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火柴的胸襟

火柴的胸襟

时间:2023-08-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7月21日,两弹一星元勋、世界著名的光学家王大珩先生与世长辞。对于这一称谓,王老是始终不肯接受的。王大珩以百倍的勇气接受了这些任务,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保障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王大珩也因此被授予“两弹一星”奖章,被科学界称之为“中国光学之父”。同学们深深地被王大珩的博大胸襟所感动,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2011年7月21日,两弹一星元勋、世界著名的光学家王大珩先生与世长辞。在离开人世的刹那,王老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所热爱的光学事业和人们对他关于“中国光学之父”的称谓。对于这一称谓,王老是始终不肯接受的。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的科研仪器,而美英等国却限制先进的科研仪器出口中国。这时,刚从英国回来不久的王大珩临危受命,担任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负责研究制造科研仪器需要的光学玻璃。

光学玻璃的制造工艺相当复杂,王大珩只能一切从零开始。他带领科研人员,研究数据、选取材料、建造工厂。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第一个光学玻璃熔炉建成出炉。有了光学玻璃,王大珩一鼓作气,研制出了天文望远镜、电子显微镜、激光器等八种光学仪器,加之光学玻璃,它们被科学界称之为“八大件一个汤”。这“八大件一个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为中国的生物、航天、海洋、军事等科学研究安上了探索的“眼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决定自己研制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而原子弹、氢弹如何能够准确命中目标?卫星如何能拍摄地球图片资料?又如何能完成其他飞行器的监测跟踪?这些问题都需要光学仪器来完成。王大珩以百倍的勇气接受了这些任务,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保障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王大珩也因此被授予“两弹一星”奖章,被科学界称之为“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的这些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可是,他却把自己的名利看得很淡。一次,一所高校请他去作报告。在报告会上,他给学生们讲中国光学发展的艰难历程、讲创业的艰苦条件、讲同志们的奉献、讲团队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成绩,他却闭口不谈,这让同学们感到奇怪。报告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有同学给他递了一个纸条,上面写道:作为“中国光学之父”、“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请您谈谈对中国光学事业的贡献。王大珩看了看纸条,激动地站了起来。他手持话筒,大声道:“首先,我纠正一下这位同学对我的称谓。他把我称为‘中国光学之父’,这种称谓是光学界的部分同事私下认为的。这是不准确的、不负责的,我个人也是不接受的。成绩是大家的,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单独完成的。我只是一根火柴,点亮了中国光学前进的火炬,根本称不上什么‘中国光学之父’”。同学们深深地被王大珩的博大胸襟所感动,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2009年12月,中国光学科技馆召开科学领域论证会,王大珩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参加这个会议。他亲自写了一封信,让秘书蔡恒元递交给大会主席,王大珩在信中说,有一件事,我一直放心不下。现在,许多人称我为“中国光学之父”,我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我的成绩是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推动下形成的,这是大家的成绩,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再说,如果称我为“中国光学之父”,那么,我的老师严济慈、叶企荪该如何称呼?所以,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

这就是王大珩。他用“光”改变了中国,可是,他却坚决不接受“中国光学之父”的称谓。他就像一根火柴,擦出了火花,点亮了别人,而心中却唯独没有自己。

(田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