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就像古代的科举制度一样糟糕,这样的教育制度培养出的人才没有创新意识。我不知道何时才能脱离苦海!”近期,我收到了这样一封中国学生的来信。我希望信里透露出的情绪只是个别情况,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中国的许多高中生都想知道:身处一个缺乏灵活性的教育体系中,如何才能变得有创造力?中国的学生和政治家一致认为,教育必须改革。但是,何时改、怎么改呢?
其实,并不只有中国存在这个问题,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公立学校,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情况: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人,而非针对个人特点去因材施教。我来讲述一个真实故事,它发生在拥有多所世界顶尖学校的英国。
上学对吉利安·林恩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她无法安静地坐下来,严重的学习障碍似乎成了唯一的解释,“我只有在动着的时候才能思考”。她的妈妈只好带她到治疗学习障碍的医生那里去寻求帮助。医生耐心地听完妈妈关于吉利安“无法集中精力、不能做家庭作业、在课堂上焦躁不安”的倾诉,而此时吉利安却一言不发地坐着。过了一会儿,医生想看看吉利安在无人注视的情况下会有什么表现,于是将她单独留在房间里,并打开了收音机。在另一个房间,医生和妈妈通过特殊玻璃,看到吉利安随着音乐跳起了舞。“我觉得你女儿什么病都没有。”医生说,“我认为她就是一个天生的舞者。”
这位医生作出了正确的“诊断”:吉利安后来成了伦敦皇家芭蕾舞团的著名演员。之后她又成立了自己的舞蹈团,英国女王曾为她颁奖。而为韦伯的音乐剧《猫》和《歌剧魅影》编舞,则将她的事业推向了高潮。现在,85岁高龄的吉利安,已是一位亿万富翁。
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吉利安·林恩那样的出众才华,并非每个儿时好动的女孩都会成为杨丽萍,也并非每个喜欢打球的男孩都能成为姚明。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一些不当的举措即使不会完全掩盖超常的天赋,也会导致丧失兴趣或惰怠。纪律和抱负,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因为老师的正确“诊断”,一段快乐而充满成就感的职业生涯就此展开。
中国的教育体系过多强调“弥补弱项”,而对个人天赋能力的培养,则关注得太少。在美国,老师通常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支持学生天赋的发展上,而不是去弥补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弱项。美国的教育体系主张,在某些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要优于在每个方面都居于中游。比如,一个美国学生在体育上成绩突出,即使其他成绩不佳,他也能进入优秀的高中或大学。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制度,但可以有很多像吉利安的医生那样的优秀教师,他们能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培养他们,同时宽容他们的缺点,而这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是一个偏重群体性的社会,如同篮球队里的每个球员,虽然能力和任务各不相同,但只要组合在一起各自发挥所长,就能成为一支优秀的球队。
姚明能用到多少非凡的数学技巧?对他而言,运动场上的出色表现才是有意义的。而体育上的能力对华罗庚来说,又能有多重要?他需要的只是卓越的数学才能。
而你,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面,对其他方面只须做好考试所必需的即可。但是不要忘了,天赋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只占10%;剩下的决定性的90%,则必须靠辛勤地努力来实现。不论美国、欧洲,还是中国,都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