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成功地选择职业

如何成功地选择职业

时间:2023-08-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曾经讲过一个哲学故事:一头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与它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无论何种冲突,其实质都是要在两种或多种方案中作出惟一的选择。阿峰深深地陷进“选择”这片沼泽地里。同时,选择还意味着必须接受这一选择所要带来的一切结果。下面是择业的几项标准:选择自己喜爱的职业。避免选择那些原已拥挤的职业。

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曾经讲过一个哲学故事:一头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与它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它虽然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绝对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也就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于是它始终站在原地不能举步,结果活活饿死。这头毛驴的困惑和悲剧也常常折磨着人类,特别是处于择业路口的年轻人。

困惑:有一类困惑是无从选择

在择业时,如果你拥有较优越的现实条件,那就意味着你面临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而可供选择的目标越多,那么在你作出决策之前,其内心的矛盾冲突也就越多。比如:只有小学文化并没有什么专业技术的人,可选择的机会不多,因而只要找到一份工作,他就会很乐意去做,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从事的职业很多,每一份工作都能满足他的某些需求,究竟去干什么工作,他心里不可能没有困惑。

心理学家把这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能同时实现的目标所带来的心理矛盾称做“意志行动中的冲突”,简称“冲突”。无论何种冲突,其实质都是要在两种或多种方案中作出惟一的选择。这种高负荷的思维总是伴随着紧张、焦虑、烦燥、不安等负性情绪,特别是面临择业这样的人生重大事件时,这样的情绪会更强烈、更深刻、更持久。

大学毕业后,阿峰拿着派遣证回到家乡。老爸是某单位的

“头头”,人际关系挺不错的,为儿子找份工作按说不太难。更何况老爸已经说过,决不让这个宝贝儿子做“丢人现眼”的工作。于是,在老爸紧密活动中,阿峰优哉游哉地等待着。不过,阿峰这种平和的心境没有保持多久。有位大学同学来找他一起到深圳去打工,并且说他已联系好了单位,试用期月薪就是1500元。阿峰说,他有点儿舍不得那份即将到手的安稳工作。同学却说他的脑筋还没有市场化,仍停留在“三铁”水平上。阿峰说,让他好好考虑一下,三天后给个确切答复。

实际上,阿峰也想出去,不仅仅是为了体验特区那种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也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对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来说,“一支烟一杯茶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枯燥生活岂不是套在脖子上的枷锁吗?但如果出去,又能保证混个“出人头地”吗?在特区,到处弥漫着竞争味儿,自己又能适应那种“残酷”吗?干得不好,老板随时都可以炒自己鱿鱼呀!想出去,又不想出去;不想出去,又想出去。阿峰深深地陷进“选择”这片沼泽地里。他感到三天比三年还要漫长。

在择业路口,像阿峰这样无从选择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为:

期望值和现实间的冲突。不少年轻人追求所谓“十全十美的职业”,他们把理想职业归纳为这样的公式:工作轻松简单+地位优越体面+环境舒适安全+工资福利可观+交通近便不倒夜班+结婚分配住房二理想职业。这反映了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中的一种从众心理——趋向众望所归的体面职业。然而现实是,体面职业的位子太少了,脏累差的工作倒是不少。

求稳心理和冒险心理的冲突。尽管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但一些年轻人的思想并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这表现在择业为的是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惊涛拍岸之声又撩拨得他们心里痒痒的:趁年轻,为什么不去过一种富有刺激的生活呢?

盲目自信的虚幻心理和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的冲突。自己到底能吃几碗干饭呢?无疑,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是择业的一个重要条件。遗憾的是,有不少年轻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认识。有时候,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给一根足够长的杠杆也能把地球撬翻;有时候,他们又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还是得过且过为好。

标准:选择意味着放弃,意味着负责

选择意味着放弃那些不合理的方案。同时,选择还意味着必须接受这一选择所要带来的一切结果。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在择业时,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择,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能有效地突破无从选择的心理困惑。可是,也有一些年轻人竟对于想从事哪种工作没一点儿概念,更别说遵循什么标准了。

某位大公司的总裁说:“我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就是,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他们真正想做些什么。我想,一个人若只从他的工作中获得薪水,而其它一无所得,那真是最可怜了。”这位总裁还说,甚至有一些大学生跑到他这儿说:“我是xx大学的毕业生,你公司有没有适合我的职位?”他们甚至不晓得自己能够做些什么,也不知道希望做些什么。因此,难怪有那么多年轻人开始时野心勃勃、充满玫瑰般的美梦,但到了中年之后,却一事无成,痛苦沮丧,甚至精神崩溃。事实上,选择正确的工作,对你的成功和健康都十分重要。

那怎么办呢?下面是择业的几项标准:

选择自己喜爱的职业。有人问一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成功的第一要诀是什么?他回答说:“喜欢你的工作。如果你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反倒像是游戏。”确实,每个从事他所无限热爱的工作的人,都可以成功。因为喜爱,他会废寝忘食地工作,但丝毫不觉为苦,反而觉得自己每天乐趣无穷。

避免选择那些原已拥挤的职业。当今社会,谋生的方法有两万多种。但又有几个年轻人知道这一点呢?结果呢?在一所学校内,三分之二的男孩选择了五种职业——两万多种职业中的五项,而五分之四的女孩也是一样。难怪少数职业会人满为患,难怪白领阶层之间会产生不安全感、忧虑和“焦急性精神病”。特别注意,如果你要进入法律、新闻、广播、影视、演艺等这些已经过分人满为患的圈子内,你必须费大功夫。

避免选择那些维生机会只有十分之一的职业。例如:炒股。每年有不计其数的人(经常是失业者),事先宋打听清楚,就贸然炒股。而实际上,百分之九十炒股的人都被弄得又伤心、又沮丧。结果,在一年内纷纷放弃。至于留下来的,成功的概率也只有百分之一而已,其余也仅能勉强糊口。

了解你想从事的某项职业。在你决定投入某项职业之前,先花几个星期时间,对该项工作做个全盘性认识。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你可以和那些已在这个行业中干过10年、20年或30年以上的人士面谈。这些会谈对你的将来可能有极深的影响。记住,你是在从事你生命中最重要且影响最深远的一项决定。因此,在你采取行动之前,多花点时间探求事实真相,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不这样做,在下半辈子中,你可能后悔不已。

克服“你只适应一项职业”的错误观念。每个正常的人,都可以在多项职业上成功,相反,每个正常的人,也可能在多项职业上失败。你应该注意发展自己多方面才能,尤其是在生存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免得在一棵树上吊死。

行动:让自己别无选择

当然,知道了择业的标准,并不足以摆脱选择的困惑。因为完美化的思想会让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愿望:“如果……”“要是……”为了等待这些虚幻的假设,我们会陷入长时间的内心冲突,并因此失去原有的自信。其实,我们面前的目标,现在都不可能是最好的。所以,立即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做最坏的打算。那些成功者,那些作出充满艰险的决定而又持之以恒的人是怎么干的呢?最有说服力的是他们向自己提出问题:可能发生的最坏事情是什么呢?伟健在决定经商时,这样扪心自问:“我希望开始我自己的生意。那样可能发生的最坏事情是什么呢?我可能失败,可能倾家荡产。如果我倾家荡产,可能发生的最坏事情是什么呢?我将不得不干任何我能得到的工作。那样可能发生的最坏事情是什么呢?我又会厌恶这种工作,因为我不喜欢受雇于人。于是,我会再找一条路子去经营我自己的生意。然后呢?第二次我定会获得成功,因为我知道如何去避免失败了。”这样想后,他就义无反顾地投身商海了。

尊重自己的意志。秀芝毕业后分到某银行工作,试用期的工资、福利比干了20年工作的妈妈竟然高出了许多。正当妈妈为女儿找到好单位而庆幸不已的时候,正当她为女儿未来生活作着种种美好假设的时候,却听到女儿要参加IBM公司在中国西南的代理商角逐的消息。妈妈慌忙赶到成都阻止女儿前去应聘,求她不要好高骛远异想天开。而秀芝却说,她之所以主动离开暂时有保障的单位,就是为了不失去锐气,不失去生活的主动权,而这些生存的真正保障是那些僵化的单位不能给予的。她没有听从妈妈的劝告,果断地去应聘,在代理商位置上千得有滋有味,而且前景看好。所以,即使会引起家庭纠纷,我仍然要奉劝年轻的朋友们:不要只因为你家人希望你那么做,就勉强从事某一职业;不要贸然从事某项职业,除非你喜欢。不过,你仍然要仔细考虑父母给你的忠告。他们的年龄至少比你大一倍,他们已获得那种惟有从众多经验及过去岁月中才能得到的智慧。但是,到了最后分析时,你必须自己做最后决定。将来工作时,快乐或悲哀的是你自己。

切断退路。在求稳思想指导下,干一件事,人们往往都会留一条退路。早几年时兴的“停薪留职”,也就是一条退路:干得不好,再回原单位上班就是了。不过,现在不少地方已停办“停薪留职”。很有可能这使得一些想看看外边风景的人又把头缩了回去,周而复始地干着自己厌烦的工作。这又怎么能快乐,又怎么能有利于成功呢?瞄准一件事,应该有勇气切断退路,逼着自己去干。发金从农学院毕业后,被分到镇农技站上班。而他的理想是自己搞立体种植。好长时间,他都在选择中挣扎。终于,他咬牙辞掉了农技站的工作,退路没有了,他的心情反而开朗起来,因为他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了。据说,他干得挺不错,已成为全县有名的种植大户。

全力以赴。再伟大的思想,也得与最原始的实践进行粗砺的磨合。经过几年思考,少鸿要到社会中去实践他的“M计划”(M是英文“杂志”一词的第一个字母)。“M计划”就是在中国欲使图书像钱币一样流通成为现实,给传统的图书借阅方式带来一场“革命”。他先摆地摊卖书,来进行原始积累。熬过了长长的日子,他又把“M计划”发展成“RRR计划”,自己也成为全省最大的私企老板,并成为民办文化的代表人物。事实上,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领域,全力以赴都是最好的选择——它能使我们集中个人有限的精力,去走好自己的路。

(杨玉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