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富贵如浮云。名与利如一条混浊的江水,淹没了芬芳的麦田。人生弹指一瞬间,你又被这洪流冲向了哪里?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回到家乡传法。由于受释迦牟尼的感召,加上净饭王的鼓励,在当地引起了一阵随释迦牟尼出家修行的热潮。在释迦牟尼的王族中,他的堂兄弟提婆达多也加入了这股热潮。
生性傲慢的提婆达多出家后,修行非常认真,但进步不大。佛陀具有“神足飞行”、“自在来往”等神通,无所不能,而且得到人们的尊重,供养丰厚。这渐渐引起了提婆达多的嫉妒,他也想像佛陀那样拥有一切,于是就向佛陀请教修得无边法力之道。因为在他看来,佛陀之所以能受到大家的尊敬,就是因为他的神通广大。
其实,提婆达多根本不了解,佛陀拥有神通和受人尊敬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佛陀有大般若的智慧,他是用自己伟大的人格去感化众生的。佛陀拒绝了提婆达多的请求,对他表示,神通不是拯救众生的万能之器,要想解救世人的轮回之苦,必须注重内心的修行,让其觉悟宇宙之真理。
提婆达多求佛没有成功,又到舍利弗和大迦叶等处去请求,求他们教给他神通,但也遭到了他们的拒绝。
提婆达多不死心,去找自己的亲弟弟,也就是在释迦牟尼身旁担任侍者的阿难。阿难在佛门的众弟子中被称之为“多闻第一”。他听说的佛法数量之多,是其他弟子无法比拟的,所以关于神通的修习方法他自然也是最熟悉的。
阿难性情温和,当时尚未修成正果。他对哥哥求教的动机没多加思考,就将自己知道的神通修习法教给了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得到修习要领后,苦心钻研,终于学会了上天入地的神通本领。那时,对于佛陀,他的心中燃烧着妒忌之火,于是便迫不及待地蛊惑摩揭陀国王子,使其迫害父亲取得王位。摩揭陀国王子做了新国王,在各方面给予了提婆达多支持,并给予了丰富的供养,美酒佳肴、香车宝剑等。
佛陀的弟子将提婆达多的情况告知了佛陀,佛陀说:“你们不要羡慕提婆达多,这样的供养会害了他,就像竹子开花,骡子怀孕,最终带给自己的是毁灭。”
后来,提婆达多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甚至想取代世尊。他大闹竹林精舍,活活打死比丘尼,犯下了杀害阿罗汉的重罪,最终被打入地狱。其实,是欲望让提婆达多坠入地狱。过于追逐尘世繁华,在嫉妒中生存,到头来只有遭受毁灭的结局。
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尘世之人有多少在自己的欲望支配下,一生忙碌,到头来撒手人寰,什么都没了意义。
当越王勾践报了灭国之仇后,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范蠡却功成而退,离开越国,带着家人来到齐国,更名换姓,在海边耕田,再创家业。
范蠡是一个智慧过人的人,且很有经商之道,经过努力,没多久,就积攒了万贯家产,富甲一方。齐王听说了范蠡的才能,求贤若渴,便想拜他为相,辅助齐国大业。面对齐王的抬爱,范蠡却说:“治家能积累千金,做官可升至将相,这是一般的百姓能够到达的最高位置了。到此,如果不生退隐之心,不用理性去制止自己的放纵之念,凶险将会随之而降。”范蠡没有答应齐王的封相,将大印退了回去,并且决意散尽家产远走他乡。他的家人苦苦相劝:“有官不做,我们没话可说,可你为什么要将家里的财产全都散尽呢?这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的,为何送与他人?”
范蠡说:“高官招怨,财多招忌,这些都是惹祸上身的根由。人家没有,我却很富足,若是只知道获取,而不知道施舍,必会留下为富不仁之名,钱财多得花不完,不如散尽,何必负累自身。”
范蠡把家产分给了自己的朋友和乡邻,只带了一些足够用的金银珍宝来到陶邑,隐居下来。
刚到陶邑的时候,范蠡过着清闲自在的日子,好不快活!可是,时间一长,他又思谋起置业大计。家人对此颇有微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升官发财,而你却辞官不做,散尽家财,这会儿又提起创业,你这样反复,究竟是要做什么呀?难道钱财就那么好赚吗?”
范蠡哈哈一笑说:“穷富之别,在乎于心,钱财取之何难?”
于是,范蠡在陶邑又开始了经商之路,他是一个非常有经商谋略之人,没用多久,又积累了很多的钱财,并成为当地的富豪。后来,他又将家财散尽,接济当地的贫困乡民。对此,他说:“我之所以喜欢经商,不是为聚多少钱财,而是体味其中的人生乐趣。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分看重它,你才能得到它。过于贪得无厌,一心蝇营狗苟,便是守财奴之相了,这样的人,纵使金山银山堆在眼前,也难以体味到真正的快乐。”
范蠡当是最看得开的人,高官不做,万贯家私散尽复又得,经商不是纯粹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从中获取一份快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钱财又不断地去周济乡民,也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难怪世人都说后来范蠡成仙了,如此豁达洒脱之人,红尘内外都该是他恣意遨游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