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花钱不图学知识,只求加入社交圈

花钱不图学知识,只求加入社交圈

时间:2023-08-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肯不肯掏钱、肯掏多少钱,是划分粉丝等级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这不是在买友谊,而是表明交流的诚意。“小密圈”于2016年8月上线,入圈费用下限为50元,上不封顶。在饭团上,大咖被称为团长,粉丝被称为团员。如果任由其创造内容,无疑会对圈子的生态造成破坏。

肯不肯掏钱、肯掏多少钱,是划分粉丝等级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每一个爱学习的粉丝都希望能跟那些自己所崇拜的知识大咖成为朋友,但大咖的粉丝少则数十万、多则上千万,大咖怎么可能认识你呢?

以前写微信公众号文章时,笔者经常收到200元的打赏。当收到200元的打赏时,笔者往往不好意思不与读者互动。久而久之,笔者不仅能记住那几个经常打赏的粉丝的名字,有好文章还会第一时间发链接给他们。

很多粉丝打赏就是为了跟作者认识,确切地说,是为了让作者记住他。这不是在买友谊,而是表明交流的诚意。试想,作者的粉丝那么多,在读者没有通过精彩的评论打动他时,他怎么知道谁跟他互动的愿望最迫切以及他有限的时间应该优先分配给谁?

很多粉丝好奇大咖们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什么,于是有一家公司推出了一个叫“贵圈”的App,很多大咖在上面注册,他们自己朋友圈的内容也都会在“贵圈”上展示。通过注册贵圈,粉丝们即使加不了大咖的微信,也照样可以订阅自己喜欢的大咖的朋友圈。并且,由于“贵圈”这个名字的独特性,粉丝还会产生一种“圈内人”的错觉。

粉丝们还可以通过“小密圈”和“饭团”App付费进入作者的VIP粉丝群圈,在里面跟作者互动。收费群的好处是,通过收费这个门槛,作者过滤掉了那些对自己兴趣不大的用户,吸纳了自己的“真爱粉”,这些进入大咖圈子的粉丝也因此会自觉维护社群里面的秩序。

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密圈”和“饭团”,都是知识大咖们的粉丝管理工具。

入驻这些App的大咖主要是这样几类人:积累了一定粉丝的知识达人,他们在很多平台上都很活跃,但需要有一个工具集中管理分散的粉丝;微信公众号作者,他们希望在微信公众号外有一个和粉丝近距离互动的机会,增强粉丝黏性;传统行业从业者,比如教育、培训等行业的人,往往在线下有稳定的流量,并且有和用户互动的意愿。

“小密圈”于2016年8月上线,入圈费用下限为50元,上不封顶。相比“贵圈”需要不断输出的订阅模式,小密圈采用社区模式,各个成员之间都可以交流讨论。最早入驻的大咖有科技博客“小道消息”的作者冯大辉、锤子科技平面设计师许岑、锤子科技创意总监Nod Young、知乎联合创始人及创新工场投资总监张亮、caoz的梦呓作者曹政等互联网从业者、媒体人以及投资人。

这些大咖进入“小密圈”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通过收费筛选出自己的“真爱粉”,当然,也能给作者带来体面的收益。冯大辉收费128元的“小道消息”读者圈付费订阅量过万,曹政的付费圈子订阅量也在4天内达到2000个。

“饭团”是果壳继“在行”和“分答”之后推出的新的知识付费产品。在饭团上,大咖被称为团长,粉丝被称为团员。团长会建一个需要付费进入的饭团,然后通过自己以及平台的力量在社交平台上招揽粉丝。经过收费和付费,团长和团员形成了一种私密性强、关联度极高的连接。

与微信群经常被各种乱七八糟的信息占据不同,“小密圈”和“饭团”里面讨论的都是沉淀下来的内容。原因很简单,大咖面对的是付费粉丝,如果整天说一些没营养的话,粉丝自然不会买账。

在本质上,“小密圈”和“饭团”都算是面向付费粉丝的“朋友圈”。甚至还有人戏称,加入了“饭团”,粉丝就成了大咖的“云好友”。

但这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小密圈”给付费入圈者平等的权利,圈主和进圈的普通人都可以发布内容,这是一个让圈主和他的朋友们共同沉淀内容的地方,不是群主自己一个人的独角戏。而“饭团”则只允许团长和嘉宾发布动态,付费团员只有评论权。

在果壳COO姚笛看来,用户付费进“饭团”是为了追随达人,而并非是希望跟这个达人的其他粉丝进行交流,“饭团”这样做能通过建立合理的游戏规则来打造一个适度的交流空间,让团长与粉丝够亲密但又保持一定距离。而“饭团”负责人陈言在接受自媒体36氪采访时也坦白,“小密圈”这种让圈主的粉丝或圈主的朋友们平等互动的模式看起来更像是在切微信群的“蛋糕”。

在传播方式上,“小密圈”仅靠个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进行传播,而“饭团”则继承了“分答”“用分销机制来刺激传播”的成功经验:团员把“饭团”内的一篇内容分享出去,非团员想看到这篇文章的全文(包括图像、音频等)就要付费一元;而如果别人因为团员的分享而进行了团员资格的购买,那么这个收入就会由分享者和团长两人五五分账。

也就是说,“饭团”在传播上不仅利用了粉丝的社交链,而且社交链上的人还有机会从传播中获得收益,因此就更有动力帮助传播了。

“小密圈”和“饭团”连接的这些铁杆粉丝,真的是来学习的吗?当然不是。粉丝们真正看重的正是近距离甚至零距离跟大咖对话的机会。花钱买一个跟偶像零距离对话的机会在过去并不罕见。每年一度的巴菲特午餐拍卖会就是如此玩法,“小密圈”等无非是打着“求知”的旗号而已。

粉丝有一个错觉,好像只要他加入了“小密圈”,就真的能成为圈内人。相比那些虚无缥缈的、为知识付费就能带来自我提升的承诺,进入一个自己可能平常进不去的圈子,更能吸引粉丝前来买单。

试想一下,如果马化腾、马云或者李彦宏开了一个圈子,请他的朋友们加入其中,这个时候,即使进这个圈子的门票高达几十万元,依然会有人饶有兴致地付费进来看看。

“小密圈”的吸引力在于,即使你和那些“大V”无缘在现实中产生交集,但“小密圈”依然会给你和“大V”平等站在一条线上生产内容的权利,圈主自己发的动态和一个普通用户发的动态所享受到的曝光量并无二致。

“小密圈”连接的不是1000位铁杆粉丝,而是1000位铁杆粉丝的虚荣心。在这个角度上,知识付费无非就是传统圈子文化的一种现代变体罢了。

一个圈子要持续地满足用户的虚荣心、归属感,就必须维持一定的格调。“饭团”规定只有大咖有资格创造内容,普通粉丝只能写写评论,也是为了保证内容的质量。

而在人人都可以创造内容的“小密圈”,一旦一些不熟悉圈主的人被动进入圈子,哪怕是付费用户,对这个圈子整体的质量而言也不一定是好事。如果任由其创造内容,无疑会对圈子的生态造成破坏。劣币驱逐良币,那些愿意在圈子里贡献内容的人很有可能会离开。

为了维持圈子的格调,圈内人特别警惕层次不够的人混进来。“小密圈”创始人吴鲁加说,在“小密圈”的下一个版本中,哪怕你愿意交钱,也可能需要审核才能进入。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36氪”的报道。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小密圈”因涉黄被查封,但这并非“小密圈”创始人的本意。站在知识付费的角度,“小密圈”的模式仍然是有参考价值的,因此我们仍保留了这个案例。)

TIPS

1.知识“大V”向粉丝收费,是筛选粉丝、建立圈子所需要的“门票”。否则,“大V”如此忙碌,而希望跟他零距离互动的粉丝又那么多,他怎么知道该优先满足谁呢?

2.粉丝有一个错觉,好像只要他加入了“小密圈”,他就真的能成为大咖的“圈内人”。对这种身份和荣耀的追求,是他愿意付费的原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