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丘林——苏联伟大的植物育种学家、园艺学家和农学家,米丘林学说的奠基人和创始人。1855年10月27日,米丘林出生在俄罗斯梁赞省多尔哥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未能多念书。他从小爱好园艺。那时,父亲管理一个果园,米丘林经常到那里去看父亲给果树剪枝、捉虫。他受父亲熏陶,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逐渐对这一行增加了无限的兴趣。到了秋天,他和父亲站在那水果飘香的碧绿的果树林里,被硕大的果实所吸引住,不断地向父亲提出关于果树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父亲十分喜爱米丘林这种聪明好学的精神,就把自己所知道和掌握的果树嫁接、剪枝栽培、治病等各种知识逐渐传授给他。
米丘林从8岁就跟父亲学会了嫁接苹果树。但不幸的是,父亲在他10岁那年就去世了。没有了主要经济来源,米丘林便给人当了学徒。到了17岁,他又到一个车站当了货房登记员。这时,他并未放弃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园艺和绿油油的果树。所以在工余时间,他借来有关植物学书籍认真学习阅读,在房子后面开辟了一个小果园,种上苹果树、梨树等。他的妻子帮着干活,成了他的好帮手。那时,货房登记员的工资少得可怜,米丘林还得用业余时间给人家修理钟表来资助自己的园艺研究。勤奋的米丘林身兼小职员、钟表匠和园艺师三职。他居住的地方地理纬度高,天气寒冷,只能生产苹果、梨和樱桃等果树,米丘林决心要培植出适宜在高寒冷地区栽种的新品种来。
米丘林如饥似渴地学习,设法从莫斯科买来各种有关植物学方面的书籍。当时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已经传到了俄国,米丘林反复认真阅读,他完全同意物种可以变化的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尤其是适者生存的思想给了他以最大启发,更坚定了他创造果树新品种的决心。为了掌握更多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和资料,米丘林又自费到欧洲考察旅行,发现果树的品种少得可怜,耐寒品种几乎没有。于是,他就决定在俄国中部培育出耐寒的果树,还要把南方的树种逐渐向北方转移。1875年,米丘林用自己平常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钱,在佛罗内兹河边买了一块地,栽上从南方运来的各种果树,进行果树栽培研究试验。但是凛冽的寒风刮来时,原来辛辛苦苦嫁接活了的果树都被冻死了。米丘林在失败中度过了近10年时间。
米丘林对失败毫不气馁,他决定寻找新的方法。1884年,他开始用人工杂交人工授粉的办法来培育果树新品种试验。经过近20年的试验研究,他首先培育出了梨苹果这一新的水果。梨和苹果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品种,生活习性不同,对土质要求等条件也都有很大差别。米丘林因地制宜,反复试验,终于创造出这一种新品种。经过多次失败、挫折和探索,米丘林认识到:环境能有力地影响各种树木的生长特性,在环境的锻炼下,植物也可以发生变异。他还发现,在沙地上生长的幼苗比较耐寒,于是便决定用贫瘠的土质土壤来栽培耐寒的幼苗。1906年,他找到一片沙地,另起炉灶,把果树苗一棵棵都移栽了过去。米丘林又辛勤地劳动了七八年,终于把新式耐寒的优良品种果树培育出来了。接着,米丘林又采用了使果实早熟的方法,将1000多千米以外的南方果树移栽到北方,让它们开花结果,结果也获得了成功。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以列宁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十分关心重视和支持各类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苏俄人民委员会接管了米丘林的苗圃,委任他为苗圃经理,资助他扩大苗圃的种植研究。1923年,苏联人民委员会决定他的苗圃为国家科学研究机构,拨出巨款,并且为他派去百名助手;1928年,又改为“米丘林中央果树、苹果树作物选种遗传学研究站”,成为研究果树园艺科学中心。
经过60年不屈不挠的艰苦的研究探索,米丘林亲手培育出了350个新水果和浆果植物新品种。他从有机体与其生活条件相统一的原理出发,提出了关于遗传性、定向培育、远缘杂交、无性杂交和气候驯化等改变遗传性的原则和方法,发展成为米丘林学说,继承并发展了拉马克、达尔文等生物学家的理论,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米丘林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人工杂交的理论和方法;二、有机体定向培育的理论和方法;三、人工选择的理论和方法。米丘林学说的基本思想是认为生物体与其生活条件是统一的,生物体的遗传性是其所同化的全部生活条件的总和。如果生活条件能满足其遗传性要求时,遗传性保持不变;如果被迫追求同化非其遗传性所要求的生活条件时,则导致遗传性发生变异,由此获得的性状与其生活条件相适应,并在相应的生活条件下遗传下去,从而主张生活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具有定向性,获得性状能够遗传。这个学说中关于无性杂交、辅导法和媒介法,杂交亲本组的选择、纯化法、改造秋播作物为春播作物、气候驯化法、阶段发育等理论等,对提高农业生产和获得植物新品种具有很大实际意义。
为了表彰米丘林的巨大贡献,苏联政府在他从事园艺研究60周年的1934年,也就是他79岁高龄时,授予他“科学技术劳动英雄”称号。1935年他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士,并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米丘林一生除了从事果树研究外,还勤于笔耕,把自己研究栽培种植果树的经验归纳总结成理论,写成《工作原理与方法》《六十年工作总结》等著作,被政府编辑成《米丘林全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米丘林多年的奋斗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是一位不等待大自然恩赐、必须向大自然索取的科学家。他的成功首先在于他具有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我们知道,果树栽培和嫁接试验与其他试验不同,欲见其效,成活必须在一年以后,嫁接后结果实又须在2~3年以后。不像孟德尔的豌豆试验,几个月就可以见效,一年可以做好几次,而且是大面积,成本低廉。因此,从时间上来讲,就拉长了成功的距离。另外,米丘林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的试验完全是个人的爱好和志愿,没有任何人支持和帮助,资金完全由自己解决。一个小职员的薪水是有限的,这样又加大了他成功的难度。米丘林是一个意志坚强的科学家,他相信自己的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失败了不灰心,有志者事竟成就是对米丘林最好的解释。
第二,有以列宁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十月革命”胜利之前,米丘林的果树种植栽培嫁接试验都是他个人行为,虽然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要大面积推广和取得更大的成效,光靠个人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卓越的领袖,他深知科学技术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也曾经用电气化加铁路描绘过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型。但他还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首先把米丘林的苗圃收归国有,然后又拨出巨款,派出数百名助手,大力支持米丘林的研究工作,使他的果树研究试验走上了正轨,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米丘林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米丘林具有强烈的科学创造性。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许多新产品从无到有是创造,从有到高精尖也是创造。米丘林在这两个方面都是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大师。梨苹果这个新品种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品种,但米丘林经过嫁接创造出来了;多少个原来不耐寒的果树品种原来只能在南方栽种,米丘林经过努力,在北方耐寒地区栽种成功了,并且把它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总结出生物生长的理论和规律,发展了拉马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创造性地形成了米丘林学说,为生物学和植物学的不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