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素质是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新时期的大学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的人。这就要求大学生素质教育要紧扣这一根本问题,努力培养出体格强健、心灵健康的大学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生产、财富建设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法治建设的参与者。
(一)准确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
1.身体素质发展相对落后
目前,由于全国高校统一实行依据文化课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标准的招生录取制度,使每年我国适龄青年无法全部升入大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这一现状直接引发了高考激烈的竞争。对此,全国各省市高级中学为追求片面升学率,不得不放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使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成为高中教育的牺牲品。这一客观事实,直接导致我国目前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相对落后的通病,具体表现为体能差、耐力差、体格发育不健全、四肢发育不健康、手脚协调能力不完善等。
2.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认识
当前,由于我国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对滞后,使大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心理教育基础和心理健康常识,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并且在出现不良心理症状时不能很好地调节,使心理问题逐渐积深。
3.就业压力引发的长期紧张、焦虑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数量逐渐扩大的趋势没有改变,而全球金融信贷危机致使社会用工岗位承载能力并无明显提升,使得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上升,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
4.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部分大学生自出生后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成长经历方面,更是由于父母的腻爱,毫无失败或挫折可言。这种过于顺利的成长历程,使大学生不具备一定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在失败面前容易表现得极其脆弱。
(二)经常组织开展竞技类活动
为弥补高中教育给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所带来的缺陷,高校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与学生年龄差距小、代沟小、容易接近学生等工作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各类竞技体育活动,从而全方位加强大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耐力锻炼,提高大学生眼、脑、手、脚的协调运动性,增进大学生躯干和四肢同步发展;同时,在竞技体育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通过团队合作、团队对抗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从而使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竞争时能够正确认识和从容面对。
(三)营造轻松舒适、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紧张、焦虑等心理状况,往往是由于校园内部强烈的竞争所导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努力营造轻松舒适、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首先,依托丰富的社会资源、媒体资源、校内资源等,有效开展各类人文关怀活动,重视心理困难、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努力营造轻松舒适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其次,要保证校园环境的积极向上,为校园活动奠定红色基调,避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侵入,有效消除大学生对个人利益、经济利益盲目追逐所导致的不良竞争;最后,应大力加强大学生交友平台建设,打破院系、年级界限,鼓励大学生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给大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大学生在交流、激励等活动中找到自我实现的归属感,满足人类较高层面的心理需求,避免自闭和自卑心理的发生。
(四)建立大学生身心状况跟踪档案
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我们在大学生在校期间时刻关注的问题,为及时发现在教育方法和效果方面的缺陷,我们应针对每名学生建立大学生身心状况跟踪档案,以便保证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的连贯性和时效性。
大学生身心状况跟踪档案,就是从大学生入学时起,针对每名大学生,按照特定身心素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时间段或特殊事件为单位,连贯记录大学生身心成长经历的一种记录性档案。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老师应该坚持档案内容的完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所负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当特殊事件发生时,还要以时间结点作为标志单独记录。从而做到时时、动态、跟踪掌握学生个体和群体身心状况,以便及时针对个体身心问题或群体身心波动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我们还应该不定期依照特定指标横向进行个体与群体或者纵向进行个体不同时期的身心特点比照,从而在容易疏忽或薄弱环节加大教育力度。
(五)有效发挥辅导员心理教育优势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关乎学生成长的重要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性格健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目前,我国高校中,专职心理教师数量普遍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和不健康群体规模逐步扩大的需要。因此,有效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综合心理素质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第一,高校辅导员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在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积累,积极主动接受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并把大学生心理疏导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内容。同时,准确定位自身身份,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业务水平同时,恪守心理咨询行业职业道德;第二,辅导员应发挥易于深入学生中间的工作优势,深入细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问题早发现,发现问题早解决,避免疏忽和遗漏,确保有效弥补专职心理教师短缺所引发的工作瓶颈;第三,辅导员老师应灵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工作细节和技巧,在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尤其是在面对严重心理疾病案例时,务必做到谨慎对待、高度重视,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