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元古代侵入岩

新元古代侵入岩

时间:2023-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岩石化学特征参数表明其属偏铝质钙碱性基性岩。稀土元素总量低,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具极弱铕异常,反映源岩未经地表风化。
新元古代侵入岩_三峡库区宜昌重

第四节 新元古代侵入岩

一、垭子口侵入体(δοPt3

该侵入体侵入于中元古代黄凉河岩组中,接触界面近直立,略向侵入岩内倾,侵入岩内面理与接触界面及围岩面理产状协调一致;部分呈长条状侵入梅纸厂序列;西部被南华纪莲沱砂岩沉积角度不整合覆盖;内侧被寨包侵入体穿切或被黄陵庙超侵入体穿切。

由中-细粒角闪闪长岩组成,局部暗色矿物分布不均匀而呈花斑状,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普通角闪石,少量黑云母,偶见紫苏辉石、普通辉石残晶。副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占87%,次为黄铁矿、磷灰石。

包体较发育,主要有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包体等。斜长角闪岩、斜长片麻岩包体特征与围岩黄凉河岩具相似性,角闪岩包体呈深灰色次圆—圆状,中粒结构,块状构造,可见紫苏辉石残晶,包体与围岩呈渐变关系,此类包体应为深源岩浆熔融残留体。

岩石化学成分中,Al2O3、Na2O含量较高,SiO2、K2O含量低,K2O/Na2O值极小,其原岩应为深成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属偏铝质钙碱性基性岩。微量元素(与维氏基性岩平均值比较),Sn、Sc、Be、Zn、Rb、Pb、Hf、Au等元素含量较高,Ni、Cr、V、Ta、Nb、Cu含量低,其他元素变化小,Rb/Sr、Ba/Sr值极小,Cr/Ni值大于1,表明岩石为典型未经风化的火成岩。岩石稀土总量低,与区内庙湾岩组幔源型玄武质岩石一致,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具强的正铕异常,岩石Sm/Nd比值为0.20,表明源岩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

二、寨包侵入体(δPt3

该侵入体由寨包、长岭、横院子、花栗树包四个侵入体组成,侵入垭子口侵入体,接触界面清晰,呈港湾状向内倾斜,内接触带可见宽约1m的密集叶理带,西部被南华纪莲沱组砂岩沉积角度不整合掩盖。

由暗色细-中粒闪长岩构成,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普通角闪石及少量的辉石、黑云母等。岩石副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黄铁矿、磷灰石,反映了氧逸度低,为深源环境的产物。包体较少,主要为角闪石岩,斜长角闪岩仅分布于内接触带附近。

岩石化学组分中TFe、TiO2、MgO含量高,SiO2、K2O、Al2O3含量较低,K2O/Na2O值小。岩石化学特征参数表明其属偏铝质钙碱性基性岩。微量元素组合中Cr、Ni含量高,Pb、Ba含量低,Ba/Sr、Rb/Sr值小,岩石分异指数低,为深成火成岩熔融作用的产物。稀土元素总量低,与庙湾岩组幔源型火成岩相似,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不具铕异常,且Sm/Nd值为0.25,反映源岩为下地壳火成岩。

三、中坝侵入体(δμPt3

该侵入体分布于文昌阁、中坝一带,呈近南北—北东向弧形展布,西侧侵入于黄凉河与庙湾岩组中,南侧被南华纪莲沱组砂岩沉积角度不整合覆盖,东侧与太平溪侵入体呈涌动接触,与三斗坪侵入体呈脉动接触。

主要岩性为中-细粒角闪石英闪长岩和细粒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岩石呈灰、深灰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由斜长石、普通角闪石、石英等组成,黑云母含量较少。常见副矿物为磁铁矿,次为磷灰石、锆石等。岩体中包体极发育,呈长条状-长透镜状,大小一般为8cm×2.2cm~300cm×50cm,长轴与围岩面理一致。包体类型较多,常见微细粒闪长(玢)岩、斜长角闪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包体,后两类包体结构、成分与围岩具相似性,且多产于与围岩内接触带附近,侵入体内部较少。少见石英闪长岩质、辉绿玢岩质包体。

本侵入体岩石化学组分与里梅特尔闪长岩平均值比较,SiO2、TiO2、Fe2O3、MgO、CaO碱质成分含量高,K2O/Na2O值小,属次铝质钙碱性中性岩。微量元素组合与维氏中性岩比较,Ba、Nb、K、Cr、Zr为平均值的1/2~1/5,Rb为平均值的1/25,Sc、Pb、Hf含量较高。K/Rb、Ba/Rb值较大,Ba/Sr、Rb/Sr值小,源岩为深成火成岩。稀土元素总量低,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具极弱铕异常,反映源岩未经地表风化。

四、太平溪侵入体(δοPt3

该侵入体分布于黄陵岩基南缘文昌阁-太平溪一带,仅见一个侵入体,呈近南北—北北东向带状展布。西侧与中坝侵入体呈涌动接触,东侧被三斗坪侵入体脉动侵入。

主要岩性为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岩石呈深灰色,中细-粗中粒结构,块状构造。常见副矿物为磁铁矿,次为钛铁矿、磷灰石、榍石、黄铁矿、褐帘石等。包体极发育,且类型较多,常见闪长玢岩质包体,包体呈长条-透镜状产出,外形圆滑,多密集呈带状产出,宽3~5m不等,呈近南北走向。

岩石化学组分与里梅特尔闪长岩平均值比较,SiO2、Na2O含量较高,TFe、MgO、CaO含量低,K2O/Na2O值小,表明其属次铝质钙碱性中性岩;微量元素组合与维氏中性岩比较,Ni、Pb、K、Nb、Sr含量较低,为平均值的1/2~1/3,Rb为平均值的1/5,Ba/Sr、Rb/Sr值小;稀土元素总量低,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不具铕异常。

五、小坪杂岩

岩体零星分布于黄陵岩基中,呈小岩体产出,与围岩呈清楚的侵入关系。按岩性和矿物成分差异分为片麻状石英闪长岩、片麻状斜长花岗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奥长花岗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片麻状二长花岗岩(gnηγPt3):岩石具典型的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或块状构造,在潭家河一带还可见斑状结构。矿物组成上,钾长石与斜长石接近,局部可见角闪石。斜长石为更长石,粒状、板柱状,粒径1.5~3.5mm;表面绢云母化明显,部分黝帘石化。钾长石粒状、板状,粒径2.5~4.5mm,多发育条纹结构,个别隐约见格子双晶;内部偶有斜长石包体。石英他形粒状,粒径3mm。角闪石柱状,被石英、绿帘石交代,粒径1.5mm。黑云母红褐色,具红褐—浅黄色多色性。岩石中偶见褐帘石,呈褐色柱状自形晶,粒径0.25mm。

片麻状斜长花岗岩(gnγοPt3):见于潭家河、西汊河等地。岩石具变余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由斜长石、石英、白云母、黑云母等组成,未见钾长石。斜长石呈粒状,多为反条纹长石,粒径1.0~2.8mm;部分表面绢云母化明显,残留聚片双晶。石英他形粒状,颗粒粗大,粒径3~6mm;局部见玻状消光,边缘锯齿状。白云母细小片状,呈集合体产出,可能交代早期黑云母。独居石呈自形粒状,粒径0.1~0.25mm。锆石呈柱粒状。黑云母细小片状,含量较少,局部被白云母、绿泥石取代,并有金红石析出。

片麻状花岗闪长岩(gnγσPt3):岩石灰白色,具块状构造或片麻状构造。较之英云闪长岩,钾长石含量略高。

片麻状石英闪长岩(gnσοPt3):岩石呈浅灰色,岩石具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由石英、长石、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组成,石英含量较低。

片麻状奥长花岗岩(gnγοPt3):见于潭家河等地(J0250/15-1)。岩石具中粒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或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奥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组成。奥长石呈粒状,部分为板柱状,发育聚片双晶,粒径2.0~3.0mm;表面绢云母化,个别黝帘石化。石英呈他形分布于奥长石颗粒间,粒径1.0~3.0mm。黑云母片状,片径0.5~2.0mm,分布于长英矿物间,大部分被绿泥石取代。

六、三斗坪侵入体(γoδPt3

三斗坪侵入体分布于长江南岸东岳庙-茅坪-三斗坪-王良楚垭一带,呈近南北向展布。西南侧穿切太平溪、中坝等侵入体,北部侵入黄凉河及庙湾岩组,东侧被金盘寺侵入体穿切,南侧被南华系莲沱砂岩沉积角度不整合覆盖。

主要岩性为黑云角闪英云闪长岩,岩石呈中细—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斜长石、石英、黑云母、普通角闪石等。斜长石(An=31.5)呈自形程度较好的板条状,钠长石双晶发育,少数为卡钠双晶,偶见肖钠双晶;角闪石呈半自形长柱状,具淡黄色-暗绿色多色性;黑云母呈鳞片状,具黄-褐色多色性。

副矿物组合简单,磁铁矿占总量的81%,次为磷灰石、锆石等。岩体内包体较发育,常见闪长(玢)岩及斜长角闪岩包体,(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类包体少量。

本侵入体岩石化学组分与里梅特尔英云闪长岩平均值相比较,SiO2、Na2O、CaO含量较高,MgO、K2O、TiO2含量低,K2O/Na2O值小,表明其属次铝质钙碱性中性岩。微量元素组合与维氏中性岩平均值比较,Ba、Ni、Nb、K、Rb、Zr含量较低,为平均值的1/2~1/4,Rb为平均值的12%,Ba/Sr、Rb/Sr比值小。稀土元素总量低,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具极弱正铕异常。

七、金盘寺侵入体(δγοPt3

该侵入体呈北北西向带状展布,西侧与三斗坪单元涌动接触,南侧被南华纪沉积角度不整合覆盖,东侧被路溪坪单元侵入。主要岩性为角闪黑云英云闪长岩,粗-中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有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及少量普通角闪石等。常见副矿物为磁铁矿、磷灰石、锆石、褐帘石等。

岩石化学组分SiO2、Na2O、Al2O3含量较高,TiO2、MgO、K2O含量低,K2O/Na2O值小。岩石化学特征参数表明其属次铝质钙碱性中性岩。微量元素组合Ni、Sr、Nb、K、Rb、Zr、Cr含量较低,为平均值的1/2~1/4,Rb为平均值的14%。Ba/Sr、Rb/Sr值小。稀土元素总量低,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具极弱的正铕异常。

八、路溪坪侵入体(γοPt3

该侵入体呈北北西、北西向带状展布,该单元呈斜切式侵入茅坪超单元金盘寺单元,并侵入梅纸厂序列及元古代变质地层,东侧与鹰子咀单元呈脉动接触。主要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斜长花岗岩,造岩矿物为斜长石、石英及少量的黑云母、角闪石、钾长石。副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含少量独居石、石榴石、锆石等。岩体中偶见斑状黑云石英闪长质、中细粒黑云英云闪长质包体,与变质地层围岩接触处见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包体。

本侵入体岩石化学成分K2O含量特低,TiO2、MgO、Fe2O3含量较低,Al2O3、FeO、Na2O、CaO含量较高,K2O/Na2O值小。岩石化学特征参数表明其属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岩石微量元素组合Ba、Rb、K、Nb、Zr含量低,为平均值的1/2~1/11,Sr、Hf含量较高,其他元素较为接近。Ba/Sr、Rb/Sr值小。稀土元素总量较低,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具极弱的负铕异常。

九、鹰子咀侵入体(γδPt3)、内口侵入体(πγδPt3

两个侵入体出露于红椿坪-唐家坡一带,呈宽带状南北向分布。南部及北部侵入路溪坪侵入体,呈脉动接触,接触界线清晰,南部部分侵入中元古界力耳坪岩组,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本侵入体主要由粗中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组成,岩石呈深灰色,具中粒等结构,斜长石钠氏双晶及正环构造发育,部分钾长石呈斑晶产出,含量约1%~3%,粒径4~7mm,肉眼可见榍石。岩石副矿物磁铁矿占98%,次为磷灰石、锆石及褐帘石。

岩石化学成分与里梅特尔花岗闪长岩平均值比较,SiO2、Na2O含量高,Fe2O3、FeO、TiO2、CaO、MgO含量低,NaO2/K2O值高,属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稀土分异程度中等,具极弱的负铕异常。

十、鼓浆坪侵入体(ηγPt3)、田家坪侵入体(ηγπPt3

两个侵入体主要出露于黄陵岩基西南部大老岭、林家寨、田家坪一带,由中粗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呈肉红色,中粗粒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粒径偏大(2~13mm),斜长石具正环带构造,本单元常见细粒闪长质、英云闪长质、斑状英云闪长质包体,偶见含橄榄石、辉石假晶闪长质包体,辉橄岩包体。岩石副矿物总量较高,磁铁矿占总量的86%,次为褐帘石、榍石、锆石、磷灰石,含少量石榴石;锆石主要为玫瑰色,透明,多为棱角状,长度比2~3,以柱面[100]最为发育。

岩石化学成分与里梅特尔花岗岩平均值比较,SiO2、TiO2、FeO含量略高于平均值,K2O大于Na2O,属饱铝型钙碱性花岗岩类。具深成火成岩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高,稀土分馏程度较高,铕异常不明显。岩石微量元素含量与维氏花岗岩平均值比较,Hf、Cr、TFe含量高出平均值1倍以上,其余元素含量均为平均值的1/2~1/4。强不相容元素富集,K、Zr富集,Th、P、Sr、Ti亏损。均显示为地壳岩石、花岗岩的特征。

十一、马滑沟侵入体(ηγPt3

该侵入体仅出露于黄陵庙超单元的北缘花石垭,侵入于黄陵庙超单元。岩性为肉红色块状二长花岗岩,色率低,除黑云母外,还有少量白云母,往往有少量红色石榴石,但分布不均,其结构有中粒、中细粒及细粒等,尽管本单位岩体分别侵入崆岭群、黄陵庙岩套、三斗坪岩套,未见与大老岭岩套其他单元接触,但从结构、矿物、化学成分等判断,将其置于大老岭岩套最晚单元是合适的。前人取得的786±17Ma的同位素年龄与侵入关系较吻合,时代为新元古代。

十二、七里峡侵入体(ξγPt3

该侵入体集中分布于研究区黄陵岩基东缘西河、老杨湾、七里峡一带,呈岩脉、岩枝、小岩株等产出。走向一般为30°~70°。北、西、南分别侵入路溪坪和内口侵入体,东侧侵入金龙沟侵入体,皆为超动接触。该岩墙群由大量密集的北东向陡立岩墙(脉)组成,单个脉体一般宽1~10m,沿走向长30~70m,多倾向南东,少数倾向北西。

七里峡侵入体岩性较复杂,主要为细粒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闪长玢岩、斜长花岗斑岩等。该类岩脉与围岩具有清晰截然的边界。其相互之间的侵入关系为:斜长花岗斑岩侵入围岩,闪长玢岩侵入细粒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侵入闪长玢岩,石英二长闪长玢岩侵入闪长玢岩等。总体上其侵位顺序为细粒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闪长玢岩→斜长花岗斑岩,正好与它们的酸度递减顺序一致。另还有少量微晶闪长岩脉及辉绿(玢)岩脉随机分布,产状与上述岩脉一致,并明显穿切上述岩脉。

岩石化学成分显示,SiO2变化较大,较富铝,碱质总量较高,Na含量均高于K;A/NKC<1.10,比较接近1,NK/A<0.9,具钙碱性的演化趋势。稀土总量多在200×10-6,稀土配分曲线左高右低,δEu<1,花岗斑岩的负铕异常明显,曲线出现低谷,其他岩石具弱的负铕异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