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他们自觉行为。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理想、有道德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形象。但是应该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分的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道德问题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这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当中必须时刻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道德理论认同与具体实践、日常行为脱节
大学生绝大部分在思想上都能认同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即公德教育、公民文化教育、环境教育、规则教育及个性教育等。但真正认清自己肩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进行选择时,往往出现问题。真正要把所接受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时,他们的做法往往会产生偏差。
(二)刻苦学习、奉献社会的精神有待提高
绝大多数大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有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科学的学习态度,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但也不可否认,有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更有甚者,有的整天混日子,打牌、上网玩游戏;有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要求比别人多,付出比别人少。
(三)团队意识、与人为善的习惯有待养成
公民道德建设是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关心集体、爱校、爱班级,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也有部分学生国家、集体意识淡漠,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有的甚至脱离集体,不参加班级活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四)追求功利主义趋势日益明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上出现了价值功利化、多元化倾向。大学生一方面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另一方面,由于年龄、阅历等限制,鉴别和抵制外来影响的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和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过去我们提倡和认同的无私奉献、集体主义等社会主导价值观会受到挑战,而金钱至上、个人享受、唯利是图等功利化观念却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信奉,这就容易使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定位失去了导向,开始无所适从。
(五)道德规则意识淡化
道德与规则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违反了道德规则将会带来包括伦理、良心等诸多方面的惩处。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认识不到位,行动跟不上。比如:遵守纪律,维护公共秩序,尊老爱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决不能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损害他人的利益之上等。
上述这些情况,急需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充分发挥道德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等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