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怀私心,对抗强敌

不怀私心,对抗强敌

时间:2023-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生死不在天而在人,人类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死,那岂不是天下要大乱?周瑜并不知道自己和诸葛亮的关系,是合则有利,分则有害。但是周瑜心胸不够宽广,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自己用尽苦心,诸葛亮却分毫未受到损伤。我们不认为是诸葛亮气死了周瑜,而是周瑜把自己活活气死的。周瑜和诸葛亮二人立场不同,有一定的差异性。

如果生死不在天而在人,人类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死,那岂不是天下要大乱?每个人都想生在富贵之家,都想长生不老,如果真能都如愿的话,那人类还怎么向前发展?所以,生死不由人。历史上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想长生不老,可最后没一个能做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相信生死在天,但是,要怎么做还是在你自己,所以有什么作为是在人自己,而不在天。我们常讲一句话: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知道自己迟早会死,但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死以及怎么死。这些都是人无法掌握的。周瑜说自己天命已绝,意思就是既然老天让我走,那我就走了,这表示他对世间并不留恋。

周瑜推荐鲁肃任都督,他一路跟鲁肃相处,深知鲁肃为人既忠诚,又可靠,完全有能力做他的接班人。我们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三个重点:第一,周瑜跟孙权处得很好,否则除非孙权问他,他不会轻易举荐。因为万一孙权不答应,那不是很丢脸吗?要举荐接班人,也要考虑自己跟老板的关系怎么样,关系好才可以推荐,否则只会自取其辱。第二,周瑜主动推荐,说明他是负责任的,虽然他的任务没有完成,但他念兹在兹,以任务为重,而不是一死一了百了,什么都不管了,这让我们很钦佩。第三,周瑜此举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鲁肃负责把荆州讨回来。他到死仍没有忘记荆州,这是一个人的盲点,虽然这样做并非完全不对,但他应该站在更宽广的立场,而不是局限在一个很偏颇很窄小的范围来看这件事情。

周瑜生平最不服气的人就是诸葛亮,“既生瑜,何生亮”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儿。其实,他也并非嫉妒诸葛亮,只是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生得晚一点儿,为什么要跟自己发生如此密切地碰撞。如果老天让他生得很愚昧,那还无所谓,但老天却让他生得不错,做事也有魄力,对吴国贡献也大,现在无端出现一个诸葛亮,使他样样都不如,这不是老天跟他过不去吗?事实并没有这么严重。诸葛亮并没有存心跟他过不去,也没有处处给他难堪,或非要置他于死地不可,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双方能够更好地合作。可惜周瑜并不这样想,也没有一个循循善诱的人开导他,这是周瑜的一大不幸。

周瑜并不知道自己和诸葛亮的关系,是合则有利,分则有害。我们认为周瑜遇见诸葛亮,唯一的办法就是和他诚心合作,像鲁肃那样,多向诸葛亮学习以增进自己的实力。至少在可见的未来,双方合作的必要性很大,还不至于翻脸无情。但是周瑜心胸不够宽广,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特别是料事方面,更觉得自己不如诸葛亮,难免每次看到诸葛亮料事如神,就非常气恼。自己用尽苦心,诸葛亮却分毫未受到损伤。于是一气,再气,经不起岗上军士高喊“赔了夫人又折兵”,当场大叫一声,金疮崩裂,昏倒在船上。第三次气得他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终年才不过36岁。我们不认为是诸葛亮气死了周瑜,而是周瑜把自己活活气死的。他千方百计要气诸葛亮,诸葛亮不为所动,产生不了他所设计的预期的效果。诸葛亮不一定是存心气他,他却气得半死。两个半死加起来,就是一死。所以,第三次被气死了。

其实,周瑜的内心,并不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华。鲁肃原来是袁术的部属,因为得不到重用而萌生去意。周瑜打听到鲁肃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赶快把鲁肃的母亲接过来,然后全力说服鲁肃来归附。他不但为孙权增添了一位贤才,而且在临终时,还极力推荐鲁肃。孙权接受他的建议,让鲁肃继任都督。

周瑜大肚能容鲁肃,却千方百计要迫害诸葛亮,这是什么道理?我们从他和诸葛亮初次见面,便请诸葛亮的兄长,同在东吴任职的诸葛瑾前来商议“令弟诸葛亮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刘备”来看,相信诸葛亮若是和鲁肃一样,能够弃刘备而事东吴,他也会像对待鲁肃那样善待诸葛亮,说不定向孙权推荐,以诸葛亮为都督,也很有可能。

周瑜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懂得对方安稳自己才能安稳的道理,以为东吴可以独力抗拒曹操,而不需要外力的帮助。而诸葛亮高明的地方在于,他知道为了联吴抗曹,抬高刘备集团的声势,就必须和周瑜打交道。因为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东吴的军事,周瑜的作用可以说举足轻重。所以,这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决定了联吴抗曹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其实,有一些话,按照交浅不言深的道理,诸葛亮原本是不应该说的。现在因为共同的利害,加上时间十分紧急,不得不说出来,以致引起周瑜的疑虑,心想诸葛亮这么厉害,为刘备所用,将来必为江东大患,几次都动脑筋,要杀诸葛亮。

倘若周瑜和诸葛亮一样,知道只有两家联合在一起,才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曹,相信他对诸葛亮的态度就会比较理性,不致如此偏激。包容、厚待诸葛亮,对东吴和周瑜本人都有好处。

当然,从长远看,孙权和刘备迟早要一争高下,这一点孙权心里十分明白。周瑜和诸葛亮都知道:曹操不喜欢的人里面吕布、刘表、袁绍、袁术,都已经灭亡,只剩下刘备和孙权,曹操不可能放过他们。不过两人联合抗曹,恐怕也是权宜之计,将来两雄相争也避免不了。周瑜大概就是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才急于除掉诸葛亮。

实际上凡事都需要有个过程,许多事情真的是欲速则不达,急不来的。周瑜如果做出阶段性的计划,先和诸葛亮合作,以后再做其他的盘算,他们的关系是不是会缓和一些?我相信他也想到了这一点。只是一向十分顺利的人,往往不会顾虑那么多,而是认为事不宜迟,不如当机立断,在刘备还没有站稳脚跟之前,杀掉诸葛亮,以免刘备势大,诸葛亮更难以应付,于是想做就做,甚至不和孙权商量,便决定下毒手。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反而被活活气死。

周瑜和诸葛亮二人立场不同,有一定的差异性。实际上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彼此不同的“差异性”,我们把它叫作“分别差异”。差异就是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善于管理的人,能够把“不同”的心和力结合在一起,产生“和”的力量。小人同而不和,不善于管理的人,只在表面上要求大家服从,似乎“同”到没有意见上的差异,却始终发挥不出“和”的实力,这其实应该视为“不和”。

烹调的时候,用水来煮水,煮来煮去,还是开水;弹琴的时候,总是重复一个音调,听起来必然单调乏味。同样的,“人”群集在一起,如果大家一模一样,丝毫没有差异,我们识别起来,势必十分困难。反之,用开水煮蛋,可能煮出可口的蛋花汤;配合各种不同的音调,可能演奏出动听的乐曲;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才有可能“和”成一个整体。

《荀子·王制篇》指出:“人何以能群?曰:分。”人的力量没有牛那么大,行走起来不像马那样快,而牛马反为人所用,主要是因为人能够合群,有“组织”的概念,而牛马则无。但是人为什么能够合群呢?答案是人有“分”的念头,知道彼此“不同”,而非完全相同。

管理的历程,着重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也就是“有矛盾时加以调和,没有矛盾时制造若干矛盾”,使相同的产生某些差异,而让差异的趋于相同。

假如大家都能够退让一步,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凡事将心比心,以设身处地的态度好好商量,最终就能达到长久合作的安定局面。别人安定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在安定和强大自己,希望组织同仁同心协力,领导必须使大家关心整体目标。而要使大家关心整体目标,又非让大家彼此交心不可。要求大家交心,第一步则是设法使大家开心。这样来说,安人的历程,便是“由开心而交心,借交心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的变化,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管理是“心连心”的过程,而安人则是“心连心”的结果,应无疑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