报部门、出口事务局、驻北京大使馆和兰德公司的解封文件认为,李嘉诚及和黄为中国军方获取敏感性武器及其他装备融资,或为此类事情提供管道。同时美国的情报部门还认定,李嘉诚是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董事,该公司则是中国最重要集资部门和中国军方获取技术的来源。

李嘉诚同时也是大型航运公司中国远洋的商业伙伴,该公司除了经营一些一般的商业运输之外,更是扮演着中国军方商业船队的角色。中国远洋参与了运送中国导弹和生物武器构件前往北韩、巴基斯坦、伊拉克和伊郎的业务。与此同时,李嘉诚还参与了华润创业公司的众多业务。

美国国会人员认定,该公司是北京情报部门的一个掩护机构。该议员叫嚣“美国应该有所行动”。他说,由于利用了以香港为基地的公司与政权之间的那种紧密联系,中共和私人公司之间的界线模糊了。正如加拿大政府的“响尾蛇行动”调查的那样,中国军方、黑社会和一些实业巨子之间的关系意味深长。

对他们的这一论调,别人暂且不提,就是该国的长托研究所也不赞同,他们认为这是美国人他们自己的“冷战思维”在作怪。

他们指出,冷战的老武士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更加多疑而已。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洛特要求参议院军事委员会调查中国损害美国安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称中国企图掌握具有战略意义的巴拿马运河,控制该地区的航运。这套讲法实在太荒谬了。

一些保守分子声称,巴拿马港口公司及和记黄埔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情报部门有关联。

参谋长联席会议前主席托马斯·穆勒海军上将甚至说:“和记黄埔在全球控制无数的港口。我最担心的是,这家公司系由中共所控制。他们不发一弹,就在巴拿马运河区建立了一座堡垒。”

惊慌失措者还指出,中国经贸部属下的华润创业公司,持有巴拿马港口公司一成股权。田纳西州的佛莱特·汤普逊参议员把华润创业称作中国的谍报机关。

一家航运公司经营港口设施业务,可能只是为了赚钱。甚至是中国的政府和军队,也常在海外营商牟利。只是由于江泽民后来感到军队经商将会产生很多不好的影响,于是就在不久之前,下令部队将不得继续从事任何的商业活动。即使中国在巴拿马的商业活动具有地缘政治的动机,但是它们也绝对没有什么战略价值。

苏联原本可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同时发动攻击,但它后来解除了,于是巴拿马运河对于美国来说也就变得不再有那么的重要了。可是今天,美国海军的主力——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能够分别主控大西洋和太平洋区域。而即使在冷战期间,美国的航空母舰也因体积太大,不宜通过巴拿马运河。

就中国人也恐怕不会愿意关闭一条供自己做生意用的航道。到了最坏的地步,就是即便巴拿马港口公司在一场国际性危机中封锁了运河,或者就是不让美国海军船队通过运河,那么民办最强大的海军也能够立刻把航道给打通。即使就是保守派,也不得不承认,1977年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准许美国在无法进入运河之时出手干预。尽管惊慌失措者曾经暗示,中国籍控制巴拿马港口而能扩大其海军的活动范围,但中国的老爷舰队甚至在中国南海附近巡戈都会有很多的困难。话又说回来,美国政府凭什么否决巴拿马政府与他国之间的商业协定呢?美国要不要再次入侵巴拿马,并占领运河区。以消除一些人的疑虑?正是那些人杯弓蛇影地把中国看作一场新冷战中的敌人。

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赫尔姆斯的一个幕僚,在1997年写了一份报告,认为巴拿马运河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威胁。就在与美国和巴拿马政府官员作了详尽的讨论之后,报告撰写者作出结论:“为撰写这份报告而找到的访谈者都声称,和记港口控股公司在两个港口所作的开发,并未在巴拿马运河的问题上,对美国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帝国主义的冷战武士不肯放弃巴拿马,他们将沮丧不已。但是美国的其他人就不会这样了,他们会庆祝巴拿马获得了新生。就在巴拿马投资。被美国人给指责说“威胁”了他们安全的李嘉诚,在加拿大的投资上届然也被指责说是对美国的另一种“威胁了”。

美国有报道说,根据有关部门提美国参议院听证会的一份报告表示:与北京关系匪浅、并在加拿大港埠拥有庞大经济利益的香港大亨李嘉诚,已被视为“北美地区的安全威胁”。而与其关系密切的COSCO船运公司,曾替中国运载飞弹和生化武器组件到北韩、巴基斯坦、伊拉克和伊朗等国家。

此外,报道表示,在美国参议院收到的该份报告亦指出,中国的黑道帮派已渗透加拿大各港埠,“构成了严重安全顾虑”。

报道说,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最近就香港的COSCO(中国远洋运输集团)船运公司的运作,举行了一系列听证会。COSCO今夏与温哥华港埠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使加拿大西部最大的港埠温哥华,成为COSCO北美的运输基地。

加州共和党参议员罗拉巴赫的特别助理山托利(ALSantoli)在一项访谈中指出,与北京可能有直接关系的中国企业,在加拿大迅速扩张控股与营运,值得美国严重关切。

而且还根据报道有人说,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在加拿大的卑诗省,买下了温哥华市区六分之一的“博览会地区”土地之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观众人物。他在加拿大的投资包括了房地产、港埠运输、银行,还有媒体。

至于COSCO替中国载运武器零组件到北韩、伊拉克等“流氓国家”一事,邮报称,去年白宫一份专案调查报告,已把COSCO称为“中国军方体制的一环”。COSCO在温哥华之外,也与蒙特娄、哈利法克斯等西岸大港有商务往来关系。

坐拥财富逾万亿港元的亚洲首富李嘉诚,今年可以说是他最“丰收”的一年。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及“和黄”公司,近期运作颇多,四出收购炙手可热的跨国大企业,令财富暴涨。当中以“和黄”出售英国Orange股权最为经典,令他的财富一下子暴涨一千一百三十亿港元(马币近六百亿元),加上其他收益及“长实、和黄”股价狂飙,李嘉诚已成“赚钱机器”,估计今年帐面盈利最少可达五千亿港元,赚钱能力可谓傲视全球。

尽管在海外投资,横遭非议,但是,并不能阻挡李嘉诚拓展海外事业的决心和步伐。最近,李嘉诚家族又进军网上证券交易投资业务。其旗下和记黄埔宣布与美国:DonaldsonLufkin&ampjenretteKLJ)旗下从事网上经纪业的DLI direct,合组各占五成的合营公司,发展亚洲区的网上投资服务。

报道说,新合营公司首期的投资额为2000万美元,预料今年第三季可在香港推出网上证券交易的投资服务,初步将提供港股及美股买卖。合营公司还计划将扩展服务范围至中国、泰国、新加坡、台湾、菲律宾及马来西亚。

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预期,合营公司将在最近三年后有盈利贡献,并会考虑于本港创业板上市,但是“首先要建立稳固的业务”。法国兴业银行分析员萨舜也指出说,和黄与KJL direct的合作相对来说属于小规模,但胜在和黄能以最少的投资额,投资一个潜力相当大的市场。

他估计,合营公司希望能取得亚洲区内的散户投资客户。他预期,和黄将再陆续宣布电子商贸业的合作伙伴。DLJdirect将为合营公司提供财务服务、技术及运用上的专业知识,而和黄则提供品牌、客户网、环球数据中心、电话营业服务中心、WAP电讯设施,以及互联网平台。

霍建宁还表示,和黄的首要发展业务为电子商贸、电讯业及港口业务。以韩国及台湾的经验,他预料将有四至五成的零售证券投资者,将转到网上卖卖。

DLJdirect是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最成功的网上经纪公司,成立于1988年。专门为经验丰富的散户投资者提供一系列投资产品及服务。目前已在美国、英国及日本提供网上投资服务。集团总网上客户人数达逾80万,其中在日本及英国的合营公司客户分别达4万名及23000名,持有的客户资产总值为220亿美元,每天平均进行3万零500宗交易。公司KLJ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谅合投资及商业银行,为机构、政府及个人客户提供职务。在美国、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及迪拜均没有办事处。与此同时,李嘉诚在海外展开了一系列的企业牧购项目。有报道说。李嘉诚的香港和记黄埔和美国IGG计划投资112亿港元对在香港上市的港陆国际控股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HHRI)进行控股收购。

和记黄埔与ICG公司合作,将兴建亚洲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公司。根据计划,玩具特将港陆将更名为ICGAsicl WoAs。和黄持股量会由目前二成一减至一成五,ICG占五成股权,而李嘉诚基金则持有百分之五股权,而且,ICG将以每股030港元认购港陆3018亿股股份。加上ICG和相关合伙人已经拥有的1026亿股,这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将持有港陆821%股份。

和记黄埔和李嘉诚基金也将以相同价格分别认购港陆45498亿股和2744亿股。

ICGAsiel Works未来将会专门培养、收购及发展电子商贸虚拟市场和商业对商业软件及有关服务的公司。该公司未来将集中发展地为内地、香港及亚洲的其它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亚洲地区,并不包括日本。而另外一问新公司KK采购服务合资公司将主要发展以亚洲地区企业为对象的电子商贸买卖人门网站,预计四月份成立。而且集团还认为,该公司有潜力在未来申请上市。并且这家公司有三成五股权会由ICG持有,余下六成五由和黄(013)、长实(001)及其主要策略伙伴持有。当中股权分布为长实占五成、和黄占三成、第三者占二成。估计该公司首年投资额为二千五百万美元。

有人问有关策略投资者时,和黄埔董事总经理霍建宁表示其为一家本地友好企业,至于会和旗下汇网合作,他又表示说,会预留空间。目前,和黄持有的商业电子商贸业务主要是服务该公司的RENA百分之九十二股权,及业务尚未开爱憎分明的汇网。汇网是由和黄、长实、汇丰及恒生合资组成。

他指出,ICG Asia Works款来投资额约二亿美元,其中一亿五千万美元由ICG支付。ICG Asia Works创办人KENNETHFOX表示,在未来数个月,ICG本身会多人股十至二十间公司,组成策略性联盟。

另外,KENNEIHFOX会担任ICG Asia Works主席一职,霍建宁及和黄董事黎启明将进入ICG ASAWORKS董事局出任董事。

其实,跨国投资是李嘉诚的夙愿,在80年代中,和黄、港灯相继到手时,李嘉诚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行动。

跨国投资可以迅速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中去,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企业王国遥相呼应,互相支援争取利益。在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因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原理躲避风险。

正如李嘉诚所说:“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二、竞投世博会旧址中标

李嘉诚之子李泽钜脱颖而出,是因为他参与世博会旧址发展项目,从而崭露头角。

1986年,世界博览会在温哥华举办。落幕之后,各国的临时展厅或拆御,或废弃。旧址为靠海的长形地带,发展前景良好。地皮为省政府的公产,可以用较优惠的价格购得。

生活在温哥华的李泽矩,以他土木专业的眼光,看好这幅地皮将来可以发展综合性的商业住宅区。因此,他积极地向父亲建议,购买此地皮。

在向父亲建议时,他有条理地分列五大理由:

一、世博会旧址附近都已开发,社区设施、交通等已有良好基础。

二、温哥华这一区域,和一般大都市不同,并无高速公路,市容美观。

三、旧址位于市区边缘,有市郊的便利而无市区的弊端,无论往返市区或郊区,都同样便利。

四、位置临海,景色怡人,海景住宅当然金贵。

五、香港移民源源不断开赴枫叶国(加拿大),对饱受市区嘈杂拥挤之苦而又嫌郊区偏远冷寂的港人来说,这样的海景住宅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李嘉诚对其儿子的理由很是认同,他同意了儿子的“狂想”计划,并且对他的儿子最后一点的理由觉得很显示出的商业眼力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整幅的地皮,大致上相当于港岛的整个湾仔区,外加上铜锣湾呀!到迄今为止,香港上还没有第二个地产商,敢在这么开阔的地段上发展浩大的综合物业,在加国建筑史上,也将是开天辟地的头一次。

投资是非常巨大的(后来确定的投资额达170亿港元),非长实集团所能担的,李嘉诚、李光基、郑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世博发展公司(李嘉诚占该公司10%股权),32亿港元投得“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的一幅204英亩的市区边缘黄金地段地皮,将在上面建筑加国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预计1015年完成。李嘉诚约占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有。预计整个建筑费在100亿港元以上。

就这样,李嘉诚成了加拿大的投资英雄,仅他一人,就为经济面临衰败的加国,带来了100多亿港元巨资。那些加拿大的商务官员和商人们,为了更便于与李嘉诚接触,把办公室都给搬进了华人行。

传媒报道:“一位加拿大商务官对李嘉诚简直是着了迷。他有一幅李氏的肖像(杂志封面),持在办事处内,此人提到李嘉诚便赞不绝口,说道:‘那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这位商务官很想李嘉诚投资魁北克省,哪怕是买下皇家山一座房子、一间纸厂还是一些餐厅连锁店,都十分欢迎。只要李氏肯投资,魁北克省便可列入李的商业帝国版图,而一时还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仿效。”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都加入了加拿大的国籍。而他本人也在1987年应邀加入香港加拿大的会议上,成为了香港加拿大会所的成员。每次李嘉诚出现在加拿大会所,驻港的加国官员及商人,便把他众星捧月般地团团围住。一名了解中国文化的官员,把李嘉诚称为“我们加拿大的赵公菩萨。”

李阿伯达省省府赫斯基大厦,当地商会和政要为李嘉诚举行盛大的酒会,加国殷商和政要热情洋溢地称赞李嘉诚的投资伟业,殷切希望延续期间继续愉快地合作。

其实这项工程是由李嘉诚以同业的好友加盟投资占股,而它的具体操作为李泽钜。

《富豪第二代》一书介绍:“李泽钜为这宏图巨构,一手一脚策划、设计,历尽心血,悉付于此。曾经在两年之间,出席大大小小公听会二百多个,与各界人士逾两万人见过面。解释这个计划。当然,他的背后,父亲、师傅及其他人等,一直予以无限量支持。”

这就是所谓的虎门无犬子,李泽钜一出手就是大手笔,李嘉诚也不愧是大家风范,给李泽钜委以大任,一出手就是以百亿计。

一九八八年,新财团以三十二亿港元巨款投得世博会旧址在出口期地进行着。但在一九八九年三月,平态地盘的施工地段,却赫然出现了一张“告同胞书”(详见广州出版社出版,陈美华著《香港超人——李嘉诚传》),其中的措辞激烈,充满排外的极端情绪。这与外国政府吸引华人资金和人才大开方便之门的国策南辕北辙了吧。

面对加拿大人的过激行为,李泽钜感到是既气愤又很无聊。他说:“他们似乎完全看不见我也是加拿大公民,他们反应太过激烈。”后来根据传媒的估计,当地人之所以这么排外,与李泽钜的另一宗生意有点关系。

世博会旧址,以太平协和的名义签订下来之后,李泽钜将另一问公司的二百多个新公寓,直接就在香港发售了。这一消息传到了温哥华,当地的传媒以此事开始大肆渲染,似在大作文章,这样一来,引起本地人的不满,质问省政府:将来世博会物业,是否又卖给香港人,让这里演变为华人的天下?后来省督林思齐博士为平息民怨,要太平协和保证,在这块极优惠的地皮上兴建的物业,不会只在海外发售,必须优先向当地人发售。

通过这件事,使我们认识到:兴建的物业,将不可能在香港卖好价钱的,加国地价楼价低廉,这是公认的事实,就是说,新财团的盈利将被大打折扣。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面对这么大的风波,李嘉诚却并没有出面,韦理思和马世民居然也没有露面,而全盘托付给坐镇加国的太子身上。在这我们可以看出,这次李嘉诚是立意要考验儿子的随机决断。判别交涉的能力和毅力了。

当正在滑雪胜地韦斯拉的李泽钜得知这种情况后,立马就赶回了温哥华。刚下车的李泽钜立即就求见了省督林思齐,语气温和但又咄咄逼人,锋芒毕露地问:“如果世博会发展搁浅,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林思齐是在一九六七年从香港移民加国的,对香港的内情再清楚不过的了。李嘉诚在香港的号召力,足以使流入加国的地产投资缩减三分乏二!更会使在香港移民潮中的受益者——卑诗省,落在其他省后面!省督林思齐说服省议会,对李泽钜的要求作出了让步,许可世博会物业,可同时在香港和温哥华发售——这实际上是以向港人发售为主。

省议员透过传媒,向市民说明利弊关系,称华裔移民是温市建设的和平使者,要善待他们。同时,李泽钜也在积极配合,以争取民心。他在温哥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六年来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加入了加拿大籍。”

风波平息了下来,工程继续进行着,这就是后来定名为“万博豪园”的庞大商业住宅群。李泽钜的处事能力得到父亲的赏识,李嘉诚同意董事的一致要求,吸收李泽钜任长实集团董事。

在这件事情里,我们首先钦佩李嘉诚的气魄。在这么大的投资,这么大的风波中,也那么沉得住气,像一个得道高僧一样岿然不动。同时也看出李嘉诚为培养接班人不惜冒大风险、下大赌注。确实,如果接班人能任大任,将李氏商业王国继续扩张,那么,多大的风险多大的代价也是小的。其次,李泽钜秉承乃父之风,抓住要害,蛇打七寸,四两拨千斤地扭转了被动局势。

卑诗省是得到香港移民利益最多的省份。如果移民停止投资甚至撤资,该省经济将受到沉重打击。这就是省督林思齐及其卑诗省要命的弱点。抓住了这一点,李泽钜言语虽不多,却轻易地就转劣为优了。

八九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大趋势,是特大型企业的必由之路,李嘉诚抓住这个机遇,搭上了世界潮流的顺风车,为其全球化发展、创立国际化特大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从这里又一次感受到李嘉诚的远大目光,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三、采用“游击战”投资策略

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加国同步进行。

一九八六年,他持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股权。皮尔逊公司有世界上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该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制皮尔逊,不甘心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

李嘉诚也随机应变,见好就收。半年之后抛出股票,盈利一百六十二亿港元。

一九八七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二千六百七十二亿美元,买进了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但是李嘉诚成为这间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是怎么也不能进入董事局。原来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着这位香港打败英国巨海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

李嘉诚因此于一九九零年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一九八零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李嘉诚投资英国的几次大行动。充分显示了他的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不拘一格的经商作风,收购的成功,则可控得其公司。收购难度太大,则见好就收,以盈利为目的。

赚一笔就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地方继续赚。世界之大,创业机会之多。实在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因为商人的经营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四、以良好形象赢得荣誉

李嘉诚在美国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了友谊。

李察明陷入财务危机,急于寻找一位有口碑重信誉的巨富为他解危,并结为长期的合作伙伴。于是李嘉诚成了他的合作伙伴。李察明说:“我相信李嘉诚的为人。”

为表诚意,李察明将纽约曼哈顿一座大厦的49%股权,以四亿多港元的折让价,拱手让给李嘉诚。

这就是李嘉诚诚实经商的良好形象及信誉带来生意及利润的一个有力的例证。

五、不遗余力帮助中资奠基础

1999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香港设立分公司,董事长荣毅仁邀请李嘉诚出任中信董事。

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于1978年移居到香港。1986年,荣智健参加香港中信工作,不久,升为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荣智健雄心勃勃,他不满足坐“现成”的交椅,想凭自己的实力,创立一间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公司。

这时李嘉诚就以扶植其子泽钜、泽楷的心理,关注和扶植荣智健的事业。李嘉诚任中信董事已有10年之久,但他却从未做多少实质性的工作。如今,交情不错的荣智健有心发展自己的事业,在商界大展鸿图,你说作为世叔伯的李嘉诚岂有不帮的道理?

李嘉诚、荣智健都看好了借壳上市,真可谓的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一家公司上市,原则上需要5年以上的经营实绩。

行政式手续在交易所上市,须花费相当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于是,一些免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

就是把这类小型的公司喻为“空壳”——资产和营业额都特别地少,买家无需动用大额的资金就能办到的,它跟一般含义的股市收购战有一定的区别。

李嘉诚、荣智健在股市上多方寻找、权衡,然后才算相中了泰富发展这只空壳。

中信的财务顾问及收购代表所用的人就是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廉任主席的百富勤。1990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62亿港元每股的价格购入其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

泰富市值725亿港元,是当时股市“蚊型股”。

这次中信并没有付现金来收购,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换股,及以物业的步骤而完成的。由于李嘉诚和荣智健都曾是港龙(曹光彪的主力舰)的股东,与曹光彪自然就打过交道了。因此,这次收购,是经各方面缜密协商的,是一种互利的公平交易。

19916月,泰富经改组、集资、扩股之后,股驻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

从股权的分配上,很明显地就可以看出,李嘉诚促成这件事情,实在是根本就没想从中取得什么权益。

在商言商,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李嘉诚以自己的商业地位及经商天才,帮助了中资,意义深远。此外,中资在香港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迅速地崛起,逐渐形成与英资、华资三足鼎立的趋势。与中资交好了,可为后来进一步的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力帮助中信借壳上市,李嘉诚不遗余力,但最后只占5%股权。

这是李嘉诚一贯的风格。他不会饿虎扑食般锱铢必较于单_生意,而更注重日后的长远合作和利益。

这也就是所谓的俗言俗语说,吃小亏赚个大便宜。再说了,李嘉诚一直都在关注和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去投资内地。帮助了中资,可在内地树立下好的声誉,为下一步有个好的开端打下了基础。还有,一些传媒评论李嘉诚买政治保险,李嘉诚未予承认,但不管怎样,客观上是会起到这个作用的。

六、进军高科技:一只“橙子”卖千亿

早在八十年代,李嘉诚就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并悄然着手在欧洲、美洲、亚洲及至非洲扩建自己的“通信产业王国”。1989年,他开始在英国投资电信业,几年下来一直盈利不佳,但是这为他后来“卖橙”埋下了伏笔。1996年,李嘉诚重组在英投资,组建了Orange(橙子)公司在英国上市,李的总投资是84亿港元。

199910月份,香港最轰动的财经新闻,要数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集团出售英国电讯公司Orange(橙)448%的股权。此举不仅使和黄获得1130亿港元的巨额收益,而且成为市值7000亿港元的德国最大流动电话公司Mannesmannmmn)的单一股东。拥有的客户由原来的350万增至逾2500万,并可取得德国和意大利的电讯市场。和黄财务顾问指出。此交易为全球有史以来的第22大合并收购,香港舆论则称其为香港公司前所未有的国际并购交易。

世界评论,此笔交易中,李嘉诚是属于零成本,但他的回报是1100多亿元的现金和大量的股权!这笔交易轰动全球,也改变了李嘉诚“地产大王”的形象。

199910月初,海外媒体率先透露德国工业界巨头Mannesmann正在洽购和黄旗下电讯公司Orange的消息,今日由李嘉诚在此间举行的记者会上得到证实。和黄宣布同意Marmesmann有条件收购其所持有百分之四十四点八的Orange股份,涉资一千一百三十亿港元(一百四十六亿美元),以现金、票据及Mannesmann股票支付。据了解,Mannesmann领导上周四来港与李嘉诚商讨收购事宜,六天之后,就达成了这项震动全球电讯市场的巨额交易。

这是一项被称为“有关各方皆蒙其利”的巨额交易。交易完成后,Mannesmann不但成为欧洲最大的电讯公司,市值七千亿港元,更重要的是为该集团电讯业务提供了更为远大的发展前景。对和黄股东而言,除了二十八亿美元现金及为期三年的二十八亿美元票据的进帐之外,还获得Mannesmann扩大股本后百分之十的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单一股东,同时也成为欧洲最大的GSM电讯经营商。

Orange是和黄最为成功的投资典范之一。十年前,和黄注资五亿美元收购Orange发展电讯事业,眼下Orange已位居英国第三大电讯公司,同时为以色列、香港及澳大利亚提供电讯服务。

今年初,和黄通过出售部分Orange股权而取回全部的投资成本,4亿港元交易全为投资利润。

当有关收购的消息一传出去,长实系的股价就闻风而动了。和黄今日的收市报港币是七十六地五角,升幅总达百分之九,连带其控股公司长江实业也获益匪浅,股价自三日前的五十八元升至今日收市的六十七元五角,飙升达一成以上。

和黄原本是一家老牌英资企业,在八十年代初期就被李嘉诚的长江实业给收购了,组成了长和集团。在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领导之下,和黄致力于业务多元化及国际化,迄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港口、电讯、地产、零售及制造能源等五大核心业务在内的综合型跨国的大企业了。

当亚洲的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和黄举行“继续扎根香港,但同时也不排除在海外寻求投资机会”的经营策略,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很快。

1989年,和黄通过收购一家英国的电讯公司,开始涉足于英国的电讯市场。可是却出师不利,长期所处的状态总是亏损。当时和黄在英国推出的CT2电讯服务,名叫RABBIT(兔子),因为它只能打出却不能打人,跟这一时期的电讯服务技术比起来,要显得逊色些,所以他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的兴趣。其产品模拟式电话价格也在快速地降低,“兔子”只能败下阵来,宣布死亡,和黄也身受重伤,为此留下了1462亿港元的负款。

其后,和黄又于1994年投资84亿港元成立Orange,推出个人通讯网络,起初也不被业界看好,唯恐是CT2的翻版,但是后来又渐渐地被消费者所接受、喜欢,手提电话的销售也很不错。

19964月,Orange在英国上市,随即成为金融时报指数一百成分股,打破最短日期成为成分股的纪录,同时也为和黄带来41亿港元的特殊盈利,并已收回种“橙”的全部投资。该股份至今仍未有盈利,但股价却比上市时提高了六成多,其市值也由当时的200多亿港元增至2000多亿港元。到1997年,Orange的英国客户突破了100万,成为英国第三大流动电话商。今年2月,和黄出售43%的Orange股份,套现53亿港元,加上并购交易所得的22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估计和黄在这棵“橙”树上的回报已超过10倍以上。

卖“橙”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和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笔交易。它引起了海内外市场的特大轰动,也同时引来无数人的极度羡慕。大家都想知道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是怎么办好这件事的,他的秘诀在哪里。在卖“橙”的记者会上,或许李嘉诚说的话能给人一些启示的。他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他已知道五年后和黄要做什么。同时,李嘉诚之子、和黄集团副主席李泽钜也谈到,作生意的时间期限是五年、十年。不是一年、两年,长实(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有些项目也是七年才有收成的。也可以这么说,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趋势是和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黄集团所从事的电讯事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它也不是自成立至今总是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和艰难。就说在投资英国电讯市场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甚至有人认为和黄在英国的这项业务到本世纪末都不会有收获。即使是经营orange,也是历经数年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但是不管经历多大的困难,李嘉诚都凭着他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坚持住而绝对不轻易就放弃。就在市场普遍对该项目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了市场上有关它的一切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在英国的电讯事业。果然不出他的预料,仅仅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和黄集团便从“橙”身上取得惊人的回报。这种前瞩未来的能力,使得李嘉诚的事业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屡次取得引人瞩目的业绩。

六十年代靠经营塑胶花起家的他,在此行业仍如日中天时,毅然出售其业务,改为投资地产业,奠定了他成为巨富的基础。等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李嘉诚又是香港大地产商中最早认识到地产业暴利时代已经过去的人,他在不停地出售手上即将落成的住宅物业的同时,积极向海外电讯业发展。而现在,李嘉诚的和黄集团正在全力发展全球电讯市场,除了投资到英国之外,和黄集团还在向美国等国家的电讯市场进军,如:1997年,和黄斥资24亿多港元,入股美国电讯公司WWC1999年,和黄又宣布分拆以色列电讯在英美上市。

在出售了Orange交易以后,和黄集团持有德国最大电讯公司Mannos mann102%的股权,是目前欧洲最大的移动电话商。其在欧洲的电讯业务将通过该公司发展及经营。当有记者问到出售“橙”之后,和黄集团的环球电讯业务长期发展策略是否有变化时,李嘉诚说,该集团仍会继续进行有关投资,并对其他国家电讯业务感兴趣。

他还表示,长实集团和和黄集团一定会参与高科技,而且可能与香港盈科数码动力合作。

其中的和黄正寻求发展电子商务,并可能于短期内将之分拆上市。此外,和黄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基建、电讯、地产、进口及零售)表现良好,未来将会继续发展。同时,这一场欧洲电讯界的收购战,令李嘉诚关于长和系的股票价值大幅度地飙升,使李嘉诚的财富一下子就增加到了六百八十七亿元。

而且在短短一个月,和记黄埔(○一三)股价已升逾三成六。

十月十九日,德国最大手电商MannesmannMMN)洽购和黄辖下英国流动通讯公司OrangeMMN,以换取对方一成多股权,获总值达一千一百三十亿元利益后,和黄的股价便一直很好。

然而期后英国最大流动通讯商Vodatone Airtouch终于发动了攻势,向MMN提出了敌意的收购。他这样做,其实无意间更进一步提高了收购价,令和黄的股价更是拾级而上,一日比一日高了。市场上的人指出,带动和黄股价劲升的主要因素为VodafoneMMN出的敌意收购。因此,继续卖“橙”不久,李嘉诚又与“买主”man nesmann公司扩大了合作,联手阻止了英国VoD公司对MMN的收购计划。

一位颇熟悉李嘉诚性格的分析员,认为李嘉诚发表支持MMN管理层声明,是为和黄在电讯业的长远发展和即时利益之间,作出取舍。

“李嘉诚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成功商人,会对行业未来发展定出一个长期的策略和计划。以进军石油业为例,赫斯基石油过去一直为和黄带来财务负担,但李嘉诚认为‘有得做’,便一直坚持下去,目前已渐有起色。”

“如果VOD成功收购MMN,帐面上会即时赚取318亿元,而且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讯公司最大单一股东,占48%股权。可是,和黄欲扩大其股权,增加其影响力,则成本会加倍,而且,MMN的电讯业务,可与和黄配合,而VOD则与和黄的业务重叠。”该名分析员点出李嘉诚宁选MMN。弃VOD的重点。

“除了上述因素外,李嘉诚支持MMN是有其好处的,当然李嘉诚亦会考虑到,英国法例规定,一个集团不可同时拥有两间电讯公司,VOD若成功收购,意味着orange一是摒弃在新公司之外,一是Orange的品牌将被取消,完全合并在VOD品牌之内。虽然李嘉诚已卖‘橙’,看其‘一手凑大’的公司消失,心中肯定不是味儿。”

“长远来说,和黄会在美国会以Voice Stream为电讯旗舰,欧洲以MMN为电讯旗舰,亚洲则有机会和日本最大的电讯公司日本电信电话(NIT),以及德国电讯合作,发展亚洲(主要是中国)的电讯业务,加上和记电讯和数码通,和黄的全球电讯王国有机会成事。”该名分析员认为,VOD的收购会妨碍李嘉诚的电讯王国大计,因为VOD的业务和VoiceStream等公司的业务有太大的重叠,不利整体的配合。

其实,这次收购事件,发生于1999年十月底,当时英国传出VOD伙同法国电讯联手向MMN提出收购建议,MMN的股价即开始急升。加上收购价一再地提高,由开始的每股203欧元升至240欧元,引起连锁反应。电讯股类亦在收购消息传出后,股价纷纷上扬。

和黄适逢其时,是因今年十月时成功卖“橙”,以4881%的Orange股权,换取现金连票据近440亿元之外,并拥有MMN10%股权。

VOD的收购行动中,和黄虽然处于被动的位置,并受制于早前有关的协议,而不能在未经MMN管理层同意之下,在短期内出售股份,可以看出其潜在的影响力有多么的大,以致于MMNVOD在收购的行动中,真的要考虑和黄的意见和取向了。

VODMMN这两家公司,如果按成立的年月来说,它们两家整整地相差了100年,MMN是在1995成立的,它是由Mannesmann兄弟ReinbardMax创办的,最初的时候只是生产一些钢管,一百多年来,MMN经常透过收购合并来壮大自己,渐成为德国的工业巨星。但VOD的年资相比起来可就浅了许多,它最初是有英国Racal ELectronic公司在80年代成立的一个部门,52Racal Telccom赢得了英国移动电话的牌照,故在198511日正式成立VOD,并开始在英国推出了流动电话服务。

但是,不论年月,论从事通讯业的资历来看,那VODMMN就不相伯仲。因为到55年才由钢管生产商发展成钢铁集团,直到了1986MMN才转变成了科技集团,到了1985年才开始涉足于电讯业,如果再从业务背景方面来看,MMN企业多元化,旗下的MMNTubes是全球最大的钢管生产商,MMN Engineering是世界先进的水力工程公司,至于MMN Automotive则是全球汽车工业的重要配件生产商。

VODMMN在财务数据上,也存在着好多的差别。论市值、市属率、经营边际利润率比较,VODMMN要显得略胜一筹了。但是,有三点需考虑:第一,两家是不同类型的公司,VOD是纯流动电讯公司,而MMN则是综合工业公司,营运效益难直接比较;第二,由于MMN刚斥巨资收购Orange,对公司的财务结构有很大影响,MMN的预期市盈率特别被拉高;第三,VODMMN分别是英国及德国的公司,两地在税率上相差颇大,尤其德国税率较高,直接影响MMN的盈利表现。

企业的成功之路在手抓住市场机遇,从卖“橙”一事上。我们可以看出李嘉诚对市场的真知灼见,抓住了每一个时机。

七、伟人接见展风采注册联合公司

李嘉诚无疑是海外投资金额最大的一位香港华人富豪。与此同期,香港不少的财团却已在中国内地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而且所取得的成绩非常惊人。

李嘉诚先输了一轮,但却不甘再落后了。自1992年起,李嘉诚把港外投资轴心放到了内地市场。也就是在这一年,因邓小平视察南方经济特区,而再次掀起改革开放的巨浪。

中国内地,被世界经济界看成全球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

李嘉诚往往是行动迟人一步,但当决策已定之后,就义无反顾。

对于富于闯劲、敢于冒险的人来说,先行一步,占得先机,往往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当然,也需要冒一些风险了。但李嘉诚却是更加习惯于后发制人。

李嘉诚性格老成持重,他的座右铭就是“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从一个方面来讲,迟人一步就有可能丧失了先机,输人头注。但从另一个方面考虑,迟人一步可以将形势看得更清,少走弯路,鼓足后劲,可以更快地迎头赶上。

纵观李嘉诚平生的商业活动,可以看出,李嘉诚一贯以稳健为重。在这大风格之下,在创业阶段,李嘉诚多了一些闯劲,也敢于去冒风险。但到了守业之后,他更注重于守成,因此趋向了保守。

80年代初起,一些港资投资内地了,不久就有了风起云涌之势。绝大部分是一些中小企业主,他们主要在珠江三角洲开办劳务密集型的工厂,这是针对中国人口特点而办的。但令人注目的是,不少香港财团参与了内地的基本建设。

1979年,霍英东参与投资广州当时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白天鹅宾馆建设。

80年代,包玉刚投资改建宁波北仑港。(请参阅冷夏、晓笛著《世界船王一一包玉刚传》)

利氏家族兴建五星级的广州花园酒店。

1983年起,郭鹤年先后在内地兴建了北京香格里拉、杭州香格里拉、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等10多幢大型物业。(请参阅广州出版社出版、李如山著《神秘富豪——郭鹤年传》)

胡应湘在内地的事业也始于80年代初,他牵头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深圳沙角发电厂、广深珠高速公路等数项大型工程。

李嘉诚明显地落伍了。在这期间,虽然李嘉诚也参与了内地少量项目的投资,可与他控有的香港最大财团、与他投资海外的大手笔相比,显得是多么的不相衬。

李嘉诚在内地人的眼里,不是一个大刀阔斧的投资家,而是一个慷慨大度的慈善家。根据李嘉诚一贯的作风,他素来不喜欢抢饮“头啖汤”。然而,李嘉诚闯劲不足却后劲足,这一点也是有口皆碑的。如:在战后崛起的华人财团中,李嘉诚不是率先跨国化的,但他在加每大一地的投资,没有一个华人巨富可与他论伯仲,李嘉诚在中国内地的投资,亦是如此。

因为闯劲不足使李嘉诚远远落后于另一些大财团。鼓足了后劲,弥补了这个不足。后来居上,亦值得称道。不过假如说李嘉诚能够捷足先登,那么形势肯定更为壮阔。

199242728日,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等分别接见李嘉诚。

香港传媒说李嘉诚从北京带回了“尚方宝剑”,从而拉开了大举进军内地的序幕。

不久,李嘉诚旋风般地从北京飞赴汕头,又急转深圳,51日,终于宣布成立第一间在内地注册的联营公司,这就是李嘉诚代表长实集团与中方合组成立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共2亿港元,港方中方各占了一半股权。

中方的两家合作伙伴是:深圳市政府的深圳投资管理公司,国家计委司下的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港方股东有长实、和黄、怡和3家。

长和实业将拟定在内地投资的系列计划,将成为长江系在内地的旗舰。短短的一段时间里,李嘉诚却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真令人惊叹其决断及办事的高效。其可谓是高效赢得时间,时间就是金钱。

就在199286日,李嘉诚发布本集团中期业绩报告,阐明了投资重点转移到内地的条件与方针。

“中国未来之国民经济将有较大幅度之增长,前景令人鼓舞。

“香港整个经济体系亦将由此而得益,为平稳过渡作好准备。

“自年初邓小平南巡后,中国开放改革的势头得到深化,本集团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的确增大了。”

记者问长实系最终会投资多少。李嘉诚答道:“在现阶段很难估计,很多因素目前是很难预测的。若经济环境发展理想,最终在内地投资的资产值可能会占本集团总资产值25%。但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诚却并没有透露说什么时候达到这一个比例。

在根据《香港商报》的分析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以1991年底长实系资产总值750亿计算,日后该系将在内地的投资额将达到190亿港元。李嘉诚以其磅礴的气势,以近200亿的巨资后来居上,委实是势如长江!李嘉诚当中没有向大家说他什么时候会达到25%这个比例,显示李嘉诚凡事总留一半的个性,只因李嘉诚是一个一言九鼎,从不失言从不违约的商人。

1992105日,以和黄集团为核心的港方财团与中方在北京签署深圳盐田港发展合同。签约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邹家华及和黄主席李嘉诚出席仪式。

中方财团是深圳东鹏实业,占3成股权,港方财团有和黄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熊谷组公司等,共占7成股权。控股权在和黄集团。

以当时价格算,合营公司总投资为50亿人民币,目标是建成与香港货柜码头互补的世界级盐田货柜码头。

这项工程分几期完成,第一期拥有2个货柜泊位和4个杂货泊位,现已开始启用,较大地缓解了香港货柜码头的压力。

不过,盐田港计划却曾遭到了马世民的竭力反对,马世民说:“我确实不赞成在内地搞货柜码头,因为1997年后,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区,我们在香港货柜码头做大,深圳又搞一个,等于抢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

但是李嘉诚更具远见卓识地说,深港间的大鹏湾是天然深水港,我们如果不抢先建盐田港,那别的财团就会抢着去干的,到那个时候,事态就成了“我们与他人对打”。

在珠海,和黄控得高栏深水港的发展权,这里将成为珠江三角洲西面的出海通道。盐田港的约仪式可谓是最高规格,风头一时无,再次为李嘉诚壮了声威。

八、内地投资遍地开花

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李嘉诚被邀请出席国庆典礼。欣赏烟花的时候,他既兴奋又激动,想:“我可以为中国做些什么事情呢?”

在这以前,听说李嘉诚的儿子曾经这样问他:“爸呀,我们赚这么多的钱到底有什么意义呀?”李嘉诚的回答很简单:“赚钱多可以爱国回报社会嘛。”

1978年,有潮州同乡发起在家乡兴建大学,在未有其他人带头捐款前,李嘉诚毫不犹豫地捐献了3000万港元,为日后汕大奠下了“根基”。1981年,中国政府批准兴建汕头大学。李嘉诚为此付出了庞大数目的金钱,还出了不少心血。到今天,李嘉诚捐了超过12亿港元兴建汕头大学,而每年汕大需要的12亿人民币经费当中,七成是李嘉诚支付,而两成是由广东省政府拨款。

其实李嘉诚不仅仅只资助了内地大学,而且还资助在港的大学。2000年的年初,香港公立大学宣布,商界名人李嘉诚答应担任该校“携手育才计划”的荣誉赞助人,并捐出四千万港元,资助公立大学购置地方以设立其港岛区教学中心。这是该大学历来所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香港公开大学校董会主席李业广在记者会上表示,这笔慷慨捐赠,使公大能够购入上环信德中心匹楼一个逾三千一百平方米的单位,其分区教学中心计划的规模亦得以扩大。

李业广赞扬李嘉诚一向关心和重视教育。又透露李嘉诚在去年12月公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目睹众多大学生不畏艰辛追求知识学问,学有所成又能贡献社会,这与他的生平宗旨不谋而合,于是主动与李业广联络,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决定支持该大学的分区教学中心计划。

李嘉诚希望透过资助公开大学,激发更多香港人热心支持终身教育,令每一个有志求上进的人士都能完成接受高等教育的心愿。公开大学的港岛教学中心计划,连购置物业及装修设备预算耗资一亿四千二百万港元,已获政府拨款五千万元,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认捐一千五百万元,李嘉诚慨捐四千万元,其余由公开大学的校内储备金中拨出。

在最近,李嘉诚基金会又与三联《读书》杂志合作举办“长江《读书》奖”。三联收店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创意设立的“长江《读书》奖”,计划从2000年起,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近5年来用中文书写的学术与思想文化著作,并评选两年来在《读书》杂地上发表的文章,每部获奖著作奖获得30万元奖金,每篇获奖文章的奖金为3万元。第一期的颁奖日期已大致定于明年4月。据有关的草案介绍,“长江《读书》奖”的宗旨在于鼓励学术积累与创新;激励当代社会——文化变迁有密切关联的严肃思考;推动思想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发现与提携学术思考方面的新秀;特别倡导与表彰在学术思想领域中具有原创性与想象力的书籍和文章。同时,该奖也从另外一层褒奖双语学术——文化界有思想、有影响的作品,激励作者的潜心创作与钻研,促进读书与思想文化界的学习与交流,推动全社会的读书与思考风气。

李嘉诚先生,在1994年和1998年分别捐资1100万和500万港元在广东潮州市山区建起70所基础小学之后,近日又表示,将继续捐资家乡帮助70所基础小学完善教学设施,并帮助山区贫困学生就读。

李嘉诚此次捐资帮助家乡发展教育事业的计划是:从1999年开始,每年资助70所基础小学中的1500名贫困学生就读;拿出一定资金帮助这些学校进行维修及一次性增添教学设备、体育器材和图书等;还拟在70所基础小学中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文明校园、优秀校长和教师等。

在不久之前,李嘉诚属下的和记黄埔地产有限公司最近以17亿港元收购了东莞厚街镇700亩的土地,成为其大举进军珠三角房地产业的又一印证。根据和记黄埔地产公司高级经理罗小姐的介绍,超低投入是李嘉诚先生的特点。珠三角过去几年经过了房地产暴涨暴跌,有的房地产做不下去了。趁着这个机会,和记黄埔收购了东莞一家公司原先做开的别墅,又投资1亿港元建了一家高尔夫会所,形成了现在的海逸高尔夫球场及413套别墅。

和记黄埔看中珠三角房地产有两个原因,一是珠三角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地方与香港愈发接近,老百姓买得起楼了。再者,经过了市场的暴涨与暴跌,市场已经早成熟了,价格也比较平稳了,不再动荡不安了。所以,和记黄埔在深圳未来的中心区买地16万平方米,投资30多亿港元建高级住宅区。二是李嘉诚先生认为,中国仍是全世界投资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许多投资者到三角洲来要住,要玩,即使是别墅也能好卖。因此,和记黄埔地产虽然在珠三角发展房产,却是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

据说,和记黄埔在珠海已经买下了一块32万平方米的土地,在广州黄沙也相中了一大块地正在商谈中,有大举进军三角洲之势。但是与对待文化教育的热忱相比,李嘉诚对政治似乎显得敬而远之,尽可能保持中立,做一名纯粹的商人。不过,他也常常捐赠,往往是把钱扔下就不再多耗精力,一心打理生意。李嘉诚既不热衷政治,也不疏远政治,他事业的轴心仍是商业。

话又说回来,从最近的情形上看,李嘉诚似乎对政治显现出比以往较多的热心。据报道,李嘉诚在最近的一次接受香港传媒访问时,少有地对香港政治环境作出了批评。他指责香港目前的政治环境有问题,他因此决定放弃一项和海外财团在香港合作的过百亿港元的20亿新元投资计划。他说,其集团一直希望在一个和谐的环境底下投资,也有记录显示以往香港经济陷入低潮的时候,正是集团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时候:“但在今日这样的政治环境,我情愿做少一点(生意)。”

但是,这位地产大亨拒绝清楚说明是什么原因才让集团决定“不会勉强去投资”,不过,他在访问的时候却表达了对香港一些政党人士为所谓的“苦业主”向当地地产商施压的不满。

李嘉诚说,较早时有政党人士要求他的公司别向那些付了订金却不履行买楼合约的人士追收差价,他形容这是“毁灭香港的合约精神”。也对另一些履行合约、继续供楼的业主不公平,因为他们都供得很辛苦。

他强调自己并没有对任何政党持有敌视态度:“只是有某个政党——也不是某个政党的全部人,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人——如果想把香港合约精神这个有利的因素毁灭掉,你和我在这里都不会开心。”

59岁的李嘉诚是香港长江实业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他在香港、中国大陆与海外有多达600亿美元的投资与业务。正是因为财雄热大,所以,对北京的中央领导人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他在政治上向来保持低调,像这样公开地批评香港的政治环境实属罕见。

金融风暴爆发后,香港楼价从去年的高峰期下跌了逾五成,数以万计在高峰期前后买楼的小业主与炒家都遭受负资产的噩运,一些已付了地产商买楼订金的人士声称无法向银行作足按揭,只得放弃订金、不履行买楼合约(港称“挞订”)。但按照合约,地产商再把楼宇以较低市价售出后,有法律权利向“挞订”者追收原来价格和跌市价格的差额。市场上一般只相信,地产商并不会对真正置业的小业主“赶尽杀绝”,但是有很多的“挞订”者其实是企图买楼转售牟利的炒家了。

一些政党人士把“苦业主”组织起来要求地产商不向“挞订”者追收差价,但是地产商一般不愿意公开地作出承诺,于是因此而被一些政客和传媒描述为牟取暴利的奸商,就是李嘉诚也不能幸免得了。李嘉诚在数月前已因为民主党成员陈伟业的有关言论而采取法律行动控告对方诽谤。香港舆论对李嘉诚其实相当不利。以香港传媒近期大事报道的张子强案件为例,虽然李嘉诚一再拒绝证实,民间都广泛相信其长子李泽钜是遭张子强绑架的两名香港富商之一,传媒与特区高官都公开指责有关富商拒绝报案、不与香港警方合作。

除了这件事,李嘉诚在20002月得新界马鞍山一块酒店的地皮,也被香港传媒大事渲染为以农地价买酒店地皮,更被政党人士抨击为特区政府与李嘉诚“官商勾结”,有损一点公众利益。对于这种种的批评,李嘉诚却一一地公开进行辩解。上个月他甚至在公司职员的家庭日活动中向传媒高调表白,自言对自己人格、对香港与对国家都是问心无愧,并批评部分传媒与政客哗众取宠。

领导“苦业主”行动的民主党成员陈伟业昨天接受香港电台访问时形容李嘉诚放弃投资计划是个商业决定,归咎于某个社会行动是不合理的。民主党主席李柱铭采访时也说,不相信李嘉诚批评的是民主党,他也不相信香港商人会因为政党的批评而撤走投资。

香港报章昨天大事报道李嘉诚的讲话并且发表了社评,美国的《亚洲华尔街日报》更是在头版刊登了这条惊人新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国际社会对其言论是怎样的重视。这件事,香港社会与市场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恒生指数一开市就开始下滑,最后滑到了两百余点,收市时报10158点,跌163点,李氏本身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的股价同样也在直线下滑中。

董建华昨天下午在出席一项圣诞庆祝活动前回应李嘉诚的讲话说,法治以吸引香港本地和外来的投资非常重要,大家都应该重视合约精神。

董建华同时还说,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促进香港经济复苏、制造就业的机会也很多,和谐社会气氛是良好的营商环境的条件之一,特区政府将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的。同时,董建华也向传媒界赞扬李嘉诚几年下来对香港很有贡献。并说政府很重视这位香港工商界领袖的讲话。

对于李嘉诚的评论,香港的工商界都普遍地表示认可、支持。但市场人士则认为李氏的讲话反映了当地商界在当前经济困境与社会气氛中面对的营商问题,也有不少评论者纷纷猜测他的讲话动机与针对对象,并批评李嘉诚在香港经济陷入低潮时发表这样的谈话只会雪上加霜,令投资者对香港经济作出负面评估。

对于李嘉诚前天所发出对香港政治环境不满的怨言,当地的分析员们猜测,虽然李嘉诚的讲话是冲着某些政党人士,其实也表达了对特区政府一些政策的不满。例如,香港地产商对港府的房屋、土地政策都有微言,现在对于当局应否在明年3月恢复拍卖土地仍有争议。又如,李嘉诚属下的和黄与其他流动电话网络供应商在固定网络的巨额投资仍未收回,港府却宣布要全面开放电讯市场,曾引起和黄等公司抗议。

与李嘉诚关系友好的前自由党主席李鹏飞接受《香港经济日报》访问时说,李嘉诚已年届七十,对于这个年纪的人,赚钱已非最重要的事,名誉受损反而更不可忍受,近几个月来却频频有政客针对他,让他感到委屈。

李嘉诚愤而为自己辩解说:“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一千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事实上,事情也还是这样的。超人遨游商海半辈子,对原则问题说一不二,哪怕大把银子堆在眼前,不动心就是不动心,也许就是所谓的商人王国多年来没有被战败的一个法宝。

不久以前,超人在巴拿马投资,拥有集装箱码头、机场、旅馆、高尔夫球场以及大片的圭地,从而成为了当地最大的海外投资商。巴拿马政府为了对他表示感谢,拿出了许多商人求之不得,一定可以赚大钱的赌场牌照,作为酬谢超人的礼物,面对送上门的钱财,超人却拒绝了,他说:我对自己有个约束,并非所有赚钱的生意都做的。后来巴拿马坚持说:你这么大的投资,我一定要给你,你有三家旅馆,随便你放在哪一家都可以。盛情难却之下,超人做出妥协,决定不接受赌场牌照,但是在旅馆外面另外建独立的房子,给第三者经营,超人的公司只赚取租金,超人说:旅馆的客人要去哪儿,我不管,但是我的旅馆里,绝对不开设赌场。用现代的生意眼光来看,这件事情会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方法。但超人说“这是我的原则,原则必须坚持。”

但是,香港社会的情形实在太复杂了。李嘉诚在为长江实业(长江实业一新闻)及和记黄埔(和记黄埔一新闻)公布中期业绩举行的记者会时说:“我在外国投资碰到的麻烦,是远远少过在香港碰到的。”而且他还说如果不是公司十年前也转向外国投资,如果今年只集中在香港投资,经常受到媒体议论“这里是你的,那里也是你的”,好多公司就会面对别无出路、为媒体所困的局面。

面对包围他的上百名记者,他说:“我们自己爱香港,希望在香港投资。但是在某个环境情形之下,让你连要投资在香港都有困难的时候,我就到外国投资。”

不过,李嘉诚也强调,尽管如此,他的根基仍在香港。他说:“有时我想为什么自己整天还要在香港投资那么辛苦?回头一想,我也是香港人。过得去的话,就让它,可以做的,我就做。”

李嘉诚批评香港的媒体往往在报道新闻时有失公正,经常弄得哗众取宠,使他在香港的投资碰到了重重的困难。为此,他很赞成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提出设立监管香港媒体机制的建议。

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曾提呈咨询文化,针对香港媒体为了得到新闻而侵犯个人隐私权的现象,建议建立评议委员会,并授权委员会谴责与惩罚违反原则的新闻媒体。当记者问作为新闻人物的李嘉诚是否同意成立评议委员会监察媒体时,李嘉诚说:“我赞成极了。”他说他希望看到香港媒体能够作详实与公平的报道,保持香港安定、平稳的环境。

李嘉诚说:“假如我们的集团开杂志或办报纸,像你们派狗仔队去看住人,或者报道那些一成真九成假的东西,如果我们全部向这条路走,其他那些正正当当的报馆,照事实报道的那些,他们的销路一定不比你们。……如果你们可以想破坏谁就破坏谁,这是否公平?我认为,世间事都逃不出一个“理”字。”

虽然说香港本地的一些政客和媒体弄得李嘉诚痛苦不堪,但是他对2000年的香港经济持有极乐观的看法。他的千禧愿望,就是希望香港的经济、民生、法律及秩序都能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地步,市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营商环境也相对的稳定、和谐。

李嘉诚在接受香港《明报》访问时说,港人过去习惯了在泡沫经济中度过。1997年以来的经济表现,对年轻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警惕。在这个年代不但不能退步,转速不够快也可能被抛离,他劝诫大学生要不停跟时代走。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就将正式成为世贸成员国,相信明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能达到7%。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将给香港的经济带来无限的生机,并且吸引外资及技术流入香港这个经济发达地。可是对香港来说这同样地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那是因为香港所对面的竞争不但来自中国,同时还来自于世界各地。所以香港人是不能再靠交情、靠关系办事了,香港人不但要跟香港人斗,而且还要与全世界竞争,汰弱留强会是下世纪不变的真理。不过,香港始终有中国大陆作为坚强的后盾,只要港人坚持一贯的拼博精神,一样无往而不利!李嘉诚预言,千禧年香港经济会慢慢复苏,而零售及饮食的复苏步伐会最为明显,失业率估计低于6%。

李嘉诚曾多次表示:“香港是家乡脱离根基所在,长实集团将继续以香港为重要投资基地,谨慎选择优质项目积极拓展。”

1998年,李嘉诚在一次长实集团举行的晚宴上,向该公司2000多员工致辞。他说:“过去的一年,是多年来罕有困难的一年。在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下,大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长实集团在逆境中展开了多项投资项目,在稳健中不忘进取。”

当谈及香港的经济前景时,他认为,香港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高昂的生产成本影响了竞争力。在亚洲的金融风暴之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由于货币贬值,竞争力明显地加强了。香港今后须在产品高增值方面更加地努力,才能有突破性的发展。香港有他自身的优点,如:完善的运输网络、通讯设备、先进的金融制度和有内地极为广大的市场等。只要继续保持勤奋工作的精神和发扬不断创新的智慧,相信香港的明天会更好的。

李嘉诚强调说,每当经济环境困难的时候,往往是运用才能和智慧去应付挑战。他还鼓励公司员工对香港的发展出谋策划:“如果大家想出一些对集团、对香港都有利的业务,我会非常重视,并乐意详细研究。”同时他还指出,近年来高科技旋风帘卷全球,不少香港上市公司都赶搭科技的列车。对此李嘉诚坦言,科技世界深如海,香港的科技发展步伐仍远远落后于海外国家。“香港根本无高科技,有的只是新科技”,一语道破现时香港对推动创新科技仍未够积极。

李嘉诚认为,最快6年,最迟在9年内,全球流动电话的数目必定会超越固定电话,届时全部通讯模式将面临一次重大的转型。他强调,带动香港经济复苏的火车并不能单靠楼市反弹或转投高科技,最重要是吸纳外资,收取外汇。若香港不能保持本身的优势,日后也难与其他亚洲国家匹敌的。

同时,李嘉诚还指出,在新的世纪里,香港的小本经营有其困难。有规模的公司则依靠社会的和谐环境“真正爱香港的人或者政党,一定会顾及经济与民生,不会因为争选票而发出反对声音。要记住,争取民主也要顾及法律和秩序,不能牺牲他人利益。”

他强调,如营商环境欠佳使投资者却步,香港经济也会随之落后。只要香港环境和谐,在香港的投资纵使不及海外,集团仍乐于在港投资,几百亿的投资也在所不惜。

他相信香港的营商成本虽然仍是偏高,但香港仍具备竞争的估势,包括低税率,健全的银行体系及通讯设施,未来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对于投资,李嘉诚是保持欢迎态度的。前不久,美国迪斯尼乐园来港投资,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李嘉诚说,迪斯尼乐园对香港的整体经济发展。是有帮助的。对于投资金额相当庞大,回报情况并不理想这种情况,李嘉诚强调,投资不应只单看有形回报,反而无形回报的意义,更为重要。

不过,他也并没有排除未来和迪斯尼公司合作的可能性。只要任何是正当及合适的业务,而又能符合香港的利益,都还是值得他好好考虑的。

“迪斯尼投资,除了大家目前看到的有形利益,同时也可以带来好多无形的利益,这是有很重大意义的。”对于这项无形的利益,李嘉诚一再重申其重要性,显示他对政府的做法相当支持。

在李嘉诚的眼里,政府投资该计划,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大家实在不应该只着眼于表面的帐面回报,因为迪斯尼的兴建,除给香港人带来一份信心,同时也令香港在国际间,建立一个朝气城市的形象,还为香港带来许多就业机会,出现处处生机。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士在计算,投资迪斯尼既要等候一段时间才可能取得回报,且回报率也不算太高。但作为一个世界级商人,李嘉诚却有他的另一番投资之论。“只要能对香港的经济有建设性的,你都不能一分钱一分钱地计算。”

李嘉诚是爱国的,他说:“爱国是捐赠更是投资”。澳门大学硕士、香港作家杨兴安曾先后担任李嘉诚、金庸的秘书。

对于金庸与李嘉诚,杨兴安每一次谈起都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敬仰和赞许。他说:今生能有这样的机遇,真很幸运很幸运。查先生(金庸)与李先生也的确是当世屈指可数的杰出华人。在金庸,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能收能放;在李嘉诚,则有一种很朴素很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李嘉诚其可谓是一个身为华人,心系祖国的好中华商人。

九、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一波三折

19926月,李嘉诚与南洋大款郭鹤年联手在上海投资10亿港元,改造上海旧区闸北,该地块位于上海火车站以南,是闸北区规划中不夜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总面积是224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商业、贸易、金融、娱乐和居住上。

199211月,李嘉诚的长实集团,又与福州市政府签署了一条协议。那是由长实投资35亿港元,用来参与福州旧城区三坊七巷的改造和重建工程。

在重庆,长实集团早在1992年秋起,就一直在寻找在西南能选择一个地方作为投资基地。经过好长时间视察、考虑,最后才确定就是西南的第一大都会重庆(我国现在四大直辖市之一)。于是投资开始了,先在1993年,长实系三间公司斥资8亿,对市中区依仁巷作全面改造,将建成楼面积23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楼群。19943月,李嘉诚在重庆专设和高实业有限公司,参与该市康居工程。该工程分布在该市五区一县,总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由港方投资并承建。第一期工程150万平方米,长实系投资10亿港元。土地由重庆市政府提供,房屋由市政府包销,利益按协议分配。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李嘉诚也参与了好多间酒店的投资活动。不过,最引起人们注目的是,李嘉诚与郭鹤年联手获得王府井旧址的发展权,那是在1992年趁热打铁地办妥的。在这里,新财团将兴建特大型的商业购物中心——东方广场。

早在来内地投资之前,李嘉诚就说过:在内地,土地价格与起楼价格的比例往往是110,这对投资商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条件。如此低的土地价格实为难得,而在香港呢?有不少的地段在价格上却与在内地正好倒了过来。中港双方合作的基础是互补互利,对港方来说,资金雄厚是他们的优势,而对于中方来讲,他们则控有圭地的使用权、审批权。

那是在1992年的6月份,北京市政府放出风声,表示可以考虑与外商合作王府井旧城区的改造工程一事。消息刚出炉。便引来了香港的大财团蜂拥而至,他们都在争先恐后地试图分一杯羹。要知道,王府井可是首都最繁华、历史最悠久的商业区,就如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铜锣湾一样。在这些黄金地段,撩找一间铺面都显得比登天还难求,而现在竟然有望获得以公顷计算的大幅圭地的租用权,你说可不是急煞了这群香港大财团们。香港一位地产分析员称,谁拥有王府井的一幅土地,谁就拥有了一座大金矿。

1992年的625日,刚刚在上海闸北搞妥一幅地皮的李嘉诚、郭鹤年立即赶到北京。在626日就与北京市政府签署意向书。签约双方一是香港嘉里发展公司,另一方是北京东城区房地产公司。嘉里公司郭鹤年在香港名气不如李嘉诚,却是大马首富。他投资内地在李嘉诚之先,与中国高层关系之密不亚于李嘉诚。李郭两人能如此神速搞掂(办妥),是他们多年来在内地耕耘(捐赠与投资)的结果。另外在香港,他们曾竭力鼎助中资(中信、首钢、光大)打天下。

众多的香港顶尖级富豪,却于今天在天子脚下碰了壁,只能望而叹之。故有人笑言:平日里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又有什么用呢?

香港《文汇报》27日报道,这幅地皮511公顷,规划用地327公顷,建筑总面积14万平方米,将建成亚洲或世界一流的商业中心。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在这份意向书里,没有涉及地价、投资金额、工期、物业规划等项目的内容,可见合伙意向是在何种匆忙环境之下敲定的,这其间的细节还有待于以后再谈判了。这个李嘉诚,可是与政府谈判的老手了,而且每次的谈判,他是包赢不输的。就这样,王府井商业中心,现在似乎已成了李宅花园的池中物了。

事实却时刻在变化着,才放了一年有余,谁知中央马上又来了一个宏观调控措施,要压缩基本建设。不大“讲数”的郭鹤年知难而退了,让超人孤人单马上阵了,发展王府井地盘物业的控股权顺势完全落到了长实一方的手里。这一次,李嘉诚又再一次显示出他超人的智慧与谈判的技巧,有关立项、规划等异常繁杂的手续,在1993年间就全部获得市政府的批准,认可了该项合作发展的商业用途大型物业,正式定名为东方广场。

相传东方广场建筑高度将为70多米,地盘面积101万平方米——此意向书初定的14万要少得多,今年不比去年,这已非常不易。香港同业不少大亨皆叹:超人能在天子脚下拥有一大幅50年期限的地皮,不愧是超人!

该大型物业投资预算逾12亿港元,长实负责起楼价,合作伙伴东城区房地产负责地价。香港是地贵楼贱,内地则相反。据传闻,地价不到2亿。

最头痛的应属迁徙原有居民与商家。李嘉诚把这道难题交北京市政府做,长实负责负担地价和搬迁费为交换条件,由市府出面负责原住户和业主搬迁。

北京的地价实在是很便宜的,李嘉诚只需要破一点小财,就能把问题迎刃而解了。这难题对北京政府来讲也不算什么大的难题。搬迁也出人意料地顺利,迅速完成了。这意味着这些拆迁户将丧失在王府井居住的权利,而要住到离市中心颇远的新住宅区里。而那些楼家,欲向王府井要重新申请的,能否获准还真是一回事,看来,东方广场物业的租金不菲又是一回事了。

传闻,李嘉诚微服去王府井探看拆迁,双眼潮润,感叹道:北京的老百姓真是太好了,这在香港,简直不可想象。然而,全球最大最著名的快餐集团麦当劳竟成了此次搬迁的“钉子户”。王府井分店是该集团最大的一间,两层楼面合28万平方英尺,700余个座位,每天平均有1万人光顾,在开业之初,排队长龙有几里之长,实为全球罕见,盈利丰富,自不待言。

的确,麦当劳自然是万分地不愿意把这棵摇钱树从这聚宝盆里连根拔出,而迁出王府井另植他处。但是,在中国的地盘中又哪里是你美国公司说了就算的呢?北京市政府早就有了搬迁的最新文件。于是,麦当劳遂抛出了它的杀手锏来——也只不过是一纸契约,系麦当劳集团当年与北京市政府签署的长达20年的经营合同,营业地区为王府井现址,租期要到2010年才满,现在才经营两年多。

素有“官司癖”的美国鬼佬们,扬言说要与北京市政府对簿公堂。

此时,王府井这幅地盘已快夷为平地,唯有麦当劳兀立在空旷的废墟上。外国通讯社拍下照片,于是世界传媒大都刊登了这张既滑稽、又可怜的“麦当劳孤立无援”的照片。国际舆论变得对麦当劳有利。香港民间还盛传,李嘉诚为了当得北京地王,不惜得把契约在身的麦当劳撵跑,只许自己发大财,不准他人赚小钱。

李嘉诚无辜受累,其实搬迁已是北京市政府与拆迁户间的事。李嘉诚一直以和为贵,与北京市政府协商,表示只要麦当劳答应迁出王府井,日后东方广场将留一个比现在面积更大的铺位给麦当劳。

北京市政府不得已又与美国的麦当劳公司重新进行谈判,又列出了一系列更优厚的条件,例如,批准麦当劳在北京多开若干分店。在优厚的条件下,麦当劳才表示同时搬迁,这位“官司癖”自然也就烟消云散抛向太平洋了。

超人高招,干戈即化成玉帛,一场全球性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如此,空旷无物的王府井地盘该起楼了。日后站在东方广场的厦顶,不仅可以俯视昔日皇宫里的一砖一瓦,稍远处的中南海全景亦可尽收眼底,一饱眼福了。东方广场确实有这么靓的视野,鹤立鸡群,居高临下。70多米高的宏伟大厦;欲与天公试比高。

也许是在香港建惯了高楼的缘故,在香港,不上100米就算不得摩天大厦,这70米,对于超人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也许像某些人士所说,李嘉诚付了原本不该付的搬迁费,只有靠增加楼面积补回来。

但是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在别的城市,楼建的再高也无所谓,还会被誉为是城市的象征建筑,可这是北京,是中国的心脏。

就在王府井旧城改造计划出台之初,北京的市民们就已经讨论得沸沸扬扬了。他们有的人担心会破坏了北京的人文景观,但香港《联合报》199418日报道中,记者问李嘉诚:“北京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担心外商投资北京房地产,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会破坏这一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李嘉诚说:“建筑现代化和保护古都风貌两者并不矛盾,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北京市现在正在推行‘康居工程’计划,这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工作,我能作为第一个海外投资者加入进来,非常高兴。”

但是怎么说呢!李嘉诚还是没有慎重考虑周全。以长实为主的发展商,最后拿出的东方广场规划方案是70多米高。传言再一次得到了证实,这可是致命的70米!看来人们的担忧还是有必要的,按照国家规划委员会的要求,北京市的规划是以故宫为中心的,其他建筑必须配合故宫的外观。按国家规定,从故宫中心点向外望365度的视野范围内,不应见到任何其他的建筑物。故宫的城墙高约有3丈,这就形成站在故宫朝外望,只能望到城墙和天空。距故宫越远,建筑物方可逐步升高。

据国务院批复的1991201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即“以故宫、皇城为中心,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旧城要保持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由内向外逐步提高建筑层数”;“长安街、前三门大街西侧和二环路内侧及部分干道的沿街地段,允许建部分高层建筑,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0米以下,个别地区控制在45米以下”。

东方广场大厦东西宽480米,建筑用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70余米。王府井显然在“30米以下”的建筑高度区域,专家认为,东方广场至少高了40米!

除了这些之外,东方广场的土地面积比率超出城市规划要求的7倍,这幢大厦不仅是过高了,而且还是一个庞然大物,这样必然会跟附近的故宫、天安门、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著名的建筑物去抢风头,太有点喧宾夺主了。专家们大声地疾呼,纷纷来现场进行勘察。从19948月起,就先后有三批建筑专家,政协委员和文物专家,联名上书要求依法调整工程方案。

新年刚过,东方广场被强令停工了,为什么呢?原因有两点,一是专家的建议有效,东方广场方案被认定严重超过国家城市规划的规定;二是按国家规定,逾1亿美元的合资项目,须以市政府的名义向国家计委申请立项,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动工前须办理报建手续。

东方广场投资额超过了12亿港元(还未计地价),肯定是要获得国家计委的批准。但是原北京市政府尚未提出立项。已开始动工了,更不用说是提交什么可行性报告与申请建筑施工手续这些文件了。这个消息一传到香港,香港业界立即哗然。事情过后,有人还传出小道消息,原北京市政府有关官员,在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中涉嫌贪污受贿,中央经委正在着手调查。真是人言可畏,生造事端。

1995213日的《新报》,刊出整版专题报道,导语称:“李嘉诚在港成功逾30年,富甲一方,乃香港首富,大众寇以‘李超人’称号,喻其创造财富本领超群,能人所不能。李氏在港叱咤风云,几达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之境界。”

“但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无论财富有多大,亦不过有如大海中的一条船,哪管你是航空母舰,抑或巨大油轮,始终,富不与官争。”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嘉诚深信“富不与官争”的道理。果然没有多久,长实集团就发布声明,表示完全服从中央的路线。声明指出:

“由于东方广场地段所在为北京旧城危房改造区,根据北京城市规划法例规定,有关地段必须按规划发展,该地段之内圭地使用者,必须服从有关城市规划。长实认为北京市有关城市规划法例极为合理,同时,类似城市规划法例亦在西方国家及香港被普遍采用。任何到中国投资的外商均须遵守中国的法律,希望通过国际舆论的压力,而使其身处中国法律之外的作法均是不当的。”

李嘉诚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充分显示了他做事的果敢,有错及时改正,同时也显出他在政治上的成熟,深谙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就在东方广场地盘停止工作不久,新华社主办的中央级刊物《嘹望》周刊1995年第3期,发表文章,对东方广场发展规划有所批评:

“北京的东方广场大厦连同宽120米、高80余米的北京饭店东楼,将形成一个东西600余米、高七八十米的庞大的混凝土屏障。不但势压故宫,而且还会对仅12公里外的天安门广场的景观造成影响,从根本上损坏北京内城的古都风貌。据了解,人民大会堂的一般建筑高度为31米,最高处才40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天安门在楼的高度为35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度为3829米。而东方广场大厦,体量为人民大会堂的4倍多,必将对上述直接体现全国政治中心的历史性建筑造成压迫感,使其相以尺寸变小,导致城市重心偏移,打乱以天安门为中心的首都格局。”

东方广场规划的再次出台,把原定在王府井改建、扩建的青年艺术剧院,儿童电影城等文化中心主体建筑,挤出了原址,另外选择改建。另外,设计方案的停车位比原规定的也减少了一半多。

文章分别列举1994823日、1024日、1026日,三批建筑学家、政协委员、文物专家联合上书的人员及意思。文章说:

“东方广场项目方案之所以遭到如此大的异议,除方案本身的问题之外,还在于各界人士都关注到一个必须正对的现实——近几年外商投资北京旧址改造地产项目,为追求高额回报,不遵守城市规划规定,要求提高建筑高度与容积率,不但极大地威胁了古都风貌,而且使北京的城市规划法面临废弛的危险!

“外商投资若遵守北京城市规划就赚不了钱吗?答案正相反。有关专家结合目前北京市的地价、拆迁费等对此进行了测算,得出结论:外商如按照北京城市规划要求开发房地产,其回报率已超过100%,所获利润已属惊人。据了解,香港的房地产回报率为1012%。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业大多还低于这一回报率,如悉尼为6%,新加坡为5%,日本则只有2%。

“遗憾的是,像东方广场项目这样突破城市规划的情况,北京市各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外商为了加高增‘肥’其投资物业,无视北京市规划法规,甚至以早被视为风貌‘败笔’的北京饭店东楼作为样板要价。”

专家认为:“70年代建造的北京饭店东楼高80余米的巨大身躯,极大地影响了故宫的正面景观。在北京旧城中心地区建筑如此高大的建筑,当时曾受到周恩来总理及城建专家的批评。”

“……在少数外商的种种不合理要求面前,北京的规划法规屡受冲击。高层建筑在旧城中心地区大有蔓延之势。针对这一状况,许多城市建设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烈呼吁,必须严肃法纪。如东方广场项目按现方案建造,法制的严肃性何在?如果纷起效尤,北京的总体规划岂不成为一纸空文,还谈何古都风貌?”

“……在涉外房地产业务中,城市规模能否得到外商的尊重,事关主权尊严,是丝毫不容含糊的。”

文章措词严厉,从文章标题“城市建筑如何走上法制轨道——北京东方广场的工程引发的思考”来看,文章是就事论事,并非批评香港长实集团。

可又是由于长实设计欠周全,所以才惹得这满城的风雨。素来不愿招惹“官司”的李嘉诚,这次居然又被掷入了这场政治的漩涡之中了(东方广场已不再是纯商投资)。

这时香港有些存心不良分子,却发布舆论说李嘉诚与北京的市政府关系破裂了,地盘也被市政府给叫停了。311日,李嘉诚强调长实与北京市政府的合作非常愉快,方案作修改,这在任何地方任何工程都是要商讨后再最后确定,东方广场目前遇到的问题并不“出奇”。

312日的《联合报》称:“李嘉诚否认长实在东方广场的投资因工程延误的关系有所损失。他向记者透露。现时地价还没有确定。另外,他又表示希望东方广场第一期可于1997年落成。

“有报道指长实公司因工程延期及地积比率减小有损失,李嘉诚的回应是:‘鬼才有损失呢!’他说,面积多少完全无关系,内地地价与香港地价天与地比。香港系地价贵,香港最高时地价与起楼价钱系十比一,内地则全倒过来。

“李嘉诚表示,新规划的东方广场与原来面积‘欠少点’,‘微不足道’。不过李指出东方广场楼层不会超过20层,至于会否与北京饭店(17层)一样高,他则不愿透露。他强调,东方广场是一个好投资、好计划,长实很满意。

“李嘉诚又说,他现时‘无甚烦恼’,球照打、会照开、开开心心。”

李嘉诚开心了,同时也使得长实的股东们放心了。

1995427日,新华社发布电讯通稿,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王宝森畏罪自杀;北京市市委书记陈希同受到处分;王宝森在分管城市建设中贪污受贿,且生活腐败……本来这些与长实、与东方广场工程没有丝毫的关联,但是香港却因此事而掀起了流言风语,其中有些流言,牵强附会把东方广场与王宝森等牵扯在了一起,真是混为一谈。

东方广场的现址已夷为平地,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合作方仍是长江实业,新的方案的拟定、申报与审批,都须慎之又慎,需要一段的时间方可完成。

直到19966月,东方广场项目已由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批准书说:“东方广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近11万平方米,位于联结王府井南口与东单路口两个繁华商业区的重要街区,毗邻故宫和天安门广场,将建成集商业、办公、文化、娱乐等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型楼群。调整后方案总建筑面积为7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估算15亿美元。”

1999518日,据新华社报道,江泽民主席会见了长实主席李嘉诚,江主席对李嘉诚先生多年来积极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热心捐助内地教育、慈善事业表示赞赏,并称赞他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希望他继续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多做贡献。

东方广场一波三折,几起几伏,但总算大功告成了,1999年国庆50周年的前夕,东方广场宣布全部竣工。

十、义薄云天大兴义举

1978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一个成员,应邀到北京来参加国庆典礼。

这是李嘉诚在离开内地40年后第一次重新踏上大陆的土地。而此时,已与他离开时今非昔比了,祖国内地翻身解放也已有29年了。但是,这是解放了近30年的祖国吗?他真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全是真的。不过,事实归事实,他又马上肯定了他所见的一切,因为他同时也从首都人的精神面貌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李嘉诚决心为祖国为家乡做点什么,为让祖国早日走上富强之路贡献一个炎黄子孙的绵薄之力。当然了,从客观上说,那时的李嘉诚心里还是有些七上八下的,因为“文革”那一场恶梦实在是太可怕了。但是李嘉诚还是很快地就坚定了为国尽力的信心,开始了对家乡公益事业和祖国建设事业的大举投资。

1978年底,李嘉诚从家乡的来信中,获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或露宿街头,或挤在临时搭起的矮棚笼屋栖身。李嘉诚深为不安,马上复匠至家乡政府,提出捐建“群众公寓”,以缓解房荒之急。小时读书时,李嘉诚读过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香港,他承建的楼宇已近千万平方英尺了,但他却从未敢将自己的行为与杜甫的诗联系在一块而音。因为他那时做的全是出于对商业的利益。捐建群众公寓,虽不可从根本上解决房荒,也算是为家乡父老近了绵薄之力。

群众公寓规划建两处共9幢,45层不等,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安排住房250户。李嘉诚为此共捐资590万港元,工期分几年完成。住户陆续地迁入进去了,面对新房,他们无不欢天喜地,对李嘉诚感恩戴德。1979年,李嘉诚回到了阔别了40年的故乡。就在他刚到的那天晚上,潮州市政府为了欢迎李嘉诚的到来举行了一个茶话会,在会上,李嘉诚说了一些掏心腑的话:

“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至今已经有整整40年了。4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乡的土壤,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作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有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我的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说到这儿的时候,李嘉诚早已泪水潸然了。

回港后,李嘉诚与家乡飞鸿不断。他在信中恳切地说:“乡中或有任何有助于桑梓福利等,我极愿尽其绵薄。原则上以领导同志意见为依归。倘有此需要,敬希详列计划示告。”“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以为荣的。”“本人捐赠绝不涉及名利,纯为稍尽个人绵力。”……

1980年,李嘉诚捐资2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医院,大大改善了潮州医疗条件。

其后,李嘉诚积极响应潮州市政府发起的募捐兴建韩江大桥活动。李嘉诚捐款450万港元,名列榜首,庄静庵(其舅父、岳父)居其二,陈伟南(香港屏山集团主席,饲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约5950万元人民币。韩江大桥于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桥东侧笔架山,有一座韩江大桥纪念馆,在捐资芳名榜中,李嘉诚彩色大照位于正中。

李嘉诚还多次捐善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医疗、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每笔数额10万~150万港元不等。李嘉诚慷慨解囊的善举在家乡广为流传。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调,他不同意以他自己的名字为潮安、潮州两医院命名。1983年元宵节,家乡政府有多项包括潮安、潮州医院在内的工程落成与开幕剪彩仪式,李嘉诚不愿参加剪彩活动。最后,在有关领导的多次劝说下,李嘉诚才在开幕前的一分钟赶往医院剪彩。

以上只是李嘉诚对家乡的捐赠,可他的善行并不仅限于他的潮州老家,而是遍及华夏大地,惠及所有炎黄子孙。

1984年,他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100万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万港元,并表示从1992年至1996年问,陆续捐赠6000万港元;

1987年,他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捐款50万港元,用于赞助儒学研究,该基金会在山东曲阜为李嘉诚树碑立传;

1988年,他向北京炎黄艺术馆捐款100万港元;

同年,他捐200万港元在汕头市兴建潮汕体育馆;

1989年,他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199172日早晨,李嘉诚边用早餐,边听广播,惊悉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他立即通知新华社香港分社,以四大公司名义捐出5000万港元赈灾。他同时倡议全港市民掀起救灾热潮。

当时11时,李嘉诚在华人行办公室,接受香港《文汇报》等多家报馆记者采访。他说:“过去对公众事业,一般是以私人的名义,这次以公司的名义,是想让全公司的股东和员工都参与。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在香港的中国人,这是应该做的事。以香港今天的情况,每个中国人尽心尽力,应有很大的力量可以帮助华东灾区。希望各界人士、各个社团,只要经济能力许可的,都踊跃参加,用最快的速度、最有力的方式来支援灾区。”

14日的《文汇报》报道,在李嘉诚先生的倡议下,全港市民掀起救灾的热潮。这次活动,香港市民共捐献566亿港元。数日之后,李嘉诚得知汕头遭遇强台风灾害,又以个人名义向汕头市政府捐3500万元。

李嘉诚在广州市以及广东省的其他地方,先后有数千万港元的捐款。较大的捐赠项目有:认捐1000万港元,资助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以公司名义,向广东省教育基金会捐助1000万港元。

李嘉诚的每次捐助数额都很大,从这也足以见他的善心之诚,他是一个很有风度的儒家人。就在香港,李嘉诚也算是一个大慈善家。

1977年起,他先后给香港大学等几家教育机构及基金会捐款5400多万港元。

1984年,他捐助3000万港元,在跑马场等地建立了3间老人院。

1988年,他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向香港肾脏基金、亚洲盲人基金、华东三院捐资共1亿港元。

20世纪80年代至今,李嘉诚对香港社会福利和文化事业的几十家机构捐善款数亿港元。

李嘉诚在商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公益事业上也做出了足以流芳千古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香港的社会进步。也正为这些,1981年香港市可谓独领风骚,被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美国《华盛顿邮报》说他是“最富有的华人”,“真正的华人男子汉”,《时代周刊》称他为“天之骄子”,香港各大报纸的评论文章中“风云李”、“李超人”的字样举目皆是。同时,加在他头上的荣誉也纷拥而来——

1986年,香港大学校监、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诚香港大学“名誉博士”称号。

1989年元旦,李嘉诚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发的CBE勋爵及勋章奖章。

19896月,李嘉诚荣获加拿大卡加里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如果从商业的角度上看,李嘉诚的善行之举成为他商业活动中的无形资产,这个无形资产要比有形资产更昂贵更具价值。但同时也可以看出李嘉诚的确是一位慈善家。对于这一点,在汕大的创建上,更可以看出他的那不为名利,但求国家兴旺发达的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怀。他不是扔下一亿两亿了事,而是连教学安排、图书资料、师生食宿等细节问题,他都要亲自过问,有问题他也总是尽力解决。独资办汕头大学,更是李嘉诚爱国主义的一块丰碑。

汕头大学是198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东省省属综合性大学,也是继陈嘉庚独资创建厦门大学之后,中国第二所由海外爱国人士捐巨资兴办的大学。

这所大学位于潮安、澄海、揭阳和汕头市区交界处,背靠峰峦叠嶂,前眺茫茫平原,校园内风景秀丽,夏天清凉宜人,又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在学校的附近有名胜龙泉岩,在巍峨屹立的巨石之下,有一可容纳数十人的天然石洞,岩边还有一股格外清澈的泉水,终年潺流不绝。岩前尚存古迹“翁公书院”,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的蓬州人翁下达及第前用心读书的处所。整个校院看上去雄伟壮观,幽静典雅。

无论是为了物质生活的富裕,还是为了精神生活的丰富,人类都要不断追求更深更全面的知识和文化,而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则是实现人类这一追求的载体。人口达1000万的潮汕地区长期以来没有一所大学,这不能不令这里的乡亲们深感遗憾。近百年来,不少潮汕人为建这样的一所大学努力过,像张竞生、杜国庠、林子肩等人,他们奋斗不已,但终未能实现千万潮汕人的梦想。海外有识之士陈嘉庚先生在毗邻粤东的厦门独立捐资创办厦门大学之后,对粤东地区筹建大学一事也非常关心。他在《论潮州大学》一文中指出:“潮州与闽西毗邻,并与嘉应、海陆丰接壤,地广人稠,人口一千万,尚未有一所大学,诚属憾事。”

在潮汕地区创建一所大学这件事情,已成为了潮汕父老乡亲们的迫切愿望。

1979年,中国开始搞改革开放,汕头市被列入了经济特区,因此更需要较多的经济管理人才。于是,为了尽快满足潮汕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潮汕地区更加迫切需要一所大学。在这种情况之下,海内外又一次掀起建立汕头大学的高潮。

李嘉诚与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汕头大学筹委会副主任庄世平老先生进行了长谈。会谈中,李嘉诚和庄世平越谈越兴奋,越谈越激动,仿佛眼前已出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汕头大学。

李嘉诚在《我对汕大的希望》一文中,敞开了一个身居海外的中国人爱国报国的诚挚情怀:

“教育的重要,是国家兴亡、社会繁荣的关键。甚至一个机构,一个家庭,其成员教育程度的高低都对其发展前途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时代的发展。一个国家资源丰富,若人才鼎盛,善于开源节流,则自可克服各种困难,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从历史上看,资源贫乏之国不一定衰弱,可为明证。

“基于这一信念,我深感人才的重要性,只有选拔人才、培育人才和重用人才,才能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选才、养才之功有赖教育。教育事业跟不上,国家就会造成人才缺乏。因此,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快慢,和教育事业的成败进退有着直接的关系,教育的成败,是国家强弱的根本原因。汉唐能奖励文教,而成一代盛世,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我再三呼吁国家的领导人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希望我个人的微薄力量也能为教育事业做出一点贡献。认清状况,要使民族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从而走上富裕的道路,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但要使科技水平提高,则首先要有良好的专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的有用人才,担负国家重任。否则,空谈理想,高呼口号,最终没有什么效果。因此,我产生了在汕头创办一所高水准的大学的动机。正在这时候,吴南生先生、庄世平先生和我商议筹办汕大的计划,他们的崇论宏识,和我的初衷不谋而合。中国应该抓住这一良好机遇,迅速办学培养人才。况且,只要能初具规模,以后便可激发更多海外爱国人士的支持,并付渚行动,参与开办的责任,从此便锲而不舍地为筹办汕大竭尽全力。若能因此而加速祖国四化的步伐,也可作为我为祖国做出的一点贡献吧。”

铿锵有力的话语,正道出了李嘉诚对祖国早日实现繁荣富强的殷切期盼,也显示出了他在如何达到这一目的上的敏锐目光和独到见解:教育,只有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我们的祖国才能迅速走向强大。李嘉诚仔细地考虑了汕头创办的重要意义,考虑了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以及信守诺言的处世准则之后,认为办汕头大学比生意上的得失更重要。

19835月,李嘉诚在给汕大筹委会的信中动情地说:

“近年世界经济衰退影响所及,长实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各行业倒闭及亏蚀者甚多,他们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上述捐赠,在个人今后数年之现金收入,已达饱和。但鉴于汕大创办成功与否,较之生意上及其他一切得失更为重要,而站在国民立场,能在此适当时间,为国家尽心尽力,即使可能面对较为困难的经济情况,他们也一定要做这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于是,李嘉诚果断地决定,一定要把汕大办起来。他再三向广东省、汕头市的领导表示:不管将来情况如何,他都要走下去,“我李嘉诚如果创办汕大的意志不够坚强,那么,汕大只能成为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俗话说的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义也就在于此罢。”在李嘉诚的大力推动之下,汕头大学终于创建起来了。

1986620日上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李嘉诚时,专门对其表示感谢。

邓小平说:“你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我和香港领导是理解的,中国人民是理解的,我代表全国人民表示感谢。”

李嘉诚对邓小平说:“办汕头大学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事。发展教育事业对促进祖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我愿为此而努力。许多华侨和外国人士愿意为汕头大学的建设贡献力量,希望这所学校对外更加开放一点。”

邓小平对李嘉诚的想法深表赞同,并承诺要给予大力支持。他说:“这是一件好事,全国应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把这所大学办好。我们今后要全力以赴,办好中国的教育事业。”

李嘉诚非常地清楚,对于办汕头大学这样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国家领导的支持,是很难办到的,就算是办成了,也无法办好。因此,李嘉诚曾经上书邓小平,特别针对师资力量与教育实验设备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希望邓小平“九鼎一言”,指示国家教委协助解决如下的三个问题:

一、给予大学更大开放,招揽国外良好之师资,并调派国内优秀人才南下;

二、给予大学更大权限,在汕大成立研究院,派遣研究生出国,早日学成归来,为汕大服务,使汕大学术水平能达至国际水准;

三、给予大学更大方便,使国内外有心为汕大贡献一份力量之人士,能为汕头培养科技人才贡献力量。

邓小平很快对此作了批示。国家教委马上落实了邓小平的批示,鼓励汕大进行改革,允许汕大开放办学,并先后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许多高校抽调了一批学科带头人、系主任和骨干教师支援汕大。

1986107日,李嘉诚在第四次莅临汕大时动情地说:

“我把一生的心血都放在汕大上了……说句心里话,汕大是我一生最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为了汕大我付出了不少心血,为了汕大我破釜沉舟……”

在汕头大学的筹建过程中,李嘉诚多次追加捐款,从19809月的3000万港元增加到198910月的37亿港元,一个月后又增至57亿港元。前后相比,所赠款项竟比原计划多出近20倍。

李嘉诚一心要把汕头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名的高等学府。为此,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他也毫不吝惜,在确立了“立足粤东、面向全省、顾及国家、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之后,李嘉诚在海外组建“李嘉诚讪头大学基金会有限公司”,参与投资在汕头市兴办的一个10万千瓦的年发电量5亿度的火力发电厂。李嘉诚汕头大学基金会有限公司除了对这一项目投资1000万美元外,还负责代汕头向国外筹借5000万美元。

汕头大学基金会是一个不图利润的组织,其目的在于保证汕头大学和汕头医院的后续资金支持,它的本金及其获得的利息和利润将全部用于此。

李嘉诚不是一个教育家,但他却以其治理企业、开拓李氏王国所具有的独特理念,潜心经营汕头大学。李嘉诚认为,一所大学要敢于创新,积极进取,决不能墨守陈规。正如他经营企业时十分重视搜集全面、准确的信息一样,李嘉诚也会在日理万机中抽出时间来搜集有关教育方面的信息,为汕头大学的发展提供先进的办学经验。

为了让汕头大学教师加强与海外的学术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李嘉诚在香港专门成立了汕头大学学术基金会,为汕大的海外交流活动提供资金。为了培养汕大的教师,李嘉诚又在香港大学设立了李嘉诚奖学金;李嘉诚还拨出专门款项,送汕大教师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双学士学位。1984年以来,汕大已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联邦德国、日本、新加坡、苏联、泰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留学生,进修生100多人。为祖国人才的培养倾注了他的大半心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