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无论是谈钱对幸福的影响,还是年龄、婚姻对幸福的影响,都是从客观影响因素来看的,也就是从外在的因素来看的,外在的因素必须通过内在才能起作用,而人格就是内在因素之一。
人格与外在客观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孰轻孰重,研究者们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早期,心理学研究者注重考察外部客观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文化、经济、社会支持、工作家庭环境、生活事件等因素;1967年,Wilson对描述性研究做了总结,认为具有幸福感的人应该是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乐观、有智慧的。这一结论为后来Dinner等的研究所推翻。Dinner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教育、年龄、社会地位、婚姻等仅能解释个体快乐差异的一部分。影响幸福感的内部因素包括人格和认知模式等。一般认为,主观因素是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起作用。而大量研究表明,个人的幸福体验是比较稳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重新审视人格对幸福感的影响。许多研究证实,外向性与积极情感相关显著,而情绪性则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古希腊一位哲人曾经讲过,“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用在这里,可以变成“性格影响一个人的幸福体验”。
Heady认为人格影响生活事件进而影响幸福感,Costa和McCrac认为幸福感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导致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在大五人格的五个特质维度(外倾性、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中,神经质和外向型这两个人格维度备受关注。一般外向型的人更容易体验到积极情感,进而主观幸福感就高;神经质的人刚好相反,较多体验消积情感。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自我效能感、自尊、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等都是人格的具体组成,国内外研究者对这些具体的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自我价值感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快乐感呈显著正相关,不同自我概念组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国外研究表明,乐观、自尊和外向等是幸福者拥有的个性特征。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生存在何种艰苦的环境下,无论我们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这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如果想对我们产生任何负面作用,都必须通过我们的性格因素。如果我们总是从积极的角度考虑问题,不给外因以可乘之机,那么我们依然会时刻体验到幸福的人生。奥斯卡经典影片《美丽人生》也许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性格影响幸福体验的含义。影片中的男主角几多和他的儿子被带上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妻子多拉追随而去,到了集中营却仍是天各一方。几多一直将这厄运看成是一种有着承诺的游戏,让儿子相信当自己和父亲合作的游戏积到1000分时就会赢得奖品大坦克。几多笑着面对残酷的现实,善意的欺骗使得儿子坐上了心仪已久的坦克,与妈妈团圆。我们也可以向几多一样笑着面对任何不幸,相信只要有这样的积极的态度,我们就能时刻体验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