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谆谆教子 以吃苦为乐
毛泽东一家满门英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从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时期乃至建国后抗美援朝时期,毛泽东都有亲人为国捐躯。毛家六位烈士当中,唯一血染异国他乡、死于帝国主义炮火中的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1950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刚好一个月,毛岸英牺牲在朝鲜平安北道,并永远安息在朝鲜这片与我国唇齿相依的热土上,年仅29岁。毛岸英为国捐躯,是无上光荣的。他的成材,他这种为国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的养成,是和毛泽东的教育影响密不可分的。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子女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都是在苦水中泡大的,有时甚至是从死神的手中挣脱出来的。
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从小随毛泽东、杨开慧夫妇四处奔波,吃百家饭,走万里路。1930年10月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时,毛岸英也一起坐牢。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兄弟被地下党组织安排到上海的一个幼稚园,后因地下党组织被破坏,毛岸英兄弟又在上海过了三年流离颠沛的流浪生活,后经地下党组织营救去了苏联,生活也十分清苦。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毛岸英积极报名参加苏联红军,被授予中尉军衔,在白俄罗斯战线作战,后随部队开往波兰、捷克等国参加反法西斯战斗,经受了战争考验,并受到斯大林的接见和嘉奖。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毛泽东都教育子女以俭朴为荣,以吃苦为乐。学习上求知进步,生活中吃苦耐劳,这成了毛泽东教育子女的一条家规家训。
早在1938年,毛泽东见到久别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从莫斯科寄回照片后,便去信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祝他们身心健康、不断进步。1941年1月13日,毛泽东给两个儿子写长信,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出更具体的要求。毛泽东还认为,只有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运用和深化,学问才会更广博,更深厚扎实。
1946年春天,毛岸英从苏联大学毕业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毛岸英一走出飞机舷窗,毛泽东就看见了儿子。他忍不住激动地对随从人员说:“那是岸英,我的儿子!”毛岸英这时24岁,身体伟岸魁梧,朝气蓬勃,大方洒脱,与毛泽东像极了。父子久别重逢,毛泽东热泪盈眶。
有一天,父子俩在窑洞前亲切交谈,毛泽东仔细询问了岸英在苏联学习生活的情况后说:“你在苏联长大,在苏联大学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就是劳动大学。过些时候,我给你找个校长,上劳动大学去。”
毛岸英明白父亲的意思,爽快地答应了。
不久,毛泽东便给岸英找来了校长——一位边区模范。毛岸英背着背包、小米、菜籽等什物,跟着这位“校长”到延安附近吴家枣园上劳动大学去了。在将近两个月的农家生活中,毛岸英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与当地老农打成一片,既向老农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又向他们学习语言,进行思想沟通,他的生活真正融入了陕北农家,他的思想感情也与中国农民接近了。他的脸蛋被黄土高原上的太阳晒得黝黑闪亮,他的手心磨起了厚厚的茧。毛岸英毫无怨言。他白天从事地里的体力活,晚上则读书,一张一弛,只觉身心舒坦愉悦。心想父亲的安排使他接受中国劳动人民的再教育,是用心良苦的,他也自信,毛泽东的儿子一定能交一张完美的答卷。
50多天后,胡宗南大举进犯延安,“校长”将毛岸英送回毛泽东身边,完璧归赵。毛泽东摸着儿子长满厚厚茧子的双手,满意地说:“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父子俩都会心地笑了。
这以后,毛岸英给父亲毛泽东的信都充满了自己在劳动和工作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毛泽东回信中也多给以鼓励和指导。
1947年3月18日,毛岸英和毛泽东等人一起,最后一批撤离延安。4月,毛泽东又要岸英到火热的实践斗争中学习锻炼。他背着简单行李到了山西临县郝家坡参加了中央土改工作团在那里的试点工作。6月,毛岸英写给父亲一封长信,信中写道:“没有下面的实际接触,在上面就是听一百个最好的报告,也是没有多大益处的,接受不了,这好比地不耕而撒上哪怕是最好的种子,亦是徒劳无功,一阵风就吹走了。”
毛泽东几次回信对岸英的工作、学习进行指导,告诉他,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要有热情、有恒心,要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
在毛泽东教育影响下,毛岸英茁壮成长,在骨子里养成了崇尚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刻苦精神。
1949年9月,毛岸英和刘思齐商量好了过些日子登记结婚,他们征求毛泽东的意见。
毛泽东说:“我同意,你们怎么办婚事呀?”
毛岸英说:“我们商量好了,越简单越好,我们都有随身的衣服,也有现成被褥,不用花钱买东西。”
毛泽东听了非常高兴:“这是喜上加喜,应该艰苦朴素。但你们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呀,我请大家吃顿饭。你们想请谁就请谁。你跟思齐的妈妈说说,现在是供给制,她也不要花钱买东西了。她想请谁都可以,来吃顿饭。”
1949年10月15日,婚礼在中南海毛泽东家里举行。毛岸英穿的是平常穿的衣服,刘思齐穿的是灯芯绒上衣,裤子是半新的,只有方口布鞋是新买的。菊香书屋的西屋里,气氛热烈,毛岸英、刘思齐自己操办了一桌饭,中央首长们没有都来吃饭,但是都表示祝贺,送了一些枕套之类的简单日用品作为礼物。
婚礼结束后,毛岸英夫妇临行时,毛泽东送给他俩一件旧呢大衣,并风趣地说:“我没有别的东西送你们,这件大衣,是我在重庆谈判时穿的,晚上可以当被子盖,白天岸英穿上可以防寒。”
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在毛泽东的教育熏陶下,毛泽东的子女个个吃苦耐劳,必要时能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惜以身献国。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毛泽东决定送岸英出国参战,江青等人曾劝阻过,但毛岸英欣然前往。毛泽东讲了应该去的道理。最后他说:“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
这样,毛岸英肩负中国人民和父亲毛泽东的重托,告别结婚刚一年的妻子,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在志愿军总部充当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二次战役的第一天,罪恶的敌机轰炸,夺去了毛岸英年轻的生命。
毛泽东听到儿子牺牲的噩耗后,强忍丧子之痛,不停地抽着烟,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慢地说道:“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名普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这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毛岸英被送去“劳动大学”“补修”,只举行简朴的“太子婚礼”,以及响应党的号召出国参战等感人事迹,作为毛泽东的儿子,可以自豪地说,他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作为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不但在全党全国提倡艰苦奋斗,勤俭为本的作风,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做好“班长”;而且以吃苦耐劳作为一条家规,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也带头做好“家长”,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毛岸英身上表现出来的为民为国英勇献身的精神,足以表明他是毛泽东精心培育出来的新一代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杰出骄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不止或不是从时间上说的,而且是从空间上说的。毛泽东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对毛岸英的教育,主要是在他从大学毕业以后,时间虽不长,但其成效尤其显著。毛岸英举行婚礼虽是自己作主,但从长远看,无疑是受毛泽东性格和家风的影响很深的。
毛泽东教育子女吃苦耐劳的例子,对天下所有的父母教育子女都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时下有的年轻人讲究豪华气派,办喜事更讲究排场,要上档次,要求有什么样的车队,有名星捧场,等等。他们从物质的场面上讲求享受,世人似乎无可厚非,毕竟现在物质条件已是大大改善了。笔者认为,人们要是崇尚简办喜事,不过分的铺张浪费,不讲排场显阔气,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建国,不比享受比创业,那是更值得世人称道,也是更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这样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也许更有利于我们的幸福生活细水长流、常过常新、日久弥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