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各位同志:
大学精神是一个很难讲透的题目,各位朋友如果查一下教授们的著作或者文章的话,大概也会看到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什么叫大学精神?我想从我们北大的几位前辈讲起。大家知道,北大的蔡元培校长曾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有记者问我,许校长你到了北大以后有什么新招没有?有什么发展?我坦率地讲,我所做的,只是传承了当年蔡校长的理念。北大一百多年来的传统,是由蔡元培先生奠定的。不久前,我到上海来,参加为纪念蔡元培先生而建的图书馆的落成典礼,那次我讲了这个事情,蔡校长非常伟大,他给北大留了8个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是北大精神的核心。
大学是培养人的,它是一个研究学问的地方。从这个意义来讲,大学必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以使我们的教员们能够静下心来,研究学问。同时,大学还必须有一种包容的思想。北大一百多年来,像毛主席讲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是贯彻这种思想的。北大提供了一个比较宽容的学术环境,但是它又很包容。说实在的,北大的教授各种情况都有,有各种各样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北大得以不断成长。这是第一点,我引了蔡元培先生的话。
第二点呢,我想引一句鲁迅先生的话。鲁迅没有在北大当过教授,但他前后在北大教过很多年的课,对北大非常熟悉。他给北大留下一句话,他说:“北大是常为新的。”说起历史上的北大,大家会更多地讲北大对中国革命起的作用。从传播马列主义,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大在历史上作了很多贡献。实际上,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政治上、思想上,还是在学术上,北大都在不断地创新。鲁迅先生这句话就说明了,北大在历史上永远在追求新的东西,或者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在追求一种创新、追求一种卓越、追求一种杰出。
另外,我还想引一句马寅初校长的话。马寅初校长是北大历史上一个骨气非常硬的校长。他讲过,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他的意思就是说,作为北大来讲,为了追求真理应该舍得牺牲一切。这方面,他本人为我们北大人树立了一个非常卓越的典范。从他当年提出的“新人口论”,我想可以看到我们马校长的一种骨气。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他受到了批判。我1959年考上北大不久,全校就兴起了批判马校长的政治运动,批判他的人口论,说他的新人口论是马尔萨斯的翻版。我还记得马校长在全校师生的批判会上答辩的情形,当时他讲的是浙江话,很多北方人都听不懂。他讲:“我的‘马’是马克思的‘马’,不是马尔萨斯的‘马’。”
可以看到,我们的马校长确实不一般,并没有在批判的潮流中屈服,因为他觉得真理在他手里。我记得,他当时还在一本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他讲他当时已经年近80岁了,大家还批判他,他只能单枪匹马出来应战。但他讲,他从年轻时就开始洗冷水澡,已经练得清醒的头脑,不怕出来应战。我想,从马寅初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骨气。虽然那场批判让他从校长的岗位上下来了,但是他并没有为这些事所屈服,他依然坚持真理。最终,他的人口论、新人口论,他主张的计划生育,还是得到了政府的采纳。当然,很多人认为如果当年就开始执行计划生育,我们人口至少会少3亿,就会解决中国今天的很多问题。所以,我在北大对文科的教授们讲,我们应该有马校长这样的精神,为了真理,为了国家的发展,应该提出我们的思想。
我想,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它特别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我们都讲,一所大学好不好,不是看它有多少大楼。过去北大的蔡校长、清华的梅校长,这方面都有过很精辟的见解。他们认为,一所大学名望的树立,是靠学校里有一批对社会发展很有影响的教授,最终,由于这样一批教授使得学校能够培养一批学生,当学生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能够对社会各方面有很深刻的影响。这正是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存在、能够赢得社会声誉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怎么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中国的大学能不能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我想,这个和我们大学的精神是直接相关的。很难设想按照目前的教育体制,我们的小学、初中到高中这种应试教育的导向,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如果大学还是照这种方式引导的话,我觉得中国就没希望了。大学的创新从这个意义来讲,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真正的创新。所以我认为,作为大学的领导者,应该不断地反思我们目前的体制、政策和方针,是不是有助于启迪同学的创新思维?是不是有助于教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浅的事情,社会上各种现象都会在大学里有所反映,或者使大学受到影响。作为大学,怎么真正形成一个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使我们的教授能够倾心研究,同时对我们学生来讲,也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学习,这是我们教育的任务。
这几年,北大在这方面也在不断地探索。举个例子,我记得几年前有一位女学生写信给我。她说自己非常苦恼,原来她在理科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又是学生干部,可她却希望转系。所在院系领导觉得很奇怪,她各方面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转系?系里怕影响大家,没同意她的转系申请。她没办法,就写信给我,说她对理科实在没有兴趣,说她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北大图书馆里面看文科方面的书籍,她真心希望转到文科去。我就和我们的教务商量,这么一个女孩子,与其让她在北大再苦恼两年,学习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让她转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呢?
大家知道北大的“元培”实验班,入学时只分文理科,不分专业,到二年级下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自由选择专业。去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了,我找他们座谈,问他们四年下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们告诉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选择。
大家可以想象,今天我们的高中毕业生到大学,到我们学校后问他们为什么要考北大,他们讲不出,说是爸爸妈妈叫他们考的,是学校的老师叫他们考的,因为北大是名校。所以,很多的同学到我们学校之后一年两年,都不知道要学什么。当然,这是我们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得不放到大学来解决。
所以每年新生入学,我们坚持开座谈会,听听他们的意见。我都跟同学们讲,如果你到北大来再要计较自己要不要考99分、100分的话,那太可悲了。我当然希望你们每个人好好学习,能够功课学好,但不是考99分、100分,不是争取班上考第一名。在大学,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的能力。
我们一直讲,大学是在为国家生产一些人才产品,但大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产品的工厂。我不希望大学生产的产品是一样的。我更希望大学是个花园,我更关注生物界的多样性。我想大学应该是一个花园,我们每位教师都是园丁,花园里面应该生长着不同的花草,有乔木,有灌木,我们园丁的责任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使这个人在校园里得到最好的成长,但是每个人又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的大学就成功了。
谢谢大家!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第五后“文化讲坛”上的演讲)
(许智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