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则全,枉则直。有时不能直接达到目的,就要学会应用以迂为直的策略。就像我们开车时,前面堵了路,只能绕路而行一样。
学会绕弯不是没有原则,而是用另一种办法来实现我们的原则。如果你不知换种方式,不但可能达不到目的,反而容易让自己撞一鼻子灰。所以,不妨从另一个侧面出发,来个“曲线救国”。
春秋时的齐景公是继齐桓公之后的另一位明主。当时,辅佐他的就有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晏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晏子。
一次,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发脾气,命令手下人把这个人抓来绑在殿下,然后“肢解”。“肢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将人的头、手、脚以及躯干一节节地分开,非常残酷。当时,有人想要劝谏,但齐景公正在气头上,下命令任何人都不可以谏阻这件事,否则处以同样的刑罚。也就是说劝谏的人同样要受到肢解的命运。于是周围的人一个个吓得闭口不言。当时,等级制度森严,君王所说的话当然就是法律。晏子听完之后,把袖子一卷,拿起刀,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他一手揪住犯人的头颈,然后拿起刀在自己的鞋底下磨了又磨,做出一副杀此人以为大王出气的样子。但是半天,却没有动手。他慢慢抬起头,望着端坐在上面正在发脾气的齐景公问:“大王,我看了半天,也不知该从哪儿下手。好像历史上记载尧、舜、禹、汤、文王这些贤明的君主,在肢解杀人时没有说先砍哪一部分。请问大王,对此人应该从哪里砍起才能做到像尧、舜一样地杀得好呢?”
齐景公一听,立即觉醒,意识到自己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就不能用如此残酷的杀人方式。于是便对晏子说:“放掉他吧,我错了!”
在这里,晏子就用了“曲线救国”的方略。此时齐景公正在气头上,如果直言相劝,不但达不到效果,自己还会受到牵连。若据理力争,可能还会火上浇油。所以不如先顺着齐景公的性子,然后再让齐景公知道以他的方法来处决人所带来的后果。也就是让齐景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采用迂回策略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麻痹别人,当其一时疏忽之时,再乘虚而入,如此便可将其攻下。
孟尝君的大名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齐国的名门望族,曾几度出任相职,在当时齐国是个实力派人物。他手下的门客也很多,但就是这个孟尝君,有一次也遇到了麻烦。一次,他与齐泯王意见不合,一气之下,辞去相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
薛地只是一弹丸小地。而与薛相邻的楚国此时正虎视眈眈地要伐薛。这让孟尝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以薛的实力,根本就不可能与楚国抗衡,唯一的办法就是向齐求救。但他刚刚与泯王闹翻了,不好意思去求他,就算去也怕泯王不答应。此时,正巧齐国大夫淳于髡前来拜访。他奉泯王之命前去楚交涉国事,归途顺便来访。孟尝君得知,喜出望外,因为淳于髡天资聪颖,常为诸侯效力,与齐王室关系也很密切。而与自己也颇有深交,此次前来,真是天助我也。于是亲自到城外迎接,并设盛宴款待。
孟尝君也并不掩饰,开口直言相求,请淳于髡出面救他。而对方回答得也很干脆,答应帮他。
且说淳于髡回到齐国后,面见泯王。见到泯王之后,并未提救薛之事。泯王问他楚国现在有何情况。淳于髡回答说:“事情很糟。楚国太顽固,且自恃强大,以强凌弱。而薛呢?也不自量力……”
泯王一听,随口又问:“薛又怎么样了?”
淳于髡道:“薛对自己的力量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远虑,建了一座祭拜祖先的寺庙,且规模宏大,但却没有考虑到自己根本就没有保护它的能力。若楚军攻击这一寺庙,不知后果如何。所以我说薛自不量力,楚又太顽固。”
泯王大惊:“原来薛有那么大的寺庙。”随即下令派兵救薛。
守卫、保护祖先的寺庙,是各国君主最大的义务。因此,这时,泯王也就忘记自己与孟尝君个人之间的恩怨了。自始至终,淳于髡没有一处提到救薛,但是最后却达到了目的,令泯王自己发兵。而救寺庙也就意味着救薛,救薛也就意味着救孟尝君。淳于髡就用这种办法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手段之高,不得不令人佩服。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不妨也学会多应用迂回策略,这样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