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沈万三的籍贯是怎么来的?

沈万三的籍贯是怎么来的?

时间:2023-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沈万三,元末明初人,生于元大德十年春正月。  1.沈万三的生平家世  沈万三非其名,而是对他的一种社会称呼,他当时的真实称呼为沈万三秀。把沈万三称为沈万三秀,是有缘由的。  沈万三的籍贯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五杂俎》也说:“国初金陵有沈富者,字仲荣,富甲天下,人呼为沈万三。”沈万三曾在南京居住,并出资修建了中华门一段的明城墙。在庆功时沈万三还犒赏军队。

  沈万三,元末明初人,生于元大德十年春正月(公元13062月)。他本名富,字仲荣,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也是当时的全国首富。他行酒用白玛瑙玉盘,盏则赤玛瑙,光彩灿然,天然至宝。由此可窥其资产之巨。传说南京城一半是沈万三修筑的。但他自恃私库富实,申请犒赏全国军士每人一两银子,使得心胸狭窄、出身穷苦的朱元璋由嫉而恨,由恨而萌生杀机。朱元璋找借口说他有谋反之心而要杀他。经马皇后苦苦劝谏,才改讲他流放到云南,家产充公,后仍被朱元璋杀掉。

  1.沈万三的生平家世

  沈万三非其名,而是对他的一种社会称呼,他当时的真实称呼为沈万三秀。把沈万三称为沈万三秀,是有缘由的。所谓秀,是因为洪武初年,民户服役编册,名实其资。分人为哥、畸、郎、官、秀五等(元代社会阶层已如此划分)哥是最下等,秀为最上等,每等之中又各有一二三等,每家颁布发给“户由”(相当于今日的户口本)一纸,巨富者谓之万户,沈万三秀,是秀的第三等。

  元季海运相当发达,比起漕运(即由运河南粮北运)来省钱省力还省时。当时海上的商业运输业多为私人经营,他们甚至承包国家的军需和国粮的运输。

  沈万三就曾经是一名大海商,靠海运发了大财(照应下文所说的“通番说”)、常州、镇江、南京等地的富豪间,贩运各种货物,并且在四乡八路的城镇开设有许许多多的店铺。他家有田产上万顷,仅因喝酒之需,就专拨出田数十顷,请家庭教师王行,每次写出一篇文字,即赏予稿金廿两银子。

  沈万三的籍贯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说他是南京人。董谷的《碧里杂陈》说,“故集庆(元时称南京为集庆)富家也。赀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余在白下闻故老言。”《五杂俎》也说:“国初金陵有沈富者,字仲荣,富甲天下,人呼为沈万三。”

  有人说他是浙江人。田艺蘅的《留青日札》说他“本湖州南浔人。父沈祐,始苏之长洲东蔡村”。《明史·马皇后传》亦记为“吴兴(今浙江湖州)富民。”

  也有人说他是苏州人。孔迩云的《蕉馆纪谈》说他是“苏州吴县人”。《明史·纪纲传》也说他是“吴中(今苏州一带)故大豪。”

  在历史上之所以对沈万三的籍贯有这么多的说法,原因也很简单。沈万三是一个大商人,商人的特点就是逐利而走,因而居所流动性很大。说他是南京人是对的,说他是浙江人是对的,说他是苏州人也是对的,因为他在这些地方都经过商,都留下过足迹甚至房产。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他的籍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今,凡是去过古镇周庄的人都知道满镇飘香的“万三蹄”,这道叫“万三蹄”的名菜就是从沈万三家宴中发掘出来的。在当时,沈万三迁居周庄致富后,他入乡随俗,热情待客,广邀地方名厨,选用水乡时令鲜蔬,精心配料,烹制出了各式风味独特的菜肴。比如,万三蹄、清蒸鳜鱼、莼菜鲈鱼羹、姜汁田螺、百页包肉、双味豆干、焐热河藕、三味圆等,都是沈万三家宴上的常见菜肴,所以人们也把这些宴席冠以“万三家宴”的美称。如今,这些菜肴早已名满海内外,成为周庄富有地方特色的菜品。

  相比之下,鲜为人知的是,沈万三和南京也有着相当深厚的渊源。沈万三曾在南京居住,并出资修建了中华门一段的明城墙。但是,最后却落了个流放云南、家破人亡的下场,让后人感慨不已。

  2.沈万三与朱元璋

  聚宝盆的传说在中国虽已有千年的历史,但后来民间提到此物总与沈万三分不开。传说:沈万三最初家境贫寒时偶尔遇见一渔翁捕捉到百余只青蛙,将要宰杀之时被沈万三买下,并放生于距家不远的池塘里。此后,青蛙喧鸣不已,嘈杂刺耳的声音吵得他夜不能寐。清晨,他前去驱除青蛙,却见那些青蛙盘踞在一个大瓦盆中,令他十分惊异。沈万三捞出瓦盆回家做了洗手盆。一日,其妻无意间将一枚银钗滑落到盆中,只见盆中的银钗竟神奇般的变出无数个,不一会儿已是满满一盆,不可胜计,后用金银试之,同样如此。沈家一举富实天下。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筑城时,由于建国初期国力不够,高筑南京城墙的资金缺乏,朱元璋要沈万三捐资建南京城南部城墙。他知道沈万三有聚宝盆,有充足的资金。沈万三也出手极其阔绰,主动承担了修建费用的1/2,捐资建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垣。在施工时,沈万三对民工很仁义,结果沈万三把南京城南的城墙筑得比朱元璋所筑的城墙还要高大,耗时还要短。在庆功时沈万三还犒赏军队。后来又献金银、物料在南京建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等。

  如此做无非是想保命,拍皇帝的马屁。因为早前朱元璋攻打苏州时,他是站在张士诚一边的,并为张提供巨资经费。朱元璋历时八月方攻下苏州城,由此对资助过张的富豪怀恨在心。商人出身的沈万三是何等精明,于是摇身一变又投靠了朱元璋。当闻朱元璋准备犒劳三军时,沈万三乘机又大献殷勤,愿提供全部经费“愿每军犒金一两”。朱元璋表面上虽封了沈万三两个儿子官职,但对沈家的“忘乎所以”始终耿耿于怀,就下定决心寻找机会除掉沈万三。

  朱元璋早就听说沈万三家中有个聚宝盆,想去要来,但又觉得沈万三一定不会舍得,但又不能去抢,后来,就想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去找沈万三去借。当然了,皇帝开口了,沈万三又不能不借给,但沈万三是个何等聪明之人,他不能让皇帝白白借去不还,他就要皇帝立个字据,朱元璋无奈,也只得给他立了个字据,字据上说:“我要借沈万三的聚宝盆一用,一更借,五更就还。”这下,沈万三放心了,拿着字据在家中等,心想,只要一更、二更过了,一到五更,我就马上拿着手中的字据去要。

  再说朱元璋,自从借到聚宝盆后,马上派人把它埋在了城墙下,这下好了,这城墙竟真的不再垮塌了。这个夜晚,沈万三却在家中心浮气躁地等着更鼓在敲,等敲了一更、二更,又敲了三更、四更,可怎么等也不再有五更的鼓声传来,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就去问打更的人,没想到那个打更的人却说:“皇帝有令,从今天晚上开始,只准打一到四更,不准再打五更,违者必杀无赦!”

  有一天朱元璋到沈万三家里做客,沈万三摆酒席款待朱元璋。等到下人们上最后一道菜——猪蹄时,朱元璋就问沈万三:“你这上的是什么菜呀?”他不敢说是猪蹄,因为朱元璋姓朱,那不就是得罪皇上吗,可他又不能不说是猪蹄,否则他就犯了欺君之罪。沈万三想了想说:“我这最后一道菜叫万三蹄,是我们家很有名的一道菜。”这句话让朱元璋哑口无言,他回答得没得罪朱元璋,反而有夸奖的意思。朱元璋抓不到沈万三的把柄,心里很是着急,暗暗发誓一定要整死他。回宫后,朱元璋找各种理由把沈万三抓了起来,把他关进了大牢。准备把他发配边疆。马皇后知道后劝谏朱元璋把沈万三放了,她心里明白,要不是沈万三,他们也得不到这江山。

  沈万三从大牢出来后,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直接去了一个寺院,就是现在的苏州周庄。他来到寺院找方丈大师,方丈说:“你先在这个寺庙修一个水池,水池要修成月亮型的。”待沈万三修好后问其用意,大师说:“你知道为什么朱元璋想要杀你吗?究其原因,是你太富有了,富得让天下人都眼红,更不要说是一国之君了。我让你修这个水池是要告诉你,做人要懂得收敛,不要那么招摇,就像这个月亮池。”我们知道满月是圆的,他有多少光就会发多少光。而半月懂得掩盖自己的光,让不知道的人认为这就是他的真面目。

  3.沈万三和张士诚

  元代末年,是一个群雄四起、动荡不安的时期。1353年也开始起兵反元。正应了那句老话:墙倒众人推。张士诚带领的队伍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占领了大半个江苏——泰兴、高邮、常熟、湖州、松江、常州、平江(今苏州),一路杀来,势如破竹。1365年,张士诚把平江府改名为隆平府,并起国号大周,成为大周的开国皇帝。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像沈万三这样的富商大贾。

  因为张士诚心中明白,如果没有这些江南富豪强绅的大力支持,他这个小小的大周王朝也是难以维持下去的。当时,张士诚领兵起义需要大量的财物,作为首富的沈万三是出了不少力的,他带领江南的富商大量地捐钱捐物,资助张士诚起义,从而使张士诚的军队越来越壮大,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所以,张士诚也一直信守着他的承诺,不管大地主大商人有多富都不去动他们一根毫毛。

  张士诚这个名字至今还为江浙普通老百姓常挂在嘴边。张士诚,泰州人,青年时代以贩私盐为生,后与兄弟起事攻泰州,破兴化,占高邮,趁着元末天下大乱的“革命”形势,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开始过起称王称帝的瘾。

  沈万三当时已经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迅速崛起的秘诀是把从贸易中赚下的一部分钱购置田产,另一部分钱作经商的资本。可以说沈万三是明朝的房地产商和进出口贸易商。但跟所有历史上的经商者-样,当财富积累到顶峰时,沈万三把眼光从市场转向了官场,开始他险峻的红顶商人不归之路。

  沈万三觉得虽然张士诚是个贩盐出身的政客,但并不妨碍他与其亲密结盟关系的建立。这种政商结合,给沈万三的事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而他的政治伙伴也心存感激。当时张士诚竟为沈万三树碑立传,可见两人关系之“和谐”。

  后来,当过讨饭和尚的朱元璋势力日益壮大,他攻打苏州时,张士诚依靠苏州兵精粮足,城池坚固,固守苏州达八个月之久。张士诚之所以能如此顽强,多半得益于以沈万三为首的苏州富民在财力上的支持。城破之后,朱元璋对苏州富民及当地百姓怀恨在心,采取了一系列的报复政策。首先“迁富民实京师”然后下令取沈万三等吴地其他富民的鱼鳞图册,额外加赋,并把整个苏州地区的税赋增加了一倍。

  明朝社稷初建,朱元璋又是农民出身,不忍心对农民大肆盘剥,眼光也自然盯准了与张士诚曾经称兄道弟的沈万三。巴不得沈万三出点纰漏,好抓住他的把柄,把沈家的万贯家财充入他洪武皇帝的国库。

  精于生意的沈万三并不傻,他当然预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险信号。无奈,他只能靠拍皇帝的马屁以求息事宁人。他特地赶赴南京晋献价值连城的“龙角”一副,白金2000锭,黄金200斤,还有甲士十人和甲马十匹。出了这些血,他的两个儿子因此被朱元璋封了南京城里的官。

  当沈万三再次提出要犒劳全国的明军时,朱元璋终于拔出了他蓄藏于久的夺命利剑,“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此刻幸亏马皇后谏说求情:“妾闻法也者,所以诛不法也。非所以诛不详,民富侔国,民自不详尔,夫不详之民,天苗有之,于国法何予焉。”朱元璋总算手下留情,留住了沈万三的人头。

  公元1373年,沈万三充军云南。公元1386年,沈万三两个儿子坐牢。公元1398年,沈万三的女婿及沈家八十多人均遭斩,田地财产均悉查抄。

  4.沈万三善于发现人才

  大富翁沈万三,在如何识别人才方面有着其独到之处。沈万三发家之后不断有人来投靠他,如何对这些人进行考察评价,就成为沈万三最主要的事情。

  每一个投奔者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特长与能力,有的会吟诗,有的经过商,有的从过军,他们都希望靠着自己的本事在沈万三这里谋求一个发展。但是,沈万三所需要他们的,却不是这方面的能力。

  当投奔者来到沈府之后,沈府就会派专人出面接待,根据他们的能力,将他们安排在沈府做事,这期间新来的人会很小心地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但等过了三个月之后,他们已经成为沈府的“资深员工”,就会慢慢流露出本性。

  这时候就会有人有意地接近这些人,与他们交朋友,拉着他们去喝酒。那些自我控制力不足的嗜酒者,就会在这个阶段悄悄被淘汰。留下来的人,就会进入下一个考察程序。

  沈万三会让人带着这些新来的人去花街柳巷,因为意志力薄弱就会在这一阶段被淘汰。

  即使是通过了这一关,考察仍然没有结束,沈万三在下一关布下了赌局。赌博是人类的天性,无论一个人是否好赌,但有机会总是会赌一赌。沈万三对这一关的要求是,赌博者不仅要有足够的意志力抗拒赌博的吸引,更重要的是,被考察者还要通过这一关证明自己的直觉判断能力。

  民间传说,沈万三针对人的欲望所设下的这几个寻常的考验,-3年竟然没有人顺利通过,直到3年以后,才有一个已经上了年纪的花匠通过了各个方面的考察。而他在沈府所种植的花木,也看不出有什么奇异之处。相信,这个结果也是大富翁沈万三自己意料不到的,但是沈万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就将这个花匠养在府中,一连几年无所事事。

  几年之后,正在前线与元军交战的朱元璋秘密遣人来到南京,向南京富室请求资助军费并运往前方战场,这件事让南京的富户们好生为难。出资可以,但是要想找一个能够把如此巨额的银两,穿越元军与各方面的武装势力割据的中原大地,安全地运到义军大营的人选,却是不容易物色得到。

  这时候沈万三想起了老花匠,就决定让他去走一趟。当时就有人反对说,那个老头老得路都走不动了,怎么可能做得了这样的事?还有人说,把这么多白银交给一个老头,他要是私拐了银两,逃跑了怎么办?

  虽然众说纷纭,但沈万三却不为所动,仍坚持他最初的意见。第二天,老花匠就带着巨额的银两出发了。三个月后,他已经将银两安全地运抵义军大营,而老花匠也安然地回到了沈府。

  沈万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发现、识别人才,就可以在最看似普通的人群当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人才。

  5.沈万三致富之原因

  沈万三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漫长的封建社会史上,元代只是短暂一瞬。而元末群雄崛起,烈烈扬扬的龙争虎斗,最后必然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格局。即使冷僻的江南小村、水域荒陌,也因而变得无序或混乱。

  沈万三就处于这样的乱世。《明史》“高后传”说他是“吴兴富民”。致富后,“田屋跨于各邑”,其行迹也及江南各邑,如盛泽、苏州、南京、周庄、同里,也许到过海外。据载,元代至正二年,南浔遭受洪灾,穷困难民纷纷逃荒。他父亲沈祜在下葬老母后,摇了一只破渔船,带着四个儿子,一路飘零,最后落脚周庄。

  江南古镇南浔历来是藏龙卧虎之地,这里的小桥流水致富,大体有四种说法,即聚宝盆说(《挑灯集异》)、点金术说(《近峰闻略》)、汾湖陆氏说(吕毖《明朝小史》卷二)以及通番说(清乾隆《吴江县志》)。至于沈万三究竟如何致富,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三种。

  1.垦殖说

  许多史料上都有记载,但真正完善地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昆山文管会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文中重点提出,沈万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乃至成为豪富,号称江南第一。

  2.分财说

  有人认为,“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又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杨循吉《苏谈》)。总之,沈万三是得到了吴江汾湖陆氏的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3.通番说

  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一家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

  沈万三的祖上以躬耕垦殖为业,但到了他这一代却行商做贾,继而“通番”,漂洋过海与外国人做生意,跃至巨富。按沈万三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在浙江的杭州、明州(宁波)和福建的泉州,已设市舶司。元末改市舶司为提举司,掌检查出海港的船舶,征收官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

  再说沈万三前后住过的南浔、苏州、同里、周庄等地,都贴近运河、长江和黄浦江。从这些港口出发的船只可以毫无阻碍地通向东西南北,就近又可席卷富庶的杭、嘉、湖、苏、锡、常等地,还可以从长江口、黄浦江和杭州湾出海。循着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东南亚各国,甚至欧美。何况元末明初对蚕丝只征收实物,抵作夏赋,对蚕丝运输无税捐之规定,这就让大批丝商得了便宜。沈万三也由此发了洋财。

  然而,这位如鱼得水的江南首富却不懂得“良贾深藏若虚”的道理,以致后来栽了个大跟头。最后落得个流放云南,客死边陲的结局。

  6.沈万三的成功经营理念

  沈万三之所以有巨额的财产,主要是因为他拥有以下的经商的必备条件。由于他恪守勤劳、诚信等经商的原则,所以他本身也是以个儒商。总的来说,沈万三能够经商成功,以下几点起了关键做用:

  1.勤劳

  沈万三做生意时,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他认为力不到财不到。勤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商人沈万三也不例外。沈万三到周庄后,利用优越的商业地理位置加快了他的“末以致富”的速度,他确是一位勤劳又能够突破封建社会陈腐观念的卓越的创业家。所以,论及沈万三,一方面要说到他的巨大财富——当时的商业资本,这是非常可贵的;另一方面更要说他的勤劳的创业精神,这才是儒家思想的真谛。

  2.诚信

  沉万三是一位经营鬼才。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机智过人,诚信行商,在获得了巨大名誉的同时获取了巨大的财富。沈万三知道做生意不是一次性的,所以他做每一笔生意都信守承诺,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以助下一次生意的成功。

  3.智慧

  沈万三是个具有大智大勇,独具慧眼的人。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说:“苏州沈万三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他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迅速成为江南第一豪富,富可敌国。他是从务农起家,而不是土财主或者守财奴,是富有投资眼光的经营高手,是华商中开拓海外市场的先驱者。用现在的话说,他是率先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拓者。

  4.机遇

  周庄四周环水,内可通太湖,外可接东海,是理想的海内外贸易货物集散地,最关键的是周庄急水江辽阔的水面足能停泊沈万三所需要的庞大的商业船队。元代史料记载,延佑元年(1314年)曾有人开放私人对外贸易,致使海船急增;而周庄确曾存在过急水江深水码头——牛舌头滩。

  有了这样的理解与视野,沈万三“尝为海贾,奔走徽、池、宁、太、镇豪富间,辗转贸易,致金数百万”这段广泛引用的史料,也就可以落到实处——沈万三在湖州南海时已完成经商所需的资金原始积累,但他不是小富即安,而是紧抓机遇、紧抓“政策”,积极介入海外贸易;为了扩大经商规模,甚至举家迁居周庄。这样他自己创造条件成为长江中下游各地商人;包括著名徽商在内的海外贸易的总代理,终成商界巨擘。

  沈万三之所以能吸引现代人的眼球,就在于他诚信经营、开拓创新的经商理念。他的发迹,他的智慧、勤俭、诚信、把握机遇的经商理念深得当代经济社会人们的共鸣。于是,虽然600多年过去了,沈万三却抖落满身尘埃,始终鲜活地站在人们的面前。沈万三当年从江南来到贵州,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江南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发达商品经济形成的注重贸易、守约、诚信的商业文明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