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思想品德素质
政治思想品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等几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情操、集体观念、荣辱观等。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质可以从阶级维度、科学维度和道德维度三个层面来理解。
阶级维度下,政治思想品德素质主要要求大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执行党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中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落实到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方面;坚决抵制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政党和政党制度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看做是人生的崇高目标;始终不渝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集体观念。
科学维度下,政治思想品德素质主要要求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视角形成对世界的本质、人和客观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观点。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坚持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坚持实践决定意识,坚持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性。
道德维度下,政治思想品德素质主要要求大学生以理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尺度规范自身行为,准确把握真善美的衡量标准与程度评判,从而形成自身对道德观念、道德结构的主观认识。
(二)科学文化业务素质
科学文化业务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主要指大学生对基本科学原理、科学现象的了解和对科学方法、科学成果的应用以及在自身所学专业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专业技能实践情况,等等。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已经由原始社会荒蛮未开化的状态转化为如今的集聚自然科学与人文智慧的社会,因此,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大学教育中,要求大学生了解基本科学原理和科学现象,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科技、文化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计算机、网络、数字信息等科学研究方法和伟大发明;同时还要求大学生在自身所学专业领域有一定的深入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达到学有所成,才有所用。
(三)人文艺术素质
人文艺术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中心,主要指大学生通过文史知识、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学习而形成的内在的知识性与品质性涵养。它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文学常识、历史掌握、地理知识、审美观点、艺术欣赏、人际交往、仪表礼仪等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分成文学历史地理、艺术审美、人际礼仪三个角度来分析。
文学历史地理角度,要求大学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国内和国外的经典文学流派、文学表现手法、代表作和代表人物;熟悉不同历史朝代和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主要社会贡献;掌握不同阶段中国和世界地理常识。从而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并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科学正确地判断社会阶级变革的必然方向。
艺术审美角度,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涵养和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文艺常识,能够通过绘画、音乐、雕刻、建筑、戏剧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表达内心世界美好情感,积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体系,正确理解审美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人际礼仪角度,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礼仪习惯。从而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必要交际要求,有效提升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人文精神。
(四)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主要指大学生在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两方面的综合水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我们可以将大学生身心素质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层次。
1.身体状况方面
首先,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健康意识。良好的健康意识,可以使大学生在价值层面上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主动追求健康的主观行为,并在饮食、生活习惯、身体锻炼等方面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其次,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包括精力充沛、眼明耳聪、思维敏捷、体格强壮、形体健美、有一定的抗疾病和抗疲劳能力,等等;最后,要求大学生具有特定的体育爱好,在跑、跳、投或球类运动中,有所擅长。从而,在紧张的脑力劳动过后,通过从事一定量的体育活动,起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调节脑部神经,缓解大脑疲劳,促进脑功能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2.心理状况方面
第一,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认识观念,即在对外部世界和事物属性的加工过程中,本着理性、客观的观点进行信息的接收和传递,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知识体系,用以指导其他精神世界活动;第二,要求大学生具有稳定的情绪,即在表达体验和知觉的外部性征时,避免产生过度心理特质,并且具有控制失控情绪的能力;第三,要求大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即开朗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独立的处事原则和聪慧机敏外向的性格特点;第四,要求大学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做到与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五)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沿,主要指一个人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培养或发展而形成的心理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开拓性、独创性;人格品质表现为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自身特点。并且,这些特点充分外化到日常行为当中去,固化成为其惯性行为特征。
对于创新素质内容的理解主要可以归纳为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创新意识,是指善于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思考的能动性心理过程和属性。创新品格是指具体个人所特有的有利于创新创造的一整套行为处事的固定思维和反射状态下的心理品质和精神规律。创新思维,是指为创新提供科学依据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创新能力,是指应用于创新行为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方面,主要强调大学生应具备主动创新需要与创新动机、创新兴趣与创新热情、创新信念与创新世界观等,以确保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可行性、主动性与科学性。
创新品格方面,主要强调大学生应具备自信心和独立性、责任心和坚韧性,以确保大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过程中,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敢于面对失败,敢于挑战权威,时刻保持严谨的学术作风。
创新思维方面,主要强调大学生应同时具备发散与聚合思维、逆向与正向思维、横向与纵向思维、潜意识与显意识思维,以应对创新实践所提出的不同要求。
创新能力方面,主要强调大学生应具备寻求与发现信息的能力、加工与完善信息的能力、知识再认识与重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信息来源、学科基础和可行性保障,以确保创新实践的顺利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