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潜能来源于他的天赋,而天赋又不大容易改变。但实际上,大多数的人潜能都深藏潜伏着,必须要外界的东西予以激发,如果人们的天赋与潜能不被激发、不能得以发扬光大,那么,其固有的潜能就会变得迟钝并失去力量。爱默生说:“我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叫我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表现“我”的潜能的最好途径。拿破仑、林肯未必能做的事情,但“我”能够做,这只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发挥“我”所具有的潜能。安东尼·罗宾认为,我们人的体内都潜伏着巨大的潜能,但这种潜能酣睡着,一旦被激发,人们便能做出惊人的事业来。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它,并动手发掘它。莫让你的潜能酣睡!在美国西部某市的法院里有一位法官,他中年时还是一个不识文墨的铁匠。他现在60岁了,却成为全城最大的图书馆的主人,获得许多读者的称誉,被人认为是学识渊博、为民谋福利的人。这位法官唯一的愿望,是帮助同胞们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可是他自身并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为何能产生这样的宏大抱负呢?原来他不过是偶然听了一篇关于“教育之价值”的演讲。结果,这次演讲唤醒了他的潜能,激发了他远大的志向,从而使他做出了这番造福一方民众的事业来。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直到老年时才表现他们的潜能。是什么在他们老年的时候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呢?有的是由于阅读富有感染力的书籍而受到激发;有的是由于聆听了富有说服力的讲演而受感动;有的是由于朋友真挚的鼓励。而对于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作用最大的往往就是朋友的信任、鼓励和赞扬。
倘若你和一般失败者面谈,你就会发现:他们失败的原因,是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环境;是他们从来不曾走入过足以激发人、鼓励人的环境中;是他们的潜能从来不曾被激发;是他们没有力量从不良的环境中奋起振作。
在人的一生中,无论何种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价,走入一种可能激发你的潜能的氛围中,走入一种可能激发你走上自我发达之路的环境里。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励你的人,这对于你日后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响。你要与那些努力在世界上有所表现的人接近,他们往往志趣高雅、抱负远大。接近那些坚决奋斗的人,你在不知不觉中便会深受他们的感染,养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如果你做得还不十分完美,那些在你周围的积极向上的人,就会来鼓励你付出更多的努力、做更艰苦的奋斗。
几乎所有的人都只发挥了其潜能的15%,他们不能发挥其余85%的原因在于恐惧、不安、自卑、意志薄弱及罪恶感。将所有的原因综合起来,可以说是“与外界的不调和”,因为不能包容外界,等于是替自己的潜能的发挥踩了刹车。
与外界的调和能使你的潜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相信你也会很容易便能了解这一个法则,因为所谓创造的行为,是向着外界去发挥,所以一旦能和外界调和时,自然会产生优异的结果。以体育比赛为例,还在考虑胜败、估计别人力量的选手,心中已经存在了感情对立的疙瘩,所以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一定要超越那些估计,和外界合为一体,这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潜在能力。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凡是在下棋时,对对手抱有对立感情,赢了就觉得快乐的人,他们的进步都很有限。相反的,能和对手配合,不在乎胜败,只求下出正确的棋着并在其中寻求创造之喜悦的人,则能充分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他们也就进步神速。他们不把棋局的胜负当作一种争斗,而把它当成“问答”。如果有两个人天生素质相等,但他们所采取的博弈态度有所不同时,不久之后,他们两人的棋艺也必有天壤之别。
能包容对方的人才是强者。这不是一个有趣的法则吗?连下棋这种具有严格规则的游戏都有这种结果,更何况是在实际人生这种复杂多变的场所中。弈棋中的这两种态度,也能充分显示“取”与“造”这两种生存态度。为了达到目的而拼命的人,他们自以为是在踩油门,其实所踩的却是刹车。说到这里,你必定已能充分了解为什么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彻底贯彻“造”的态度者,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一种能力被踩了刹车后,当然不可能有出众的创造行为。当你放弃将潜能视为私有物的观念时,你就能充分地发挥它。
如果你希望人生富有创造性,另外的暂且不提,首先你必须做个“不怕失败的人”。乍看之下,这似乎和“无所不能”的命题相矛盾,但是仔细想一想却不是,因为失败和“不能做”不同。此外,失败不是与成功完全对立的,它可以是到达成功的中转站。精神的强者,越是失败,越能在失败中得到教训,并且越能提升创造的热情。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会失败,而在于是否遇到一两次失败就放弃奋斗。凡是能包容别人的人,甚至连失败也能包容在内,这种人最后必然会获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