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你未必知道过去发生了哪些事情

你未必知道过去发生了哪些事情

时间:2023-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看了这个标题,你可能会笑问,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有谁能清楚过我呢?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有因。当一个个体在做出“不变通”的决定时,他未必是理性的。

看了这个标题,你可能会笑问,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有谁能清楚过我呢?是的,没有谁能清楚过你,不过,这个“你”,未必就是自我意识上的“你”。这里要介绍下精神分析的几个重要概念,这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是弗洛伊德(Frued)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对人格的结构有详尽的介绍。

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而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有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一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事实上那些意识上“不愿意”记得的事情,对现在的影响更为深远。一般说来,这些事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自己认知结构相冲突的,不易被同化,被有意筛查掉;另一类是痛苦的,意识不想或者无法面对的,这些被压抑进潜意识。

人的认知结构好比一个模型,符合这个模型的观念,都容易被认可,同化进一步加固这个认知结构,而不符合的,则被轻易拒绝。人的“固执”由此而来。愿意改变这个结构,是完善自我的前提,否则,永远守住一个僵硬的认知框架,对有益于自己成长的观念和事物视而不见,固步自封。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是,自己限制了自己成长的空间,人会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有些人会发现,他所遭遇不好的事情,会不停地重复发生,比如,贫穷、恶劣的婚姻、紧张的职场关系等等,不管自己的环境做如何改变,这些事情似乎永远跟随着他。

有一位来访者S先生,在短短一年内换了三份工作。当咨询师和他讨论他做这些决定的原因时,他原本半靠在沙发的腰瞬间直了起来,双手交叉胸前,鼻子朝上一哼:还不是周围的同事妒忌我的才能!后来咨询师了解到,其实他每到一个单位,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受同事欢迎的,因为他待人直接,有能力,乐于帮助其他同事解决问题。但是不久之后,他对于同事做事方式的不满就逐渐显示出来了,慢慢地就变为不屑,继而他就沉默了,对别人也不大爱理会了。后来他开始把积攒的不满在一些场合发泄出来,慢慢地同事间出现了隔阂。最后的结局是他把办公室的所有人一个也没有保留地都得罪了。于是他觉得其他人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最后离职,自己舒了一口气:“我终于离开这个让我要窒息的地方了……而我仿佛也听到其他人也重重地舒了一口气”。事实上,其他人确实是有轻松的理由的,任何人和他相处,都会渐渐地感到压迫感。他有一个认知的固定结构:我是有能力的,我的方式是最好的。实际上,大多数人都知道这种说法的未必准确。所谓的方式,只能说对他自己是最适合的,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因此,其他人的处理方式,并不能轻松得到他的认可。因为他对所有事物的辨析都处在他“我是有能力的,我的方式是最好的”这一认知背景里,这一个固定模式隐隐地干扰和影响着他对事物的认识和应对。而实际上,当咨询师与他讨论,并让他把自己潜在的想法“我是有能力的,我的方式是最好的”写出来的时候,他露出惊讶的表情:我竟是这样一个人吗?

人的认知结构是如何塑造的,在这不详谈,但是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一个僵硬不变通的认知结构,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深远。例子中的S先生并不是不够聪明,而是他固守一个认知的结构,未能做出适应的变通,最后导致他一直紧张的职场关系。当然,固守、不变通也是有意义的,意义在于不变化,个体所消耗的能量是最小的。不变化,个体不必面临新的冲突,最容易获得心理上的稳定感,且不管这种稳定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但是,这种稳定的代价是巨大的。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一种称为“患病获益”的现象,意思是指当事人把对冲突的内在焦虑转为对问题(症状)的表面焦虑。这样,虽然当事人必须忍受问题(症状)带来的痛苦,但由此减轻了内在焦虑,使原发冲突得到缓解,带来了益处。个体为了不变化,获得稳定感,竟然愿意做出“生病”的自我抉择,多么令人震惊!

谈到这,你可能会问,人是有理性的,总会趋利避害,像类似“患病获益”的事情,不大可能发生吧?是的,但前提必须是人能够理性地思考。当一个个体在做出“不变通”的决定时,他未必是理性的。因为,很多时候,个体并未能充分意识到自己潜在的想法,这些是潜意识的内容。

有的事情发生了,让我们痛苦、难受,为维持心理的平衡,我们宁愿假装它没有发生,因此把它扔进潜意识的大海里是最好办的了。可是,这些事情并不会消失,而是在底层暗流汹涌,不时冲击我们好不容易维持的心理平衡。因此,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地伤感、难过、痛苦。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对这两类事情要更要重视的原因了。前者让我们认识自己,让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完善,后者让我们清除我们心灵的负担,让我们心灵更轻盈、更健康。

到此,小结一下,你可能知道你经历了什么事情,造成了什么样的结局,但是,由于人的潜意识及认知结构的存在,你未必知道自己“身上”(心理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因此,为发现我们的潜在想法,或者所谓的潜意识内容,我们要培养出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自我觉察”的能力。保持自我觉察,就是要时时审视自己的认知结构,让自我的“守门神”更加开放,让更多不同的认知观念进入,让其和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充分交锋,吸纳,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