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木心先生认为:“贫穷是浪漫的”,“真正的贵族要在贫穷时才显出高贵”。贫穷不是灾难,尤其是对于一个男人,是财富。贫穷的人容易满足,这就是越是泥泞的地方脚印越深的道理。我出生在沈阳,“文革”期间上小学,父母在盘锦干校劳动,常年不在家,我成了有人养没人教的野孩子,上课不学习,放学打群架。1969年我已满十周岁,那年12月底正是东北最寒冷的季节,在最冷的这一天,一辆大解放牌汽车连人带物一并把全家人送到了农村。记得在沈阳装完车的时候,父亲跑下楼去,到对过的副食店买了两斤刚刚煮熟的肉,全家五口人三下五除二吃完上车,当时觉得好像世界末日到了,就这样随着父母走“五七”道路下放到了农村,开始了艰苦的农村生活。乡下的孩子都很老实,也不骂人、也不打架。刚下乡的时候,父母怕我惹祸,经常嘱咐我老老实实接受再教育。在乡下的几年里,看到父母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老老实实地接受再教育,我也很自觉地接受了再教育,学着和乡下的孩子一样,无冬历夏地每天天刚蒙蒙亮起炕,背着粪箕子上马路去拣粪,不计工分,往生产队的粪堆里一倒,背着空粪箕子回家。当时住在贫下中农家里,这是一户东北农村典型的四间向阳平房,厨房是半间,右边是一间,住的是房东的儿子一家人,左边是一间半,房东是个老两口住一间,我们一家五口人住在里屋的半间。每天和房东错时做饭,每顿饭菜都要经过房东的房间,有没有条件也不敢做好吃的,偶尔做点好吃的,一定要与房东分享,以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一年到头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供应的细粮和粗粮得掺和着吃,因为接受再教育,所以很注意。有时家里没有烧的,就和小伙伴们一起,背着花篓,拿上搂柴火的耙子,到大地里,顺着垄沟,骑在耙子上往前走,用不了一个时辰,满满一小花篓,还要用绳子捆一下背回家。秋收的季节是农村最好的季节,也是我最活跃的季节,生产队正式收割结束后,生产队长选择一天很晚的晚上,宣布一件重大事情:将集体的花生地和地瓜地,开圈让全村人捡拾。开圈仅限于全村人,有力气能挖动地里东西的基本都能来。我家在农村的一段时期里,凡是村里有这方面的事,我都和姐姐妹妹一起兴致极高地参加,几次下来的收获基本上能够满足整个冬天的零食了。馋了的时候,在烧饭后,就把土豆和地瓜往灶坑里一埋,晚上上炕前就可以吃了,如果怕烤不好,中途就把它掏出来,捏一捏,轻着点摔一摔再放回到灶坑里。偶尔还在火上烤粉条吃,糊香糊香的很好吃。在下乡的几年,家里每年春节前都杀一口猪,猪是自家养的,在乡下就盼过年,四指膘的猪肉肥瘦相间切成大片,葱姜蒜拌着调味品,装在大碗里放在大铁锅上蒸,熟了的时候扣在盘子里,香气扑鼻,难以抵挡,现在想起来回味无穷。在乡下有很多难以忘记的事,刚下乡大约半年,村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和生产队、大队的主要领导们一起在家里召开一次忆苦思甜会,当忆到万恶旧社会时,每人分一碗玉米面粥;当说到社会主义甜时,每人分一块圆形的大饼干。我舍不得吃,就用牙一上一下慢慢地啃,品味着久违的奶香、甜香和着面粉糊香的味道,一直啃到忆苦思甜会结束。现在想起来苦也甜。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父亲对我的教育严厉无比,行走坐卧、言行举止都是在父亲的棍棒下教育出来的,吃饭不能出声,不能剩饭碗,不许跷二郎腿,不许颠哒腿,等等,对我的规定不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少。1976年是我家的灾难年,父亲病故,父亲生病期间我对父亲给予了无微不至的服侍,父亲很感动,因为在他健康时,很少给过我好脸色,让我每次看到他心里都忐忑,回到家里就溜边,除了吃饭和天黑必须回家睡觉外,能不在家就往外跑,整天就盼着父亲公出。直到父亲病重,才知道父亲的重要,跟在父亲身边形影不离。前些天我看到一部关于纪晓岚的电视片,很受感动。纪晓岚在弥留之际,把儿子汝亿叫到床前,出了一副对联让儿子对,纪晓岚说出了上联:“莲(怜)籽心中苦”,儿子望着弥留的父亲怎么也对不下去,纪晓岚又说为何不对“梨(离)儿腹中酸”啊!父爱如山,父亲过逝后我对“子欲孝而亲不待”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一定要珍惜身边所有的亲人,少留遗憾。父亲过世一年后,家里留下我和还上小学小我五岁的妹妹,继续留守。自己作为家里的唯一男人,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家里的所有责任,因此对责任的理解比较深刻,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悲观过,总是在踏踏实实地积累生活的能力,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管理。现在想起来苦难是最好的教科书,苦难经历与易子教育(城里孩子与乡下孩子在双方父母同意下互换短时间抚养)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几年的农村生活教会了我什么?老实厚道地做人,艰苦朴素地生活,这是我至今秉承的理念。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老鹰习惯把窝巢筑在树梢或是悬崖上,生态学家们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后发现,母鹰先衔一些荆棘放在底层,再叼来些尖利的小石子铺在荆棘上面。后来又衔来些枯草、羽毛或兽皮盖在小石子上,做成一个孵蛋的窝。小雏鹰慢慢长大,羽毛渐渐丰满,这时,母鹰认为,该是小鹰学会自我独立的时候了。于是母鹰开始搅动窝巢,让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而露出尖利的小石子和荆棘,小鹰被扎得疼痛难耐,嗷嗷直叫,可是母鹰很无情地加以驱逐、挥赶,小鹰只好忍受着痛振起双翅,离巢他飞。母鹰残忍吗?不!母鹰深爱着它生养的小鹰!但它更渴望它疼爱的小鹰能成为搏击长空的飞鹰。因此,它选择了无情地逼着小鹰飞离舒适的家,勇敢地学习“独立”。有一句名言说:“没有磨难波澜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从我个人成长的经历看,无论是苦难经历、棍棒教育,还是易子教育,这些都是成长进步的垫脚石,只有经历苦难的考验才能领略成长的意义。而赏识教育一定要适度。台湾地区著名作家林清玄讲:“大人物的生命几乎是‘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的真实证言,但他们在面对苦难时也能保持正向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后超越苦难,苦难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养料。决定生命品质的并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