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子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子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时间:2023-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子贡,春秋时卫国人,本姓端木,名赐,亦称卫赐,又名子赣,到了30岁时方取名为子贡。他也是中国最早的儒商之一,因此被尊称为“儒商鼻祖”。完婚后,子贡开始随孔子周游列国,至公元前482年返回鲁国,这一年,子贡38岁。公元前456年,子贡在齐国逝世,享年65岁。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在孔门弟子中是出了名的。田常采纳了子贡的建议。

  子贡(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年),春秋时卫国人,本姓端木,名赐,亦称卫赐,又名子赣,到了30岁时方取名为子贡。以父亲的名字为姓,取名为“端木典”,也就是“端木”姓氏的始祖。子贡出生于商业世家,对经商有先天优势,加上经常跟孔子周游列国,得以开阔视野,这也为其以后打拼奠定良好基础。他在师从孔子之后,又返回吴国去做官,并在曹、鲁两地从事商业经营,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在孔子最有才德的七十二个学生中,子贡最为富有。他也是中国最早的儒商之一,因此被尊称为“儒商鼻祖”。

  1.子贡的生平家世

  子贡老家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鹤壁因“古有仙鹤游云淇水,栖之南山陡壁”而得名。这里苍山莽莽、淇水悠悠,自古为钟灵毓秀之处,不仅引来无数雅士鸿儒,也造就了商贸繁盛的黄金码头。浚县大伾山、浮丘山上至今留有吕祖祠、禹王庙、天宁寺、观音洞等人文古迹。

  子贡18岁的时候,到鲁国游学,拜于孔子门下求学6年。24岁时,回到原籍,娶句氏为妻。完婚后,子贡开始随孔子周游列国,至公元前482年返回鲁国,这一年,子贡38岁。之后,他又曾受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子贡开始为恩师守墓。这一守又是6年,公元前473年,48岁的子贡回到卫国,继续他的治学经商生涯。50岁时,他再一次去鲁国拜祭孔子墓,并且再度受聘于齐国,任大夫一职。公元前456年,子贡在齐国逝世,享年65岁。他的儿子端木炅将其灵柩运回卫国,葬在了今天的河南浚县大径山东南东张庄村北。

  子贡死后,其孙端木叔继承了祖业,但这个孙子乐善好施的程度几乎达到了糟践,不久就将万金家资散给宗族国人,以至于后来“病无药石之储,死无瘗(亿)埋之资”,所以,子贡之后的第三代,他的家境就彻底衰落了。

  但后世并没有忘记子贡,唐开元27年,唐玄宗追封子贡为十哲之一,后追封其为“黎侯”。北宋时加封为黎阳公,南宋时又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至清朝时,康熙皇帝赐子贡70世后裔端木谦“贤哲贵遗庥”匾额一块,并把他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后代世袭。乾隆皇帝封子贡为“十二哲之一”并雕塑他的像于孔庙大成殿内。子贡终于和他的老师孔子一样,在中国文化领域中得到了极高盛誉。

  子贡在宣扬儒家学说上出了大力,所以后人说子贡有“亚圣之德”。司马迁这位惜墨如金的大史学家,在《史记》中记载亚圣孟子仅用了215个字,而记载子贡近5000个字,由此可见,子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同样,司马迁在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所费笔墨也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可见,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2.从师于孔子并彰显才能

  子贡小孔子31岁,17岁拜孔子为师,深得孔子真谛和儒学精髓,誉为“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

  《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子贡为最多。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先生,你对我有什么评价?”孔子说:“你已经很有出息,造就成器了。”子贡追问道:“我成的是什么器呢?”孔子回答:“是可贵的瑚琏(古代宗庙里祭祀时用来盛粮食的器具)之器。”子贡听老师把自己比喻为瑚琏,心中很高兴,这说明自己有立朝执政的才能。

  子贡也的确是有较强烈的从政志向,他关心治国之方略,经常问政于孔子,曾仕于鲁、卫。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在孔门弟子中是出了名的。子贡不但利口巧辞,而且善于外交,才思敏捷。《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看来师徒二人经常争辩一些问题。但使子贡在“言语”方面才能大加发挥的当属他赴齐、吴、越、晋四国的穿梭外交活动了。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子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演说才能,引祸水于他人,使得四国国君对他的利害关系分析深信不疑,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

  俗话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贤臣。”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大将田常欲兴师伐鲁,但又畏惮高、国、鲍、晏等大臣,于是劝齐王兴兵伐鲁,企图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孔子得知消息以后,便对弟子们说:“鲁国乃父母之国,国家有难,你们没有理由不出手相助?”子路、子张、子石弟子等请行,孔子都不同意。子贡请行,孔子非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马不停蹄地来到齐国,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对齐国权臣田常说:“君兴兵伐鲁不是步好棋。鲁是难伐之国,其城墙薄而低矮,其土地狭而浅薄,其君主愚蠢而不仁,其大臣虚伪而无用,其人民厌恶战争。这样的国家不可与之交战。君不如伐吴。吴国城高而厚,地广而深,兵甲坚而新,将士精悍,武器装备精良,这是最适宜讨伐的国家。”

  田常一听,气得脸色都变了,说:“先生之所难,乃人之所易;先生之所易,乃人之所难。先生如此教我,却是为何?”子贡回答道:“我听说,忧在内者攻强敌,忧在外者攻弱敌。现今君之忧乃在国内。我听说君曾三次欲加封而不获成功,就是因为有大臣不赞同。齐国若伐鲁获胜,则齐国疆域扩大,国君威望大增,大臣地位更加巩固,而君却无功可言,国君就会日渐疏远你,君若欲成就大事,就难上加难了。更有甚者,君在齐国的地位和处境也危险了。所以我认为不如伐吴。吴国强大,伐吴不胜,损兵折将,大臣内空,如此一来,孤主在上,只有依赖君了。”

  田常一听,不觉击掌称善,便问道:“我们已出兵伐鲁,若转而伐吴,大臣怀疑我,该怎么办?”子贡说:“君暂时按兵不动,我请出使吴国,说动吴国救鲁而伐齐,君就可以移兵迎吴了。”田常采纳了子贡的建议。

  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至此,子贡顺利完成了他的使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的巧智善谋而平天下的神话。后来子贡长期出任鲁、卫二国宰相,成为儒家第一代弟子中富贵贤德至功名的楷模。

  由于子贡才能卓越,他也颇为自负。最早子贡心气很高,他认为自己一定能超过孔子。据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自己所撰的《论衡·讲瑞篇》中记载,子贡拜孔子为师一年后,认为自己已经比孔子强了;第二年,他认为自己与孔子水平相当;第三年,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及孔子。到后来,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却说:“不要这样,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像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像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可见,子贡对孔子的尊崇。

  再后来,当有人认为子贡比孔子高明时,子贡立即就加以否定,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肓人子之墙数仞。”意思是说:“拿房屋的围墙作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探望到房屋的外观。我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那宗庙之壮美、房舍之多样。”

  儒学的核心是仁义忠孝,孔子逝后,子贡在其墓地坚持守孝六年乃出,身示天下。子贡以其“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气魄,勤奋求学,孜孜不倦,博济广施,胸怀大众,谦逊忠教美德。他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名扬天下。

  3.子贡鲁国赎人却不图赎金

  春秋时期,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后拒绝了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

  孔子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偿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孔子认为,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孔子还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这样一来,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作看不见了。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而且如果他们求国家给一点点补偿的话反而被人唾骂。很多鲁国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子贡是最有钱的孔门弟子,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所以他在商业营运中周游列国,有机会也有经济实力赎出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也正因为他有经济实力,所以他有条件拒绝国家把他付出的赎金还给他。更由于他是孔子的学生,受到了孔子的道德感化,所以他才会拒绝收回代偿的赎金。他大概以为孔子会表扬他,不料孔子认为,子贡误解了自己的道德思想。

  因为大多数人没有子贡这么巨大的财力,无法不在乎这笔赎金,因为如果白白付出这笔赎金,他自己的生活就可能受到重大影响。而如果不能取回自己代付的赎金,那么即便看到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机会救同胞出火坑,大多数人也会放弃为本国同胞赎身。甚至于,即便有人有这个经济实力,不仅有机会,而且有能力付出赎金而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但由于并非所有的人都有如此之高的道德水准,因此他也会因为付出赎金后无法收回,而放弃为本国同胞赎身。

  相反,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路救出落水者,那人送他一头牛,他就收下了。孔子喜悦地大加赞赏:“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助落水者了。”因为他的行为树立了鼓励人们见义勇为的范式,会鼓励更多的人下水救人。

  4.经商有道,富而不骄

  旧时,商人们流行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八个大字。

  这陶朱指的是春秋时的范蠡,吴越争霸时,范蠡为越国大将军。吴国被灭后,范蠡功成身退,经商致富,被称为陶朱公。

  端木指的就是子贡。子贡不但是孔子的杰出弟子,而且经商有成,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从许多意义上来说,如今的商人确实应该视子贡为榜样。子贡是中华儒商始祖,被历代商人尊崇为经商楷模,在中国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当属子贡贤”的名联。不过,该学习的不仅是子贡的经商才能,还有他博学的知识与仁爱的品德。

  孔子一生桃李满天下,门下弟子3000多位,72位贤人,其中子贡是最富有的人。由于其名赐复姓端木的缘故,端木生涯便和陶朱事业一起成为了商业的别称。子贡也被誉为商业鼻祖,成为商人顶礼膜拜的圣人。

  子贡是商人,但他不是向孔子学的经商,在他为孔子弟子之前,已经是商人了。《韩诗外传》与《尸子》都曾记载:“子贡,卫之商贾也。”可见子贡是商人而学儒。在孔子的眼里,子贡的长处是“语言”,而不是经商,但孔子的确与子贡讨论过关于经商的问题。

  有一次,子贡与老师孔子在一起讨论一些问题,谈得非常热烈。子贡假设道:“如果这里有一块美玉,你说我是把它放在盒子里藏起来好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卖个好价钱?”孔子立刻回答说:“当然是卖掉它,我这里正等着人来买呢!”有美玉不应该藏起来,而应该等个好价钱卖出去——老师也有这样的看法,子贡很高兴。后来形容商业交换的一个成语“待价而沽”,就是出自于这个典故。

  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子贡在理财经商上有着卓越的天赋。《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赚取差价。

  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o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史书中几次提及说子贡擅长囤积居奇,贱买贵卖,随着供需情况转手谋利。

  还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哪一个强?”子贡回答:“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就能够推知十;而我听到一,只能够推知二。”孔子说:“你不如他,我同意你不如他的看法。”孔子对子贡有自知之明很满意,但又情不自禁地感叹道:“颜回的道德学问大概差不多了吧,可是经常穷得有了上顿没下顿;端木赐不受天命,经商做买卖,分析行情、预测市场都在点子上,因此能发大财。”可见,孔子对与子贡的经商才能也是非常欣赏的。

  子贡靠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孔子及其门生周游列国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堪称以文促商、以商养文的成功典范。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所有费用基本上是子贡负担提供的。子贡做买卖,供给周游列国的孔子和同门。没有子贡钱财上的支持,孔子周游列国是难以进行的。

  子贡是文化商人,他服膺孔教,是货真价实的“儒商”。子贡之所以获得了“儒商”的称号,是因为他做生意讲究诚信。他虽做买卖,却不忘儒家学说;他家财万贯,却富而不骄、富而有仁。《吕氏春秋》记述了子贡自己出巨资赎回一批鲁国奴隶的善举,可谓千古流芳。他积极牢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坚持以诚待人、诚信交易。

  《论语》中多处记载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信”一切就荡然无存,就谈不上赚钱发财了。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贡立于不败之地,达到了“忆则屡中”、“义利双赢”的最高经商境界。由于他名满天下,到邻国经商,各国君主都会礼貌地会见他,说明他真是名副其实的商业巨子。

  孔门弟子大多贫穷,子贡却因经商而家累千金,十分富裕。同时他又不失其名声,后世还在孔庙里受祭享,吃冷猪肉。子贡经商致富,还对孔子大有帮助,《史记货殖列传》说:“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后先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因为子贡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经商的第一人,并且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在孔门弟子中无人企及,因此,子贡也被后世人尊奉为“儒商鼻祖”。

  5.子贡的成功经营理念

  子贡不仅才能出众,而且对儒家思想的传播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司马迁曾说:“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意思就是说,在传播儒家理论和政治主张方面贡献最大的,当为子贡。

  《论语》里涉及子贡的记载就达38处,居众弟子之首,并且有9处为子贡独立成篇的精辟言论。孔子的学说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一些人毁谤和贬低,孔子本人也常遭厄运。但在关键时刻,子贡总是挺身而出,捍卫孔子的学说,这在《论语》、《孔子家语》等典籍中都有记述。

  子贡的为人讲究“忠”和“信”,“忠”就是忠诚、忠实,“信”就是诚信、守信,这就是做人的道德,做买卖必须要建立在做人的基础上,所以“君子爱才,取之有道”就是儒商经济理论的本质。

  “以仁为本,以和为贵”是儒家的又一思想。“仁”即仁慈、仁爱,“和”即和谐、和睦。子贡在经营中把这一思想贯彻其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多年形成的“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和气生财”、“和谐社会”等观念。

  “取之于民,回报于民”也是儒商的一个重要表现。子贡认为,商人挣钱不是最终目的,要“贫而乐,富而好礼”,更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经常散发家财救济窘困,连孔子也自叹不如。

  孔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贡是奉行儒学仁爱思想,所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同时又尚崇智慧,才思敏捷。他将仁爱、贤智、济世、巧辞融为一体,运用于儒商易货之中,成为儒商富首。为仁、为智、诚信、善谋的中华儒商文化,开创了先河,成为一代当之无愧的儒商宗师鼻祖。

  作为儒商始祖,子贡奠定了中华儒商文化基础,他的经商理念,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1.追求和谐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他的格言是“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治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做到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2.诚信为本

  在《论语》中多处记载着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了“信”,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使他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立于不败之地。

  3.崇仁立德

  他坚持“以德立人,崇实务本”。子贡因货殖发财而名扬于世,他交往富者,同时也抚恤贫者。

  4.义利兼顾

  他“不受命”,敢为人先,把握商道规律,义中取利的正确义利观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了“义利双赢”、“忆则屡中”的经商最高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