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的韦尔奇

中国的韦尔奇

时间:2023-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张瑞敏,1949年1月5日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高级经济师。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张瑞敏光荣地当选为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2003年2月14日,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张瑞敏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  张瑞敏才思敏捷,博学多才,人称“儒商”。张瑞敏的目标是使海尔成为世界名牌。

  张瑞敏,194915日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高级经济师。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2001年,张瑞敏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11月,在党的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张瑞敏光荣地当选为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20038月美国《财富》杂志分别选出“美国及美国以外全球25位最杰出商界领袖”,张瑞敏排在第19位。

  1.张瑞敏的成才成长史

  海尔成立于1955年,最初只是把山东青岛的一些手工业者集中起来成立的集体企业。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同,企业资产和利润由企业成员共享。海尔最早的产品是马达、排烟扇,到1970年开始生产洗衣机,1984年推出了冰箱。当时的企业名称是“青岛冰箱厂”。直到1992年公司名称才更换为“海尔集团”。

  1984年,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还仅是一个集体小厂,亏空达147万元、年销售收入仅348万元。守着一个烂摊子的600名职工,已是人心涣散。在连换三任厂长仍然“病入膏肓”的困境之下,19841226日,35岁的张瑞敏从青岛市家电工业总公司副经理的位置上,正式走马上任,担任这个小厂的厂长。对那时的张瑞敏来说,这绝对是一种“临危受命”。

  也是1984年,张瑞敏第一次出国。在德国超市,他看不到一种“中国制造”的商品。主人为了取悦这位年轻的中国商人,盛赞起中国的烟花来。他高兴不起来,只觉得心里在流血:十亿中国人哪,怎么直到今天还在吃老祖宗“四大发明”的老本!就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残酷”的跋涉,再也没有“好日子”过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口创汇”成为中国企业们家的目标,同时也成为一种时髦。张瑞敏不愿意人云亦云赶时髦,他的想法明显地与众不同,比较超前。他为海尔确定的主导方向是:“为创国际名牌而出口。”因为在他看来,出口和创国际名牌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一味地借用别人的牌子,不创自己的牌子,或者大量地倾销原料和半成品,低价换取外汇,即使出口量很大,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张瑞敏上任后,确立了“名牌战略”思想,带领员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强到弱的发展奇迹。

  从1984年底到2000年,海尔创下了营业额年均增长80%的神奇速度,1995年以来累计上缴税收52亿元,企业品牌价值达到330亿元,在2000年又创下了全球营业额4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利税30亿元这一令人惊叹的数字。而这个“神话”是以张瑞敏为首的创业者们以百折不挠、争先恐后的共产党人精神、民族企业家精神所创造的。

  19年来,海尔集团已经由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3年全球营业额806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20041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海尔是中国的唯一入选产品品牌,排在第95位。

  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充满竞争力的海尔文化。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SST市场链管理,张瑞敏在企业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赢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评价。

  1997年,张瑞敏荣获《亚洲周刊》颁发的“1997年度企业家成就奖”。1998年以来,张瑞敏先后应邀登上哈佛大学、瑞士国际管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讲坛。1999年,张瑞敏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具声望的企业家”第26名;200296日,张瑞敏荣获国际联合劝募协会设立的“全球杰出企业领袖奖”和“最佳捐赠者奖”,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2003214日,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张瑞敏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

  张瑞敏才思敏捷,博学多才,人称“儒商”。他对待成就的哲学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他创建的海尔文化使三万海尔人迸发了极大的活力。他创建的孩儿文化使三万海尔人迸发出了极大的活力。张瑞敏的目标是使海尔成为世界名牌。

  “海尔现象”让国人为之感奋,同时也触发了海内外传媒对“海尔真相”的深层次探究与揣度。任凭风吹浪打,海尔岿然不动。外界评论,海尔到美国去风险太大,张瑞敏则以斩截的语气回应:“如果不去风险更大!”海尔还是那个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一举一动无不透着“领袖群伦”的味道。

  张瑞敏在2008年已经59岁,只差1岁即至耳顺之年。已经步入人生的秋季。对于海尔,张瑞敏更多代表一种过去的意义。从1984年起,张瑞敏使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不知名小厂,发展为中国顶级的家电企业,其经营才华,举世公认,张瑞敏对于世界先进经营管理理论的熟悉,对于本土市场的悟性与洞察,其根值于传统文化与本土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于行知合一的饯行,都使其成为“中国的韦尔奇”。

  2.张瑞敏的经商之道

  如果有一天一个企业在市场上被淘汰出局,这并不是被他的对手所淘汰的,一定是被用户所抛弃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生存的关键就是速度。海尔竞合的目的就是和对手一起获得市场竞争所需要的速度。这个速度应该达到电子商务所要求的速度。

  比方说与爱立信的合作,在手机上,是竞争对手,但在蓝牙技术上是非常好的合作对象。关于竞合,张瑞敏提出了三点:竞合的基础是优势互补;竞合的方式是资源互换;竞合的结果是双赢发展。

  海尔的竞合理论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首先,永远要有忧患意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企业竞争没有终点,没有胜负。把昨日的辉煌留给历史,面对现实,从头做起,创造崭新的一天,永远地去“再赢一次”。

  其次,永远要有活力。企业强大难,保持长盛不衰更难。重要的不是个别人,一部分人,而是全体人员,即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才行。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可估量的能量。

  正是基于此,海尔集团采取了更多地向下授权分权的做法,其目的就是要求每一个管理层次在握有权力之后,都能给下属搭一个大舞台,促使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实体乃至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责、权、利的中心。“人人是经理,人人是老板”,在这种氛围中把每个人的潜能释放出来。如果每个人每天都能革除旧的弊端,再造新的自我,给企业以新的定义,那么企业肯定会无往而不胜。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只青蛙投入沸水锅里,青蛙受到强烈刺激后,猛地跳将出来;然后又将青蛙放在冷水里慢慢加温,青蛙意识不到危机将至,所以也不跳出,结果被活活烫死。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对于青蛙来说,最可怕的是“渐变”,而不是“突变”。

  同样,对于企业来说,最可怕的也是“渐变”,是那种创出名牌后志得意满、功成名就的安全感。其实不管你的牌子有多响,如果在危机四伏的市场竞争中,不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都是很难保证企业长盛不衰的。

  企业这样,人也同样如此。工作中,如果已丧失了危机意识和奋发向上的斗志,那就说明你已到了危险的边缘了。

  因为市场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所以海尔人认为创新的成果都是暂时的、相对的,今天的成果明天不一定是成果。你不自己打倒自己的产品,就会被别人打倒,而与其让别人打倒,不如自己先打倒自己。只有不断地自己打倒自己,才能在市场上永远不被打倒,才能打中市场上的“飞靶”。

  一般企业出了一种畅销产品,总要卖到滥市、顾客不再光顾为止。特别在国内,厂家往往有一哄而上的习惯,如果开发者不拼命地卖,后来仿效者的推销就会铺天盖地地超过他们,将其市场份额统统抢跑。海尔为了不蹈覆辙。总是给技术中心施加压力,让他们有新产品可以得意,但不可以陶醉,从新产品推出的第二天就开始研制不同的型号规格,以适应或引导不同消费层次,也让仿制者跟不上他们研制的速度。

  张瑞敏认为,有速度才能有生存权,但是真正握住用户的手,还必须有“第一速度”。大家都在比速度,只能以市场的第一速度去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创造用户资源。产品开发要有第一速度,销售要有第一速度,纠错不过夜也要有第一速度。

  3.张瑞敏经商小故事

  1984年,第四任的张瑞敏等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没有多久就到了“年关”。“年关”对新一届领导班子张瑞敏等人真是一关。因为眼看再过三、四天就要到春节了,员工连发工资的钱都没有,更别提像别的单位那样发年货了。因为像这样快要倒闭的小厂,银行是不愿意再贷款给他们的。当时,农村实行承包制有钱。于是,张瑞敏就去了大山村,找到了村支书。几经沟通,最后到了腊月二十七了,村里终于答应借钱给他们了。

  当时厂里的财务科科长坐在没有挡蓬的三轮车的车斗里,顶着寒风赶到五里外的李村信用社提回来钱,才给每人发了工资,并且,还给每人发了5斤带鱼。

  工人们笑了,感到新领导真是员工的贴心人。工人们说:“他敢为大伙借钱发工资过年,咱也要争口气,好好干,挣了钱把钱还上!”就在这种激情下,海尔员工在张瑞敏等新一届领导班子领导下,开始走上了“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创业之路。

  张瑞敏之所以这么做,就在于他经常跟干部们说的:“要让员工心里有企业,企业领导就必须时刻惦记着员工;要让员工爱企业,企业领导首先就要爱员工。”

  这个故事是张瑞敏爱员工的故事,他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他“砸冰箱”的事情。

  1985年的一天,张瑞敏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砸出的还是一种崭新的观念,从此,质量意识结结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

  张瑞敏说:“长久以来,我们有一个荒唐的观念,把产品分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还有等外品,好东西卖给外国人,劣等品出口转内销自己用,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外国人贱,只配用残次品?这种观念助长了我们的自卑、懒惰和不负责任,难怪人家看不起我们,从今往后,海尔的产品不再分等级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把这些废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里流血,才能长点记性!”

  4.张瑞敏的成功经营理念

  人们把海尔的缔造者张瑞敏称之为哲学家式的“儒商”,他在哈佛讲坛上,面对着来自不同国家的MBA学生,用他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征服了惯常以自己的管理文化而自豪的西方人士。

  儒家讲“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目标,意为不仅要做现实世界的领袖,而且也要做精神世界的领袖。张瑞敏以他的思想和行动做到了这一点。儒家又有“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境界,张瑞敏亦做到了这一点。

  张瑞敏的确算得上一个儒商,他一方面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科学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然后自成一家。

  张瑞敏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思想的来源是儒家的智慧。儒家讲“仁”,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如何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在中国不讲儒家,不讲东方色彩的人情味,必然走向失败。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亦是中国文化的糟粕。

  张瑞敏说:“要做大商人,不做大官。”在市场化进程中,张瑞敏始终以特殊的“君子风度”影响着企业形象的塑造和企业文化的传播。他深信,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唯有高举万众服膺的企业文化大旗,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尽管整日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张瑞敏却是一个书卷气很浓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些书生味道,言谈举止都能见其深厚的修养。他已进入知天命之年,为人子,他极孝顺;为人夫,他极专情;为人父,他极关爱;三代同堂,和美无间。他不吸烟,不喝酒,谈锋犀利,但大多对事不对人。

  张瑞敏十分自觉地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运用于经营管理。他说:“《老子》帮助我确立企业经营发展的大局观,《论语》培育我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勇于进取、刚毅有为的浩然正气,《孙子》帮助我形成具体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竞争谋略。”他相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早年迷恋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给他创业很大的精神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