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想要跳槽时常常面临这样几个悖论:自己想换工作,但又不想主动投简历,而是希望被联系;朋友推荐较为靠谱,但将求职意向告诉所有的朋友,除了浪费时间且效率不高外,还感觉特没面子;盼着猎头主动打来电话,却发现多数猎头推荐来的工作都非常不靠谱。
观察到这些问题,2013年,前搜狗高管林凡创办了社交求职应用“脉脉”,希望通过利用社交关系,打造真实的人脉圈子和匿名的职场社区,求职者只要填写简单的资料,如工作年限、职位、求职意向、目标薪资等,就可以利用在人脉圈子里的位置,达到被动求职的目的。
“脉脉”创始人林凡认为,结交人脉显然并不是个高频的需求,所以职场社交的重点应该放在优质内容的生产上,“只有内容才能让大家产生高频的访问”。
新用户注册登录“脉脉”后,在首页里可看到一些实名动态消息,细看内容和发帖人的个人资料,你会发现这些动态大多来自同行。这些同行大多是你所不认识的,但系统会根据你注册资料中的标签,判断你跟他们可能会有交集,然后推荐这些人发的动态给你,将其显示在你的“脉脉”首页。
比如笔者的注册资料中提到了“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结果笔者的“脉脉”首页就有来自《中国经济周刊》和《小康》等杂志的记者、网易的公关、知乎的前员工等人发布的动态。即便尚未加好友,但笔者只要对他们发的内容感兴趣,便可以点赞、评论。如果多次看见某个人发的动态,觉得可以保持联系,便可发送好友申请。在对方通过笔者的好友申请之后,他就正式成为笔者的“一度人脉”。
如果看到他动态中的招聘信息,而彼时笔者正打算跳槽,便会主动联系他。或者即便是原先并无跳槽的念头,只是随便看看后也可能会动心。当然,他也可能主动找笔者私聊,挖笔者过去。
这种发生在社交链上的招聘,可以帮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节省不少时间。
在传统的招聘网站上,求职者得特意花时间从海量的招聘信息中筛选中适合自己需求的人,有时候可能浪费了很多时间却依然没什么效果,而“脉脉”中这些来自自己人脉圈的信息,简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而对用人单位来说,也省去了从海量的简历中一一筛选的时间。
现在,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别人在招聘网站上发布一条信息,你可能并不会在意,但发在“脉脉”上的,你可能会忍不住看一看。为什么?
在专业招聘网站上出现招聘信息并无任何新奇之处,并且发帖人你可能并不认识,那你为什么要看?而在“脉脉”上,十几条好玩的内容中夹杂着一条招聘广告,首先,你不会反感;其次,因为以前经常看到对方发的内容,对他也有一定的信任感。有些人脉,你虽然跟他并不熟悉,但点进去一看,他的影响力指数(通过通讯录关系、新浪微博粉丝数量、职位等来综合衡量)非常高,这时直觉会告诉你,他发的招聘信息通常比较靠谱。
还有一点很重要,你对某个雇主的了解并不是从看到他发布招聘信息时开始的,在此之前你已经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了。从他平时发布的内容来看,你们大体上是“三观”一致的人,否则你早就把他删掉了。这意味着在以内容为纽带的社交招聘中,你未来的雇主在很大程度上是跟你价值观契合的人。
站在雇主的角度看,亦是如此。
通过传统招聘网站找工作,在投简历之前你并不了解用人单位的HR和老板;对方也不了解你——即使看到简历也依然不了解,因为简历往往是不完整的。并且在后续的面试过程中,极可能出现双方均隐瞒信息的情况——求职者由于得到这份工作的愿望太迫切,隐瞒了一些信息;而用人单位为了早点招到人,也隐瞒了一些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但在“脉脉”上,平时发的那些纯粹的内容帖子可能早就把跟自己“三观”不合的无效人脉给淘汰掉了。大体上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你对一个人平时发的内容没兴趣,那基本上也不会看他发的招聘信息;反之,你之所以会看某个人发的招聘信息,也是因为你们平时就三观一致。
因此,我们相信通过这种方式走到一起的雇主和员工,磨合起来要顺畅得多,相处起来也要融洽得多,“分手”的概率会大大地降低。
“脉脉”拥有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它能根据用户的社交链来匹配招聘双方,这一点是传统的招聘网站所不具备的。因此脉脉商务总监张伟曾“傲慢”地说:“脉脉跟智联招聘、拉勾网这样的招聘网站不存在竞争关系。”
跟“脉脉”有竞争关系的是来自美国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中国及其旗下的“赤兔”。当年,“领英”在美国横空出世之后,各大招聘网站的生意纷纷开始走下坡路。但“领英”在中国发展得并不顺利,有两个因素很关键:其一,“领英”公开了用户的求职信息,但用户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跳槽倾向;其二,在“领英”上,用户需要从零开始建立社交关系,但“脉脉”则与用户的微博和手机通讯录捆绑,自动计算用户的关系链,甚至可以推荐二级人脉。
“领英”的中国化并不成功,已经被“脉脉”赶超。数据研究机构艾瑞咨询公布的2017年4月的App指数显示,职场实名社交App“脉脉”超越了职场社交类应用“领英”,位列行业第一。
2017年7月,互联网主流商业杂志《互联网周刊》联合eNet研究院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度App分类排行榜,在商务社交App领域,“脉脉”再度超越“领英”,成为行业领头羊。
“领英”在2015年夏季推出“赤兔”正是为了弥补中国化策略的失败。在未来,“领英”在中国战场上的主力将是“赤兔”。“赤兔”的产品设计和“脉脉”非常相似,并且在知识付费等领域已经做得很成功了。不知道在未来,“脉脉”招聘会不会被“赤兔”超越?
TIPS
因为有自己想结交的人脉,也有好玩的内容,所以用户访问“脉脉”的频率要比登录传统招聘网站高得多,这样对招聘方来说,将招聘信息发在“脉脉”上要比发在招聘网站上得到更多的关注。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运营者可能得把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那些不怎么赚钱的引流业务上。而对引流来说,社交+优质内容是最好的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