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化敌为友,寻找盟军

化敌为友,寻找盟军

时间:2023-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告诉我们,只要领导得好,中国人非常合作;如果领导得不好,就会四分五裂。刘备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于是同意了诸葛亮的建议。鲁肃接着推荐博学多才的诸葛瑾,也就是诸葛亮的兄长,孙权拜之为上宾。因为文人相轻,武将更是永不认输,对诸葛亮如此盛名,当然心中不服。周瑜知道诸葛亮的大才,请诸葛瑾劝告兄弟,离开刘备,到东吴共同效力。孙权受到周瑜的影响,势必不利于刘备和诸葛亮。

历史告诉我们,只要领导得好,中国人非常合作;如果领导得不好,就会四分五裂。中国人的个性就是这样,合起来合得很牢固,分开来也分得很彻底。

曹操的远程目标是平天下。这是我国历史上,有远大志向的人士所共同拥有的愿望。曹操自官渡之战以来,声势日益壮大。荀攸见刘备投奔江夏,唯恐他与东吴联盟,建议曹操邀约孙权共擒刘备,平分荆州。曹操大喜,一面遣使赴东吴;一面点齐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直奔东吴而来。

江东孙权手下的谋士鲁肃,却突然以吊丧为名,也来到江夏。诸葛亮一听鲁肃要过江来吊丧,马上就问刘琦,以前孙策死的时候是否曾派人过江吊丧,如果有,鲁肃此来纯属礼尚往来;如果没有,那一定是另有用意。刘琦说以前两家根本就是仇人,怎么会派人去吊丧呢?诸葛亮何等聪明,马上就知道鲁肃此番前来吊丧的用意。

诸葛亮料定孙权有联合之意,所以决定随鲁肃前往江东说服孙权共抗曹操。联吴抗曹是刘备隆中对中的既定策略,当时诸葛亮对刘备讲,打曹操是一定打不过的,也不能去打孙权,因为灭了孙权后更无法与曹操抗衡,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联吴抗曹。

如果诸葛亮之前直接去求孙权,效果未必会好。现在时机来了,东吴派鲁肃过来,这就有了很好的桥梁。只要搭此桥梁,就能顺理成章地见到孙权。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让自己跟鲁肃去东吴,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必能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刘备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于是同意了诸葛亮的建议。一个人必须先有意愿和计划,而后才能随时抓住良机。诸葛亮就是如此,否则就算来十个鲁肃也没用。

鲁肃,字子敬,早年丧父,侍母至孝。他的家产丰厚,经常散财济贫。周瑜有一次缺粮,听说鲁肃家存米六千斛,前往求助,鲁肃一口气答应借给他一半粮食,慷慨之至。鲁肃平生喜好击剑骑射,又善于策划。孙权继承父兄大业时,周瑜郑重地把他推荐给孙权。孙权和他商谈军国大事,到了晚上还同榻抵足而卧,问鲁肃,今后要怎么做。鲁肃认为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完全被消灭,最好是先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据守长江险要,以图天下。孙权大喜,一切照他的计划而行。鲁肃接着推荐博学多才的诸葛瑾,也就是诸葛亮的兄长,孙权拜之为上宾。这样孙权就组成了坚强的核心团队,得以与曹操争天下,建立帝业。

鲁肃和诸葛亮,具有北定中原的共同理想,所以一见如故,十分投机。两人也有不同之处,鲁肃料定曹操必然篡位,汉室不保,所以鼓励孙权自己称帝,以统一天下。诸葛亮则心存汉室,因此看重刘备的皇亲血统,希望他以荆、益两州为基地,北伐中原。两人的观念大同小异,却有一个牢不可破的共同点,便是双方联合抗曹。

诸葛亮来到东吴,不免与群儒舌战一番。因为文人相轻,武将更是永不认输,对诸葛亮如此盛名,当然心中不服。诸葛亮面对众人,有问必答,而且声势惊人。他事前对各人已有深入了解,自然能够应付自如。

诸葛亮针对孙权爱面子的个性,不顾鲁肃的劝阻,夸大曹军的阵容。一方面建议孙权归顺曹操,一方面陈述刘备不降的坚定决心。孙权很不高兴,向鲁肃抱怨“诸葛亮欺吾太甚”。鲁肃说诸葛亮是故意以言辞相激,实际上有良好的策略,孙权赶快再请诸葛亮叙话,虚心请教。诸葛亮用同样的态度来刺激周瑜,促使周瑜主战,加强孙权的信心。

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获得孙权的支持,当然是对刘备最有利的方式。周瑜知道诸葛亮的大才,请诸葛瑾劝告兄弟,离开刘备,到东吴共同效力。诸葛亮不肯,周瑜心生恨意,存心要杀诸葛亮。嫉妒心的可怕,在周瑜身上表现得格外强烈。孙权受到周瑜的影响,势必不利于刘备和诸葛亮。

所以说,联盟就是合作,只有大家一起协同合作,组织才能更有力量。在一个行业内如果只是依靠一个企业自身的力量将行业链条上游、中游、下游的事情全部做完是不太现实的,这样地做大不仅对资源和管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状况。所以要大带中、中带小,分中有合,表面上是分,本质上是合。

有人曾经大力主张,中小企业要设法加以合并,组成大企业,以增强竞争力。然而,事实证明,面临21世纪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规模大,应变力反而较小,对于适应环境所做的调整,其弹性远不如中小企业那么灵活,加上合并前后的种种问题很不容易克服,因而,合并不如合作。

西方人一直以来都恪守“二分法”,而中国人则对“分”与“合”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中国式团队的领导者,不应该把自己企业里面的人才视为“内人”,把企业以外的都叫作“外人”,这始终是“分”的观念。实际上,应该通过内部的外人以及外部的一些内人来实现内外的沟通,形式上虽然是不同的企业,实际上是同一个团队,随时可分,随时可合,这样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既保持灵活性又便于调整。

联盟合作的对象,就算是理念十分相近,毕竟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苦衷,难免有不协调、不配合的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求全”便是合作,一个人的个体能力有限,无法求全,必须很多人一起同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求全。大家为了利益走到一起,谋求的就是实现自我强大的目的。假如大家可以善用中国人的“以让代争”,柔中带刚,彼此为实现共同目标,各自机动调整,权宜应变,自然会获得整体的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