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智能结构是指其具有的知识、能力、所组成的多序列、多要素、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多数学者认为最佳智能结构应符合以下4个原则:效能原则,即它便于释放,便于贡献出来;适应原则,即所建智能结构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进攻原则,即便于向自然和社会的未知领域进军;个性原则,即要有自己的特点。
又有学者认为智能结构是指科学家个人智能系统的构成方式,它由智力学系统、知识学系统和动力学系统的有机结合构成。
智力学系统是智能结构系统中的物质方面,有词语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记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动作与反应速度、效率等要素构成。以它为主体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器官、大脑和神经系统,掌握一定熟练和技巧的四肢、运动器官和调节系统以及作为各种器官和肢体延长的工具为物质基础和生理机制。它的形成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教育环境条件,相辅相成辩证发展的结果,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遗传因素为其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它呈现的水平取决于后天教育的影响。
知识学系统是智能结构系统中的信息方面,由主体掌握并能进入其活动领域的基础性学科知识、专业性学科知识、方法性学科知识、工具性学科知识等要素构成,是以人脑和作为人脑延长的工具为载体的。它作为主体描述和理解客观对象的背景材料而参与其认识活动之中,或作为实践的目的和方法而参与其实践活动之中。
动力学系统是智能结构系统中的能量方面,由对现实主体活动目的起积极作用的兴趣、动机、情绪、情感、事业心、责任感等要素组成。这是科学家任何自觉活动所必需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有人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与探索。马克思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这种力量在科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如丁肇中所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无兴趣,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时间并不长,却接连出成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事业心。也有很多人知识和智力都不差,却没有什么成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没有事业心,缺少动力。
一般来讲,一个科学家从客观上看非常健全,从微观上看具有明显特色的智能结构,这就具备了成功的基本条件。客观上健全,就是说以上智力学系统、知识学系统和动力学系统三方面都具备,并形成了相干效应和协同作用。在微观上具有特色,是指在智力学系统中某一种或几种智力因素有明显特长,而另一种智力因素较弱;在知识学系统中某一种专业知识具有明显特长,而其他专业知识不突出;在动力学系统中某一种或几种创造性因素具有明显特长,而其他非创造性因素不明显。
总之,智能因素既有先天就有的遗传基因,又有后天受教育培养的结果,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科学家独特的智能结构。本章将介绍这方面的一些成功范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