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航
在周伟成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未如此刻般靠近聚光灯焦点,尽管他一直站在传媒市场化变革的“风口”。
2015年2月27日晚间,喜临门(603008.SH)在停牌三个多月后公布收购预案,拟以现金7.2亿元收购绿城传媒100%股权。6月27日,并购上市尘埃落定,绿城传媒正式易名浙江晟喜华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连同这桩影视资本并购案进入公众视野的,是晟喜华视董事长周伟成。
周伟成是谁?这位向来低调的晟喜华视传媒掌舵人,又有着怎样的职业背景和商业思考?带着上述疑问,记者对周伟成进行了专访。
从电视新闻改革的主力军,到领衔卫视周末版创新的先锋将,到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探路者,再到民营影视公司的掌舵人,似乎周伟成的每一次关键抉择,都踏准了中国传媒变革浪潮的步点,也让他成为媒介市场化改革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正如英雄与时势从来都是互相成就,回溯周伟成的职业轨迹,你会发现其中闪现的,是对趋势的洞察,是自我变革的勇气,也是步履坚实的探索。
电视改革闯将
如今的周伟成,仍然习惯于被称作“电视人”。之所以会成为“电视人”,并非出于满腹豪情和一腔热血,在周伟成毕业的那个年代,更多是由于“没得选”。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电视还是弱势媒体,广播的受众数量比电视大多了。当时其实更想去像《大众电视》这样发行量巨大的杂志。”作为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周伟成坦言希望能拥有更大的空间,去施展文字所长。
但在一个“天之骄子”也无权自由选择职业的年代,工作分配尽如人意只是小概率事件。1986年,周伟成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浙江电视台新闻部工作。而事实上在此之前,他与电视的交集极其有限。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大学期间一群人围着整幢宿舍楼仅有的一台黑白电视,对着布满“雪花点”的模糊画面,依然看得不亦乐乎的场景。
在一个电视仍然属于稀缺品和奢侈品的年代里,“非主流”媒介中缺少“主流”的人才。“那时电视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大,一个中专生干个几年就能提职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伟成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突出的思辨能力,迅速崭露头角。初出茅庐即担纲《浙江新闻联播》的新闻评论撰稿人,成为浙江电视史上第一位电视新闻评论员;毕业仅两年,就采写了当年轰动全国的温州苍南农民告县长案;制作新闻专题《爆炸后的爆炸》,获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新闻消息《城里人下乡购时装》《同一条生产线上的公平竞争》、系列报道《杭城竞争交响曲》都获得了中国新闻最高奖。凭借突出的专业能力,周伟成30岁不到便被任命为新闻中心副主任,这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级电视台新闻部领导。
尽管此时的周伟成事业顺风顺水,但天生爱折腾的个性使他不安于现状,不断寻求挑战:担任新闻中心副主任仅仅一年多就受命创办浙江卫视“周末版”,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刮起“周末版”旋风之后又竞选浙江卫视广告部主任,并以绝对优势取得成功;三台合并成立浙江广电集团时,周伟成又一次受命担任6套电视频道总监。
当记者问周伟成在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探索中,自己认为最具突破性意义的是哪一项时,他选择了“周末版”改革。
1995年5月1日,中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工作制。伴随这一制度的,是国人周末闲暇时间的增多,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呈现在各家电视台眼前。在此背景下,谁能在周末时段的竞争中占据先机,谁就更有可能在新一轮电视竞争中奠定优势。
周伟成受命在全国率先创办浙江卫视周末版。“周末版的创办,不仅是一次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创新,更是一次对传统电视台体制机制的变革。”
在节目内容和形式创新上,周伟成和他的团队前期做了非常多的功课。他们甚至专门到厦门出差,收看和录制台湾的娱乐节目,然后回来研究探讨,试图从中找到可资借鉴的亮点和精髓。凭借对节目创新趋势和受众需求的潜心研究和精准把握,周伟成和他的团队创制出了多个拳头节目,包括《人生AB剧》《商城实验室》《观点》《目击》《沧浪亭》等等。
而在体制机制上,浙江卫视周末版人员大部分对外招聘,栏目自收自支,运作更为灵活和市场化。“当时节目剪辑制作的设备,都是从台里借钱买的,需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广告营收,然后靠节目盈利还上。”周伟成回忆说。
创新者们收获的奖励是,浙江卫视周末版推出后收视率一路攀升,不到一年即在国内电视圈中形成巨大反响,浙江卫视也成为那个电视改革年代的引领者。
市场探路先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是中国媒介市场化改革大刀阔斧、快步疾行的一个时期。通过体制机制的调整和变革,生产出更能满足受众和市场需求的内容产品,激活媒体机构的价值创造能力,这也是当时各类媒体寻求突破的共同方向。
而此时的周伟成,也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市场”。1996年,周伟成经历了职业角色的一次重要转换。这一年,浙江卫视首次实行广告部主任竞争上岗,32岁的周伟成从竞岗中胜出,担纲浙江卫视广告部主任。这样的角色转换也意味着,周伟成的工作重心需要从内容生产转向经营创收。而此前操盘周末版改革、统筹内容和经营两端的经验,也让周伟成能更为顺畅地完成角色转换。
在担任广告部主任的两年中,周伟成推出三项举措:广告实行公司代理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创收;广告部参与电视剧引进和编排,打破部门壁垒;和兄弟卫视结成广告联播联盟,弱化恶性竞争、强化良性合作。这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也使浙江卫视广告营收稳步增长,在全国地方卫视中位居前列。
尽管如此,周伟成也不讳言在力推广告经营体制相关改革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掣肘。这些困难和掣肘,既来自于不够成熟的媒介市场环境,也来自于电视台固有体制机制的束缚。
当时浙江卫视其实已经面临新的竞争环境:国内湖南电视台已经在慢慢崛起,卫视格局在慢慢起变化;省内有线台、教育台、城市台实力逐渐提升,对卫视形成竞争态势。这些变化广告部门是最早感觉到的,但台里另外一些部门甚至台领导对市场没有这么敏感,特别对收视率,台里好多人根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周伟成也多次尝试改变,但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做到。浙江卫视之后步入了一个六七年的低谷期,最主要原因还是对变化了的电视竞争环境缺乏敏感和应对。
但两年的广告经营,加上在新闻部和周末版的历练让周伟成在国内电视圈积累了丰厚的人脉资源和丰富的电视运行经验,这也让他也更深切感受到国有传媒体制的种种弊端和无奈,爱折腾的性格期待来一次彻底的破茧重生。此时的电视圈内,国有电视机构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包办一切,“制播分离”渐渐从暗涌的潜流变成不可阻挡的趋势,嗅觉敏锐的各路资本将目光投向这片蓝海,各种民营影视公司、节目制造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加入到掘金者的阵列之中。
一片新崛起的市场是如此充满诱惑力。它让周伟成甘于放弃打拼十多年所获得的体制内职位,从电视台离职,彻底投入市场的怀抱。2003年,周伟成接受了浙江广厦集团抛出的橄榄枝,担任广厦传媒集团总经理,同时兼任集团旗下青年时报社董事长、春秋影视董事长等职务。“对方开出了百万年薪的价码,而且旗下拥有影视公司、纸媒、广告等多种传媒业务,确实非常具有吸引力。”周伟成笑言。
尽管此后由于在发展方向和理念上存在分歧,周伟成与广厦集团的合作只持续了不到两年,但这段经历对他而言同样意义重大:他跳出了体制,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传媒经营者。
影视公司掌舵者
市场化的浪潮滚滚向前,已做出抉择的周伟成更不会止步。
2005年,周伟成转投浙江绿城集团,参与组建绿城文化传媒公司。绿城集团掌门人宋卫平出任董事长,周伟成出任总经理。绿城传媒的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绿城控股持有66.67%股权,周伟成之兄周伯成持有33.33%股权。
“我和宋总是多年老友,当时聊天多次谈及影视传媒产业的发展,他提议干脆合作搞一家影视传媒公司,由我来负责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待发展步入正轨,他再逐步减少持股。”周伟成向记者回溯了绿城传媒的缘起。
周伟成告诉记者,虽然宋卫平此前是大股东,但甚少过问绿城传媒的具体经营和管理,放手由其负责日常运营和业务拓展。
在绿城传媒成立最初的两三年里,周伟成首先将切入点放在了电视节目制作上。通过与浙江广电地面频道、杭州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制作并播出了《开心一家门》《吴山夜话》《济公说故事》《幸福一家亲》《天生我财》等多档节目。
“但这种方式比较难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容易受到电视台定位和节目调整的影响,而且盈利能力也不够强。”这一系列因素也促使周伟成寻求改变。
电视剧制作,成为新的突破口。2008年,绿城传媒主控的首部电视剧《眼中钉》惊艳亮相。这部谍战剧被称为中国版的《史密斯夫妇》,为了与大量的同类题材电视剧有所区别,由单纯的谍战片变成了一个以情感线为主的“爱情谍战片”,在多个城市取得了收视冠军成绩。
此后,绿城传媒乘胜追击,出产了《大汉天子3》《保姆妈妈》《家有父母》《护国大将军》《刀尖上行走》《代号十三钗》《江南四大才子》《冲出月亮岛》《昙花梦》《杀手锏》《刀光枪影》《大嫁风尚》等多部优质电视剧。如2013年出品的《喋血孤岛》,仅仅用2000多万的成本,就获得了超过1亿元的发行收入,还获得了5家省级卫视颁发的收视贡献奖,堪称口碑与收视双赢的代表作。
在周伟成看来,一家优秀的影视公司需要从剧本、制作、发行三个角度去构筑竞争力。以此为目标,绿城传媒在组织架构上确立了剧本、制作、发行三大中心,通过全流程的精心把控,保证绿城传媒出品电视剧的品质。“比如我们的剧本中心已有十多个责任编辑,他们会负责联络全国编剧,策划项目,对剧本进行审校把关,挑选出贴合受众收视需求、符合公司自身优势定位的好剧本。”
周伟成将公司的主攻方向确定为“美剧风格的强情节剧”。为何确立这一主导方向?“古装剧有一定政策限制,现代剧有时不易控制成本。而我们的第一部戏《眼中钉》就是以情节取胜的谍战剧,这可以说是我们的传统优势项目,有利于我们发挥剧本优势,以合理的成本投入获取更稳定、更高的回报。”
绿城传媒目前已形成自主与合作年产8至10部电视剧的生产制作能力。艺恩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其在全国电视制作机构中排名第八位,收入1.69亿元,净利润4100.88万元。2015年,在全国电视台播出集数1655集。尤其在2015年下半年,由晟喜华视出品的抗战越狱剧《冲出月亮岛》,在贵州、广西卫视上星播出,还有三部抗战剧《刀光枪影》《昙花梦》《杀手锏》在全国播出。晟喜华视抗战剧四弹连发,各地争相播出,引起了业内和影视市场的高度关注。
对 话
Q:《杭州日报》
A:周伟成
Q:通过并购实现上市可以说是公司发展的一个全新起点,你如何研判中国影视剧制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A:移动互联网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就像我刚刚入行时,电视在中国还是非主流的媒介,而现在已经是彻底的传统媒介了,媒介变革与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覆盖和普及,受众未来的闲暇时间会更“碎片化”,长则半个小时,短则十分钟。顺应这一趋势,未来能填充这些“碎片化”时间的影视剧可能会越来越受欢迎。在此方面我也希望进行一些创新尝试。
Q:我们注意到在此次喜临门收购绿城传媒的公告中,绿城传媒向喜临门承诺,公司于2015年、2016年、2017年三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将分别不低于6850万元、9200万元和1.2亿元。对于这样的盈利承诺,说实话感觉压力大吗?
A:这样的盈利承诺,是在我们对公司的专业能力、盈利前景进行审慎评估后做出的。此前我们《喋血孤岛》一部剧的盈利就超过8000万元,我相信凭借我们已经具备的编剧、制作、发行资源,保证出品剧集的水准和质量,并把握上市契机展开业务模式的更多创新探索,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
Q:今年电视剧市场有很大的变化,你对公司未来发展有什么新的策略?
A:电视剧生产我们的策略是“一大一小”。一种是高成本大剧,即大编剧、大导演、大卡司、大投入;另一种是低成本的小剧。大剧满足一流卫视的高标准,小剧面向地面频道和二三线卫视。除了电视剧持续发力之外,适合移动终端播出的短视频制作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企业名片
浙江晟喜华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6月,前身是绿城传媒。这是一家以影视剧、电视栏目制作为主业的专业公司。成立十年间,公司出产了《眼中钉》《保姆妈妈》《大汉天子3》《护国大将军》《刀尖上行走》《代号十三钗》《江南四大才子》《恋爱相对论》《喋血孤岛》《冲出月亮岛》《神探杨金邦》《昙花梦》《杀手锏》《刀光枪影》《大嫁风尚》等一批优质剧集,在国内影视剧制作公司中位居前列。2013年,绿城传媒被杭州市列为十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2015年通过并购上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