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战败之后,五年之内诸葛亮全心治理内政,平定南中。正当他准备充足之时,又逢司马懿被罢职。于是在刘禅主持早朝时,呈上《出师表》,要讨伐曹魏。
他首先说明北伐不是个人的主张,而是先帝的遗志。讨伐曹魏,并非私人有什么恩怨,而是为公的举动。他接着建议刘禅,应该开诚布公,对人对事,都不宜偏私,宫中和府中要一视同仁,不容许不忠不义的小人违法乱纪。然后举荐现有僚属当中特别忠实可靠的人士,诸如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使刘禅在必要时多向这几位请教。他知道北伐并非短时间能够完成,唯恐刘禅在这段期间内有所偏失,所以才不厌其烦,交代得十分清楚。诸葛亮27岁追随刘备,现在已年近半百。这21年来,凡事谨慎,现在一切准备妥当,即将远离成都,希望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将讨贼兴汉的任务交付给他,如果没有成效,还要治他的罪。
刘禅恐有劳相父神思,诸葛亮则表示,南方已平,无内顾之忧,不在此时讨贼,恢复中原,更待何日?他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刘禅。所以他委婉地提出很多谏言,以资防患于未然。
我们不能说诸葛亮这样做有用或者没有用,因为站在诸葛亮的立场,除了北伐以外,他无路可走。刘备死了,诸葛亮有什么选择?第一,他能不做蜀相了吗?那样魏国或者吴国立刻就会派人来请。第二,他能够退出江湖去养老吗?他曾经几天没出来,刘禅就毕恭毕敬地去找他,说国家很危险,需要他帮忙。所以诸葛亮除非当年不下山,一旦下山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注定没有退路,只能勇敢地向前走。
何况诸葛亮很重信诺,他答应刘备北伐,就一定会去履行,对此也心甘情愿,所以他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说北伐是为了完成先帝遗愿,不是为了个人意图。因为难免有人会猜测诸葛亮是不是想把曹魏吞并,统一天下后,自己篡位当皇帝。
诸葛亮出师前告诉刘禅要好好统领朝政,并且指定几个人协助他。可我们不相信这会有多大用处,否则现在怎么老感叹说“扶不起的阿斗”呢?像刘禅这样的人,一无才能,二无志向,勉强要他当皇帝,他也很痛苦,其他人也很无奈。
群臣纷纷劝阻诸葛亮,诸葛亮却执意坚持。他年纪虽不大,但因多年南征北战和主持朝政,所以早已体力透支,筋疲力尽。因此,诸葛亮才更着急,要抓紧去做,因为司马懿比他年轻,这是他的心病。现在等于是他跟司马懿在比寿命,谁活得久一点儿,谁就赢了。
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个人随时都会找一两个目标,与之竞争,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斗志,另一方面也为了预估对手的实力,以便未雨绸缪。虽然司马懿的兵权已经被夺了,但诸葛亮仍旧把他当作对手。
诸葛亮力排众议坚持北伐,证明这是他此生唯一未竟的使命,他一定要完成,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否则刘备已经死了,刘禅又不成材,他不篡位就很好了,何必这么拼命,安享晚年不是很好吗?诸葛亮没有这样想,很了不起。
诸葛亮召集诸将,准备向汉中出发。赵云匆匆赶来,说自己虽然年纪老大,也务必参加。诸葛亮再三苦劝,赵云坚持。于是以赵云为先锋,邓芝陪同,又安排李严等守川口以拒东吴,留向宠总督御林军马。在刘禅引文武官员恭送下,诸葛亮亲率大军,取道祁山,进攻曹魏。
蜀军北伐失败后,赵云夜里病重而死,诸葛亮夜深不寐,十分悲痛,看着老同事一个一个走了,诸葛亮感慨万千。
人在感觉自己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常常会回想以前的事情。年轻人想的是未来,年纪大了,想的是过去。所以,诸葛亮会想当年大家还都年轻,后来关羽走了,张飞走了,刘备走了,现在五虎将全都走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心情会怎么样,我们应该能够体会。诸葛亮会感觉,时间实在是太紧迫了,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让他拖延,所以他越来越急,希望能够早日实现他对刘备的诺言。
讲到这里,我们应该想一想,刘关张三人有桃园三结义的誓言,有这样一个约束的力量,而诸葛亮没有,他既没有跟刘备结拜,也没有跟刘备发过誓,或者立什么军令状之类。诸葛亮与刘备之间没有约束的力量,他凭的就是自己的一点儿心意——既然你托孤于我,而我也答应了,我就要尽全力把这件事情做好。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感觉到,有没有结义其实不是很重要,那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心里是不是永远记住自己的承诺,这才是重要的。诸葛亮不答应则已,一答应,他就永远记住了,而且他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全力以赴。这一点,我们认为他是非常了不起的。
诸葛亮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学习,他是历史上不多见的一位典范。但是只有他事必躬亲这件事情,我们要好好地加以考虑。一个人,如果任何事情都事必躬亲的话,就太累了。诸葛亮才五十出头,就已经感觉到体力衰弱,很多事情好像顾不过来了。
一个人该做的事情,责无旁贷,绝对不能退后;而有些事要大家来分摊,才能够充分发挥分工合作的功能。但是,这一点我们也不能怪诸葛亮,因为其他人跟他比有很大的差距。一次次的战争损失了许多人才,很多时候,诸葛亮和属下刚磨合好,有点儿默契了,这个人就战死了,诸葛亮能怎么办?我们相信,诸葛亮也不希望这样,但是整个情势逼得他好像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把自己累得不堪负荷,他真的是太累了。
之后,诸葛亮再度上表,以明白表示自己的决心和实际上的需要。他首先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为宗旨,说明北伐的正当性,接着提出六大疑点,来反驳偏安的可能性。因为蜀、魏交界都是山地,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路径,如果采取防御的策略,兵力必须大幅度分散,这样,不但防不胜防,而且互相救援也十分困难。敌人随时可以集中兵力,攻击某一据点,即能突破防线。唯有以攻为守,不断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使敌人疲于奔命,才是最有利的方式。同时,使反战派同仁有所警惕,不要以为刘备去世,原先的理想便丢在脑后。最后说明天下事很难料,变幻莫测,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持以身殉国,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诸葛亮这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到现在都被大家引用、传颂,因为人们觉得只有像他这样具有伟大人格的人,才能够下定这样的决心。鞠躬尽瘁,无怨无悔,自己无所求,一直做到死为止,这就是全力以赴,一点儿没有保留。诸葛亮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年纪大了,是不是要休息休息,也没有因为自己生病了,多拖一点儿时间把病养好。他是稍微有一点儿机会,稍微有点儿希望,就要努力抓住,去完成他的承诺。诸葛亮的这种精神,一直到现在都被人敬仰。我们学诸葛亮,不仅要学他的机智,更要学他重承诺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