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对别人宽容就意味着要牺牲自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儿对别人的宽容,我们的生命中就多了一点儿空间。如果我们在和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那样只会让怨越结越深,让仇越积越多,而且自己也会心生怨懑,甚至会陷入深深的怨恨之中不能自拔,看不到明媚的阳光,找不到快乐的天地。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大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他们依靠鹿肉又艰难地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
年轻的战士将他们仅剩下的一点儿鹿肉背在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战士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开,为战友包扎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大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曾经那位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但当晚我就原谅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了为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就去世了。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们是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那位年轻战士的做法是对的,如果他当时不宽恕自己的同伴,那么很可能自己也将性命不保。因为虽然他们来自同一个小镇,而且一起出生入死了那么多天,但是那个开枪的战士如果被当面揭穿,那么他可能还会做出过激的事情。最为重要的是,那位年轻的战士用自己的宽容获得了几十年心灵的宁静。如果他对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那么他将永远走不出自己心灵的泥沼,最终痛苦的将是自己。避免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宽恕曾经伤害我们的人。
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认为:“宽恕与快乐紧紧相连,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如果不懂得宽恕,我们将很难真正忘记那些痛苦的回忆。时光不可能倒流,即便伤害你的那个人恃强凌弱、不讲道理,但是,事情已经过去,你最好忘记它,原谅别人的过错。如果你选择宽恕的话,你才能将自己从痛苦、怨恨中解脱出来,重获轻松与快乐。
有一个原本快乐的女孩,在一次和好朋友发生矛盾后,她得知自己并不是父母的亲生女儿,从此以后,她就生活在自卑和痛苦当中。她恨自己的亲生父母将自己抛弃。后来,她的亲生父母几次要来和她相认,都被她断然拒绝了。有一次,亲生母亲来看女孩,给了女孩一件她亲手织的毛衣,女孩连看都没看,就将毛衣扔进了箱底。
转眼间,女孩也结婚生子,初为人母了,当女孩把自己的爱全部给了孩子的时候,她更加怨恨自己的母亲。在女孩30岁那年,母亲病危了,母亲想见她最后一面,并让女孩穿上她亲手织的那件毛衣。女孩听后开始有些慌乱,再怎么说也是自己亲生的母亲啊!她急忙地穿上毛衣上路了。在路上,她觉得很冷,于是把手伸进口袋中取暖。突然,她在口袋中摸到一张折着的纸条,是母亲写给她的信。母亲说,家里的另一个孩子是捡来的,那时实在养活不了两个孩子,才决定把她送出去。因为那个孩子太小,又病得不轻,除了他们,没人要那孩子。
女孩非常震惊,她的眼睛里流出了泪水。赶到家的时候,母亲已经过世了。母亲的手里紧紧握着一枚扣子,那枚扣子的颜色跟女孩身上毛衣的颜色是一样的。后来听父亲说,母亲送毛衣那天,回到家才发现那件毛衣上缺一枚扣子,一直想去帮她缝上这枚扣子,母亲欠她一枚扣子。每当深夜的时候,母亲想她,就拿出那枚扣子,放在掌心里静静地看。
女孩觉得愧对母亲。从那以后,她一直在想,倘若当初对母亲宽容一点儿,也许母亲不会抱憾离世。因为心中满藏着懊悔,在以后的岁月中,她一直在折磨着自己。
如果女孩一开始就能用宽容之心原谅她的母亲,她和母亲的生活可能就会是另一个天地。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就会被无休止的仇恨所支配。宽恕了别人就等于解脱了自己。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呢?宽容是在善待自己。懂得宽容,就获得了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