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为什么所有事情都是父母决定?
放学一个多小时后,徐健带着一身泥土回到家。徐爸爸非常生气地问他:“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身上还弄得这么脏?”
看到爸爸不高兴,徐健怯怯地说:“下午学校足球队选拔队员,我去参加选拔了。”
想到儿子竟然自作主张,这让徐爸爸更加生气了:“什么足球队?谁让你参加足球队了?你经过我同意了吗?”
“我喜欢踢足球,是我自己要参加的,而且好多同学都是自己报名的,我……”
徐健还想为自己辩解,却被父亲的怒吼打断了:“这绝对不行!成绩那么差,还有心思参加什么足球队,你要敢去,小心我打断你的腿!”
无奈的徐健,只有放弃进足球队的机会。每当看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本,徐健就没了热情。
徐健搞不懂:我现在都12岁了,什么事情还都得父母做决定。难道父母要替我做一辈子决定吗?我也有发言权,我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甚至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爸爸什么时候才能让我自己做决定呢?
心灵困惑
孩子的困惑
一年级的陈恳:搬新家了,妈妈把我的屋子刷成绿色,可是我事先一再告诉他我要蓝色。妈妈为什么不听我的意见呢?我的爱好是绘画,梦想是把那些美丽的瞬间都记录在画板上。可是,妈妈却说画画没前途,非要我去上钢琴班。我的爱好自己怎么就做不了主呢?
三年级的韩雪:爸爸妈妈,如果你们愿意听,我会把我的心里话全都告诉你们,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我只说了一句话,你们就让我“闭嘴”“收声”,就开始教训我,甚至我一反驳,你们还动手打我,说我“不听话”。我觉得奇怪,我都没有把话说完,你们都不了解情况怎么就开始用“一训二骂三打”来对我?这就是你们所谓的爱吗?
六年级的黄海涛:我们一家三口要出门旅行,爸爸说去北京长见识,妈妈说去爬泰山看风景,为什么就没有人问我想去哪里呢?我的个子不高,我的意见就可以被忽略吗?
父母的困惑
方先生:孩子懂什么!我就是怕他乱来,所以早就给他做好了人生规划。学琴,考级,当钢琴家,以后人生多风光。他刚10岁,就要自己做决定,他能做什么?
慕女士:我和孩子一块去买衣服,他看上的明明不合适,还非要吵着买。我能给他买吗?当场就拒绝了,给他买了一些其他帅气的衣服。可是,第二次,孩子再也不和我一起去了,嚷着:“我说买哪件,你又不给买。到头来,还不是你自己决定。那我去干吗?”真的是我错了吗?
答疑解惑/如何告诉父母我们的意见
有自己做决定的需求是正常的
我们慢慢长大,就有了自主意识,就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和愿望。这种需求是健康的、自然的。
如果我们从小就能有意识地培养表达意见、做出选择和做决定的能力,那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我们就能独立地解决难题。如果总是什么都需要父母决断,我们就会变得没有主见。
如何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意见
当爸爸妈妈散步或看电视等比较悠闲和愉悦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们聊一下我们的看法。
除了面对面地沟通,我们还可以尝试用写信的方式与爸爸妈妈谈一谈,或者,给父母留字条,发短信等,和父母讲讲我们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希望父母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等等。至少,要得到父母的理解。
如果和父母在一件事情上有分歧,可以坦诚地和他们聊一聊,说说彼此这么做的理由和依据,设想事情发展的后果。然后综合所有人的意见,选出最好的办法。
写给家长的话/学会凡事和孩子商量
没有发言权,孩子难独立
如果做父母的总把“选择权”和“决定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那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等孩子长大后,他就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和主见。那时候,父母想训练他独立自主就很难了。
要改变这一点,最好就是适当放手,还给孩子必要的发言权和决定权。
孩子再小,也要尊重他的意见
父母要有这种意识——“孩子是小人,小人也是人。”尊重孩子在家庭和教育中的地位,任何涉及孩子的事情,应该多尊重或听取孩子的意见。比如,对话时,不要中断或反驳孩子;不要干涉孩子自己喜欢的方式等。
张先生女儿桐桐房间的窗帘旧了,张太太带着她去买新的。回来后,桐桐很高兴地对张先生说:“我早想要个天蓝色的窗帘,终于有了。”原来,买窗帘的时候桐桐说了自己的想法,妈妈说了她的意见,然后两人综合了一下最后做出了选择。桐桐最后说:“我长大了,你和妈妈更像我的朋友了。”
孩子看问题常有与成人不一样的视角,也常有成人想不到的新奇发现和想法。凡事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倾听一下他们的看法,即便最后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勇敢地说出来,也会令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里是受尊重的。
多信任和支持孩子
当孩子决定做某事时,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或危险的事情,家长应该多给予信任和支持。即使孩子最后失败了,相信孩子也能从中得到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为自己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