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契机,常在于思维的悖逆。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小时候机智过人。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小朋友们一时便都慌乱了起来,有的大喊:“来人啊,救命啊!”有的拼命想把落水的小伙伴拉出来,但水缸太深,这些只是白费力气。这时,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他拿起一块石头,将水缸砸破,水流走了,那位小朋友也得救了。
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掉下水缸后,大多数孩子是按常规思维救人的,即为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采取的则是逆向思维,即为使水离开人。结果司马光顺利救出落水的小伙伴。
正是凭着“逆向思维”,司马光才使危险化为安全,其事迹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显然,逆向思维的明显特点就是不按常规办事,不循规蹈矩,显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拥有逆向思维的人,当他们的思维在一个方向受阻时,他们马上会改换新的方向,借助于他们思维的结果分析统摄,巧妙组合,从而找出新的突破。而那个“新的方向”往往正是常规思维的“死角”。因为常规思维往往表现出一种定势,墨守成规,按常规办事。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这显然是旗帜鲜明的对立,然而,逆向思维往往只有被诉诸语言文字时,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通常是,离开语言文字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时,人们便又很快把它给忘了。现实生活就像一台庞大的消化机器,逆向思维一放进去,就容易被消融得一干二净。对于逆向思维,常规思维似乎有着极强的同化作用,常规思维有着那么强大的力量,作为一种“定势”、一种“常规”,其本身就证实了它的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它绝非只是个体的问题,而往往与整个民族,与整个社会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那些常规定势,往往正是世代传统的沉淀,而这也正是其具有强大力量的根源。正因为这强大的社会历史后盾,使得它的地位坚固得难以轻易动摇。
当我们仔细探寻那些世代相传的思维模式时,便发觉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传送工具。我们这些经过教育与社会磨炼的大人才会不时惊奇于孩子的睿智,并由此以为自己又发现了一个天才。而事实上,又有多少孩子成人后能继续以其神奇的智慧而著称于世?正如司马光这一被公认为思维奇特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保守派,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其反差之大,着实让人惊奇。所谓的逆向思维,在孩子步向成熟时,却反而神不知鬼不觉地萎缩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剧,作为一个社会,它必须具有一系列的规范,而这便是“常规”的社会基础,便是所谓的“框框”。而我们的“逆向思维”便是要在这严密的框框中寻找立足之地。无疑,这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若不是有意识地追求,我们难脱“常规”之手掌心。因此,具有“逆向思维”的人往往就会在社会中有惊人之举。
逆向思维就像天空绚烂的彩虹,无论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在天空,升起的都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向往。
创新要求人们把握住别人所忽略的机会,它不同于发明。通俗一点,它只是对一些现存的东西加以利用,而这些现存东西的价值通常是无法为常规思维所察觉的。所以,人们对企业家的首要要求便是能创新。因为,创新就是利润,而对企业家本身而言创新就是成功。
所以,逆向思维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竞争激烈的工商界,都有着其独特而巨大的价值。启发并运用自己的逆向思维,无疑是一个迈向成功的极好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