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性★☆☆ 难易度★☆☆
作为一名咨询师,在面对未知领域时,必须要在短时间内通过自我学习,达到一定程度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刚进公司、不了解任何专业知识的新人,如果不能下大力气迅速地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就会跟不上公司的工作进度。吸收知识的速度一旦怠缓,工作上也会出现纰漏。
比如说,上司交给你四五十厘米厚的资料,要你迅速看一下,汇总出要点,明天交给他。
如果你把资料从头到尾详细地读一遍的话,根本没有时间汇总。
这时候就需要高效的阅读法和学习法,关于这点在拙作《咨询师的读书术》中有详细介绍。在此我只介绍其中的精华。
主要是以下几点:
明确、紧扣阅读目的;
像网络检索一样检索目录,选出所需内容,只读重点;
尽量多方面、浅层次地接触大量文献。
大多数咨询师似乎都在用这种阅读法。在撰写本书时的采访中,我也询问了其他咨询师,结果发现,大家的阅读法和上述方法基本相同。
负责事业拓展的咨询师秋山由香里原本从事工程师这一职业。在刚进公司时,她对经营几乎一窍不通。既没有读过《日经新闻》,也不知道基本的会计专业术语“固定资产折旧”。她说自己当时有九成的会计专业术语不能理解。因此,她被迫要用最快的速度掌握会计学知识。当时她运用高效阅读法和学习法,用三四个月进行了填鸭式的恶补,再有不足之处就去培训班充电。
为了补课,她一年中阅读的书多达 800 本。说实话,我也大为惊叹。但她的目的是“吸收必要的知识”,而不是阅读量,因此比较本数也没什么意义。当然,她读书也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只不过是为了掌握必要的知识,用了 800 本书。
明确读书的目的是第一个要点。
很多人总是在没有明确阅读目的的情况下,随意选一本书,从头读到尾。一本书中需要的信息和不需要的信息都混杂在一起 ,但很多人阅读时毫无取舍,面面俱到。也就是说“从头至尾,唯书是图”,忘了自己的目的:想要知道什么、想要干什么、为了什么。
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要变化。秋山女士举了个例子来解释:
“读司马辽太郎①的小说时,目的不同,阅读的要点也会改变。是要了解幕府末期②的历史背景?还是要知晓坂本龙马③的领袖精神?不同的阅读目的,也会有不同的阅读视角。”
所言极是。
即使阅读同一本书,如果目的不同,应该关注的点和需要阅读的点也会不同。因此,在开始阅读前就要明确目的:“我想通过这本书知道什么。”
阅读时有目的地阅读书中内容
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泛读。
有目的地读书,就不用一字一句地通读,而是依照目的,只着眼于书中有用的部分阅读。
确定目的之后,就大致地看一下目录,在相关的章节通过贴标签、折页角等方法做好标记,只读自己需要的内容。
另外,阅读时不是读一两本书就罢了,而是尽可能地接触大量的书籍资料,阅读其中必要的部分。这种阅读方法和网络检索很相似。
比如说,如果不知道“固定资产折旧”的意思。这时候,谁都会上网搜索一下“固定资产折旧”这个词汇。而这个过程就是怀着“了解固定资产折旧的意思”这一明确目的上网检索。擅长检索的人能够检索明确的关键字,也能明确检索目的。
接着,页面出现检索结果时,一定不会全部阅读搜索结果。检索的量太大,根本看不完。
先粗略地看一下检索结果,点击看上去相关的页面,从中有选择性地浏览。如果打开后发现内容无关,就马上关闭。
在网络检索时,大家都下意识地掌握了这种选择性阅读法。
但是当阅读纸质书籍时,目的就会变得不明确,也无法做到选择性阅读。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书籍不便宜,一次只能读一本。
但咨询师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资料的重点内容,就是因为他们采用了这种网络检索式的阅读法。也就是说,他们接触大量的资料,经过检索和筛选来汲取知识。
像检索网络一样,按照目的,
把书当作资料来检索和有选择性地阅读。
那么,一般情况下,咨询师针对一个课题会阅读多少资料呢?
刚刚介绍的秋山女士在不久前针对“未来餐桌”这个课题,调查了什么东西可以代替肉。她用两三天阅读了关于畜牧技术和人造肉制作方法的资料,这些资料摞起来大约有两米高。
她说,有目的地对大量的资料或书籍有选择性地阅读,才能在和有关专家沟通时,抓住重点来探讨。
现在有一种刊物叫作《管理人新书评价》(executive book review),是介绍畅销书主要内容的。主要是面向忙碌的管理人员。刊物汇总了书籍的要点,可以使人在短时间内了解新书的主要内容。利用这种刊物也是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
当然,也有声音批评这种方法不过是临时抱佛脚而已。
我却不这样认为。通过粗略的阅读,读者可以掌握书的框架结构,从而抓住关键,摒除不必要的信息。
接着,针对课题中核心的问题,再找到更专业的书籍深入阅读。
这样下来,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不仅广而浅,也能做到广而深。
参考图书
《咨询师的读书术》(大石哲之著)
《边思考边奔跑——磨炼世界型人才技能的五种力量》(秋山由香里著)
① 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编者注
② 一般指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明治维新之前。——编者注
③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维新志士。——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