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灵感的闪现

灵感的闪现

时间:2023-08-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感的第三要素——灵感的闪现——在人们眼中从来都是最神秘的。这一现象是开放思维和灵感闪现存在的强有力证据。不幸的是,凭借这一证据我们并不能断言他们成功地捕捉到了第七感或者第六感。而运用灵感战略的被试组成员在测试初始大脑处于放松的状态,在灵感到来时扫描结果呈现出一个峰值。开放思维和灵感闪现,就如同库尼奥斯和荣格-比曼所说的那样,在第六感和第七感的机制下是一样的。

第七感的第三要素——灵感的闪现——在人们眼中从来都是最神秘的。

灵感的闪现指的是前两种要素——历史范例和开放思维——相互结合而创意迸发的瞬间。这之后到来的是第四要素——决心。在后文中我会提供一些帮助你更加高效地运用另外三要素的技巧——然而,我们对于灵感的闪现依然所知甚少。

不过,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一些科学家正逐渐接近灵感的真相。最近几年,新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得以一瞥人类入睡时和清醒时的大脑活动。核磁共振成像、同感评估技术、核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脑磁图描记术——对大脑进行扫描的方式林林总总。科学家领你走到扫描仪器前,指示你完成某种特殊的思考任务,借此观察你的大脑活动。通过改变实验程序和内容,我们能够研究各种各样的思维活动。

举例来说,在我自己所在的大学,埃尔克·韦伯用脑扫描的方式研究人们对环境的看法。他的研究之一测量了两种诱使人们破坏环境的想法:一种认为当前消费比储蓄更重要,另一种认为对过度消费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能力有所缺失。当然了,扫描结果显示这两种想法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对大脑造成的影响也极为不同。

神经科学家约翰·库尼奥斯和马克·荣格-比曼在运用脑扫描技术研究灵感闪现这一课题上已做到了极致。他们的新书《尤里卡因子》(The Eureka Factor)详尽地说明了他们最新的研究。他们提供给被试者一系列测验,并观察被试者在尝试解决测验时的脑扫描图像。如果你在解题过程中用了有意识的思考,他们称之为“分析”。而如果你突然领悟出答案,他们称之为“灵感”。当然了,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活动在脑扫描仪上所呈现出来的图像也是完全不同的。

“灵感”图像显示:大脑活动在得出答案前一直处于平静的状态,而在得到答案的瞬间,脑活动的强度跳跃式地上升了。这一现象是开放思维和灵感闪现存在的强有力证据。不幸的是,凭借这一证据我们并不能断言他们成功地捕捉到了第七感或者第六感。那么,就让我们对他们的研究一探究竟,并寻找其中的原因。

他们的测验是一些关于“远隔联想”的文字问题。提供给你三个单词:比如,crab,pine和sauce。这三个单词是远隔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然后,提示你建立联系:你要想出一个能够分别与已有的这三个单词相结合的第四个单词。你的思考时间是15秒。在这个例子里,答案是apple,与前三个单词相结合成为crabapple,pineapple和applesauce。好了,问题解决了。

库尼奥斯和荣格-比曼将“apple”这个词突然出现在脑海中的现象称作“灵感”。而“分析”则指的是不断列出所有可能和crab相结合的词汇——crabwalk,crabcake,crableg——并试着将它们和pine,sauce相连接。

脑扫描的结果显示:使用分析战略的被试组成员在测试前后都处于精神集中的状态。而运用灵感战略的被试组成员在测试初始大脑处于放松的状态,在灵感到来时扫描结果呈现出一个峰值。这些研究结果非常重要,原因有三:第一,这些结果确证了灵感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现象,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识别和研究。第二,脑扫描结果呈现出的分析和灵感是两种不同的大脑功能。第三,灵感产生于放松状态下的大脑——我们也将其称作开放思维。这些研究结果都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其他科学家所进行的实验也逐一证明了以上的三点:库尼奥斯和荣格-比曼是将它们统一起来的第一人。

这三点既适用于第七感也同样适用于第六感,事实上不如说这些实验本身看起来更适合验证第六感的存在。如果你从没听说过crabapple这个词,你根本没法回答测验里的这个问题。如果你昨天恰好出门闲逛看到了一株海棠树,你大概就能以更快的速度想到crabapple这个词。如果你恰巧早餐吃了菠萝或者午餐吃了苹果酱,那么菠萝(pineapple)和苹果酱(applesauce)也是同理。倘若你已经几十年没听到过以上这些词了,很快地想出这个答案对于你来说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了。你听到这些词汇的时间越接近当下,听到的次数越频繁,你就越有可能凭灵感解答测验的问题。我们由此可以将这一类型的灵感视作第六感:对个人经验的快速检索和提取。

让我们将以上这些例子与米兰咖啡店里的舒尔茨相比较,会发现他的灵感闪现与库尼奥斯和荣格-比曼所捕捉到的灵感之间有两点明显的不同。首先,舒尔茨的灵感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形成——而不是实验中的十五秒。其次,舒尔茨解决的是一个他压根没准备去解决的问题。没人叫他去弄明白怎么让阿拉比卡咖啡豆在美国受欢迎,或者想出新的商业创意。他只不过是在浅啜咖啡时静静观察和思考,而新主意就这么地在他脑海中诞生了。

我并不是在批评库尼奥斯和荣格-比曼。他们在灵感的研究上比任何人都走得更远,已经达到当前科学技术条件能够实现的极致。就现在而言,我们还没有办法在科学实验中捕捉到第七感存在的证据。要做到这一点,你得在被试者身上装上便携式脑部扫描仪,追踪他早上、中午和晚上的脑活动。这样的追踪要持续数日,甚至数月,即便如此,你也很有可能两手空空,得不到能够加以研究的灵感闪现的证据。你没法强求,也没法预见。开放思维和灵感闪现,就如同库尼奥斯和荣格-比曼所说的那样,在第六感和第七感的机制下是一样的。然而事实是,我们还并不能断言这一点。

第六感和第七感的区别帮助我们理清关于灵感的研究究竟测量了什么。举例来说,库尼奥斯和荣格-比曼这样说道:

正因为灵感的运作过程包含着一种概念重组机制,这种重组往往带来新异的、不显见的对事物的解释,因而灵感也常常被认为是创意的一种形式。

这是对创意的一种非常传统的解释,它出现在坎德尔对学习和记忆的研究之前。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第七感知识可知,创意想法既不是“显而易见的”的也不是“不显见的”:如何评价只在于旁观者的观点。如果某个想法对你而言是“显而易见的”,这意味着它曾以某种形式在你面前出现过。如果它“不显见”,这意味着它对你来说是全新信息。因而同一个想法可能对一些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不是这样。想想舒尔茨在灵感闪现之后立马想到的:“它看起来如此显而易见。”灵感的闪现所揭示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想法,而不是一个不显见的、难以想到的想法。对于他人来说,它是难以想到的,这是因为他们还没能将灵感的碎片拼凑到一起。而对你来说,它却是如此的显而易见。

库尼奥斯和荣格-比曼在其实验中预想的是:使用分析战略的被试者给出缺乏创意的、“显而易见”的答案,而运用灵感战略的被试者给出富有创意的、“不显见”的答案。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两组被试者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apple。我们由此可以认为分析战略和灵感战略具有同等的创造性或者都不具有创造性。我们清楚地知道第七感在任何情况下给我们提供的想法都是极富创意的、另辟蹊径的:比如,你突然发现实验中用到的crab-pine-sauce问题不仅能应用于眼前的这一个实验,还能在你的日常工作中找到用武之地。但这可不像你在脑扫描时的15秒内产生灵感那样简单。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当你完成了实验,在散步回家时,或在健身房锻炼时,或在巴黎浅啜葡萄酒时,这样的想法突然降临了。

库尼奥斯和荣格-比曼在对创意的传统定义中提到了“概念重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大脑并不仅仅是在创意生成的时候才重组已知的概念,而是伴随着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持续进行的。有一些概念的重组幅度很小:举例来说,在知道“apple”(苹果)是库尼奥斯和荣格-比曼测试题的答案之一后,你对于这个词的印象便稍稍产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你也许会将“apple”(苹果)和“测试”联系起来,即便这种联系非常微弱,在你脑海中存在的时间也很短。第六感通过将你脑海中原本相互之间毫无关系的crabapple,pineapple和applesauce的概念联系起来,以这种方式进行概念的重组。而第七感的概念重组与之相比幅度要大得多,例如,它会将测试的内容和你工作中遇到的某一问题相联系。然而,就像我们之前所提到的,他们的实验没法捕捉到这一类机制的活动证据,因为这一类型的重组产生的时间往往更晚,并且难以预料。

比起第六感,第七感的创造性要难以捕捉得多,至少在人工设置的脑扫描试验中是如此。库尼奥斯和荣格-比曼是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们也同样进行着研究创造力的实验,他们所设计的实验情景比起神经科学家们要更加贴近真实生活。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组这类型的实验,看看它们是如何揭示第七感的奥秘的。

心理学家凯思琳·沃斯、约瑟夫·雷登和赖安·拉希内尔试图研究所处的环境对人们创造性的影响。他们准备了完全相同的两个房间,其中一个较为整洁,另一个较为凌乱。凌乱的房间里摆放了一张很大的工作台,纸片乱七八糟地散落在台面和地板上。整洁的房间中也摆放着一张同样的工作台,而纸片整整齐齐地成列摆放在桌面上。研究员会在你进入房间的时候交给你一个任务:在十分钟内想出乒乓球的十种新用法。

试验结束后,他们将你的答案交给评委,而评委并不知道你是哪位被试者,也不知道你刚刚进入的是哪个房间。评委们以三个等级的评分标准来给你的答案评分:一分意味着完全没有创意,三分意味着极富创意。得分越高,意味着你的答案越富创意。举个例子,在乒乓球以外的运动中使用乒乓球得一分。把乒乓球切成两半做成冰格得三分。

不出我们所料,进入凌乱房间的被试者在创意评分上得分更高。沃斯和她的同事们如此总结:“凌乱的环境能够激发创造力”。

一方面,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机智、巧妙的实验,它清晰地展现出了极具说服力的结果。然而,我们不得不又一次追问:这究竟是第六感还是第七感?如果从来没见过乒乓球,你的测试结果大概会十分糟糕。如果你早上刚刚用过冰格,在测试时,你就会很快想到把乒乓球改造成冰格。这意味着这一答案对于你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你马上就想到它了。所以对你来说,这并不是什么极富创意的想法,然而,给你打分的评审最近并没有用过冰格,他们就会将这一想法评为“不显见”的想法——也就是说,是极富有创意的。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这些研究创造力的实验测量的是你的第六感。测试题目对于你而言越是熟悉,你解答的速度也就越快。即便你觉得自己的答案显而易见,但只要对他人而言并不明显,他就会认为这一想法富有创意。反过来,对于那些你觉得难以想到的想法,只要他人觉得它是显而易见的,他就不会认为它含有什么创意。实际上,这类实验所测量的是想出答案的人和评价答案的评审对于这一答案的熟悉程度。也就是说,实验所测量的是回答者和评审的第六感。

要重申的是,我并不是在批评科学家们的研究。沃斯和她的同事们成功地证明了凌乱的房间能够帮助你在短时间内迅速想出新主意,这些新主意在他人眼中是极富创意的,至少作为一个简单、有趣的实验任务来说是富有创意的。在这里,让我们将这种创造力称为“浅层次”创造力。但要实现“深层次”创造力,你需要第七感的帮助,而这样的创造力也很难在时间受限的实验中被证明。静水流深:你需要充足的时间和平静的心境来让思绪在记忆间漫游。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说的,灵感的闪现更有可能在实验结束之后才出现,那时你早已离开那个凌乱的房间。那晚,当你刷牙时,你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实验室,突然,你想到可以运用实验中的原理督促你正值青春期的女儿去清理她的房间——一半就好。假设你将房间分成两半,一半可以随性而为,另一半整洁干净,以她为对象再做一次这个实验,研究实验的结果,看看是否会激励女儿,让她自愿在一天中一半的时间,在她一半的房间里保持整洁而有条理?

你很快会发现你在与女儿有关的事情上的创意想法比与乒乓球有关的要显得更加“深层次”:这个想法的产生花了更长的时间;它是在你大脑放松,而不是专注于完成试验任务的时刻到来;而且它解决了一个对你而言要重要许多的问题。凌乱的房间促进了你更“深层次”的创意吗?我个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不过,我们并不知道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

对第六感的“浅层次”创意力的研究显然是极有价值的。举例来说,在20世纪50年代保罗·托伦斯(E.Paul Torrance)开发了一套测量对象并非传统智力而是创造力的标准化测试,这一测试证明了创造力和智力是两种不同但都非常重要的能力。多亏了托伦斯和许多其他的研究者,全球的教育系统正逐渐着眼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是一件好事。然而,所有的测试和教学方法都沿用了库尼奥斯和荣格-比曼、沃斯及其同事实验中的浅层次创造力模型。在一篇1972年刊登的文章《对创造力的测量亟需新的研究方法》中,唐纳德·崔芬格和约翰·波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问题。唉,在文章刊登之后已经过去了四十年,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受时间限制的科学实验没法捕捉深层次的创造力——也就是说,没有办法捕捉第七感。

我们也能够从一类常见的创意实践:头脑风暴中观察到创意的浅层次/深层次问题。如果我要求你进行头脑风暴——也就是说,让你从现在开始立即说出脑子里浮现的所有想法——这会激发浅层次创造力。围坐在房间里,将新产生的想法一股脑儿地说出来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收集在场所有人的第六感产物。将多人的第六感汇集在一起比只依靠你自己的第六感来说要有创意得多。不过,最富有创意的想法要依靠第七感,而不是第六感。这意味着你得跳出身边人们的个人经验。就其定义而言,头脑风暴做不到这一点。舒尔茨即便在位于西雅图的总部和星巴克员工们头脑风暴到天荒地老,也没法想出他开创意大利式咖啡店的想法。这种想法超越了他们的个人经验。思维的寻觅,而非头脑风暴,才是通往第七感的正途。

思维的寻觅并不意味着你得像舒尔茨一样到米兰旅行,或者像甘地一样前往伦敦。虽说旅行的确有助于第七感的发掘,却并不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方式。的确,灵感闪现时的乔安·阿弗莱克身在巴黎,柔灯美酒和靓丽的街景令她大脑放松,充分保持开放思维。不过,她和朋友的这场会面也完全可能发生在离她公司不远的新泽西州。如果她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达到同样的开放思维——没有巴黎和杯中美酒——闪现的灵感依然会降临。又或者她们只是通过电话聊了会儿天,灵感的闪现依然会同样出现。思维的搜寻是一种精神活动,而并非完全依靠身体感受。

一旦你了解了第七感的工作原理,你就会开始对包括头脑风暴和凌乱房间在内的一系列有关创意的理论提出质疑。比如,某某测试能够测量你的创造性,某种办公室的内装设计能激发你的创造力。创造力是内在的——你要么拥有它,要么没有。儿童比成年人更具创造力。男性比女性更具创造力。女性比男性更具创造力。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具创造力。在线的大脑训练使你更有创造力。穿颜色明亮的衣服。穿黑色的衣服。跳出常规思考。音乐家比工程师更具创造力。你的想法越多,你产生创意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此等等。

最后,你会发现我们掌握的有关创造力的绝大多数科学知识事实上都围绕着第六感,而非第七感。库尼奥斯和荣格-比曼在其脑扫描实验中捕捉到了开放思维以及某种“浅层次”的灵感闪现,然而,我们并不能断言“深层次”的灵感闪现会表现为相同的大脑活动。对于第七感运作中的灵感闪现来说,许多问题还远在我们的研究能力之外。举例来说,是否有一些人天生就比常人更有灵感?儿童、男性和女性在创造力这一能力上的表现有所不同吗?不同的颜色和环境设定会对此产生影响吗?我自己的猜测是这些因素对灵感的闪现都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不过,迄今为止,我们还没能找到有效的科学探究手段来帮助我们确切地回答这一问题。

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创造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能守株待兔般坐等灵感闪现自己到来。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所有人都想找到通往创造力的捷径。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够找到它。同时,要记住,开放思维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一事实:灵感的闪现也许并不会降临到你的身上。你的灵感寻觅也许一无所获。你手头的这个问题,有可能,我是说有可能,根本没法解决。

甚至对于现代科学来说,即便我们拥有海量的新知识、设备和专业技能,最富创意的那些灵感瞬间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有时,我们甚至会觉得灵感的降临充满魔幻色彩:不知怎的就察觉到了。人们也常常将灵感比作魔法。接下来的例子来自格温·史蒂芬妮,她是一名成功的歌手、作曲家、舞者、制作人以及演员。对于创造力的运作机制,她是这样说的:

人们或许会认为创造力就像受按钮控制一样可以打开和关上,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创造力往往就这么降临了:作为你大脑中收集的所有信息的集锦。你永远没法预测它什么时候会出现,但它一旦出现了,你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它是如此简单,又是如此的难。

这是一位创意工作者对于第七感的绝妙描述。史蒂芬妮简单地描述了本书试图解释的创意生成法:你所收集到的脑内的信息汇聚在一起,去粗存精,以旧信息形成了新集合。与头脑风暴或者研究实验的情景不同,你没法像开关电器一样按时打开或者关上它。换句话说,它给人的感受仍然与“魔法”颇为相似。

当然了,所有的创意艺术都多少带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法般的氛围。第七感的各项要素听起来大概相当机械化:开放思维使得历史范例得以借灵感闪现的机会相互结合。不过即便如此,创意想法本身依然充满了神秘和奥妙。当然了,人们常常借魔法之名来试图解释那些他们并不了解的事物。就如同罗杰·培根(Roger Bacon),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在12世纪的英国所说:“不学无术的人们往往认为艺术和自然的奥秘是一种魔法”。

我们能够想象,在久远的过去,灵感的闪现在人们眼中总是和魔法有那么些相似,而这并不总是件好事。数世纪以前,在中世纪的欧洲,许多人认为女巫们会为了种种目的使用魔法。这种说法染上宗教色彩之后,魔法便成为人们眼中恶魔的作为。灵感闪现的神奇可能会让你惹上大麻烦。

这里就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数百年间,不同的人以不同方式讲述这一故事,它有众多版本流传在世。在这儿,我将以第七感为出发点来讲述它。它发生的时间如此久远,以至于记录中的细节都显得不再可靠。我们得运用灵感闪现的知识来填补一些缺失。

在1425年的法国东部地区,一名农家女突然之间能够听见不明来处的神秘声音。她照着声音的指示在英法战争中率领法军抵御正在缓慢攻占法国的英国军队。仅仅花了两年,她就成功地将英国人逐出了法国。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当时的宗教裁判局以女巫罪判处她死刑,最终,她被烧死在了火刑柱上。

你大概已经知道上面故事的女主角是圣女贞德(Joan of Arc)。在宗教裁判庭上,她宣称自己能听到四种不同的声音。其中一个声音的主人没有名字,它“来自上帝”。以第七感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她自己的心声——就像你有时在心中默默对自己说话那样,有时你会觉得这是别人对你所说的话。她所听到的其他声音来自天使/圣人:米迦勒、圣加大肋纳和圣玛加利大。那么,为什么恰恰是这三位天使/圣人呢?

在她童年的时候,英法战争的战火蔓延到了贞德的故乡,一个名叫栋雷米的小村。敌军放火将村落烧成了灰烬。但就在同一年,法军在圣米迦勒要塞赢得了少见的胜利——这里的圣米迦勒所说的就是天使米迦勒。这场战争给法国人民以希望。在天界的众位圣人之中,米迦勒现身时身着铠甲,在天界的战争中领导天使们抵抗撒旦和他麾下的恶魔。至于圣加大肋纳和圣玛加利大,这两位圣人都在贞德故乡的教堂里有自己的塑像。她们两位都是殉道的圣女:作为希腊的基督教徒,她们拒绝服从占领了她们国土的罗马异教徒,于是,罗马人便将她们处死了。

如此我们便可以看到历史范例是如何以天使/圣人的形式在贞德脑海中汇集结合的。他们告诫她,让她保持纯洁——保持未婚的处女之身——效仿圣加大肋纳和圣玛加利大来抵抗英国侵略者,并效仿米迦勒向邪恶宣战。当这些神圣的声音到来时,贞德既不在繁华喧闹的街道,也不在硝烟余烬的废墟,她远离城镇,来到田野,让自己的思绪镇定下来。三要素一览无余:历史范例、开放思维和灵感闪现。

对于圣女贞德来说,这是神圣的使命。宗教裁判所在多年以后也终于承认了这一点。在贞德被处死的25年后,宗教裁判所重新审判了贞德的案子。裁判所的法官平反了她的罪名,并宣布她是一名为信仰而牺牲的圣女。自此,贞德便同圣加大肋纳、圣玛加利大和米迦勒一样,被列入圣人之席。

就如同格温·史蒂芬妮所说,灵感的闪现看起来如同魔法一般充满奥秘。强烈的灵感会带给你一种使命感,就如同圣女贞德、乔安·阿弗莱克、霍华德·舒尔茨以及莫罕达斯·甘地所感受到的那样。冥冥之中你感到自己突然有了要去成就某件事业的绝对义务,这似乎就是你命中注定的那个神奇时刻。如果你笃信宗教,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某种更高意志的指示。在这儿,在这本书里,我们将它称作第七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