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是愉悦。
(一)幸福的含义
幸福是一个人所期望的东西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喜悦和满足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对个体而言,广泛而深刻。马丁·塞利格曼把幸福划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由此可见,幸福包含着快乐,幸福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但幸福又不仅是一种快乐和愉悦,还包括一种期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富足感,比快乐及情绪更加投入、持久和更加有意义。
有不少人在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幸福感却降低了。以前,天天盼着过年,因过年时可吃好的、穿新的,但现在好吃的天天可吃,想穿的经常可换,过年也再没有以前那种喜悦了。可见,幸福的确不是一种状态,而是对状态的感受。一个住在别墅里的富豪,或许只感到一间偌大的房屋,而没有家的温馨和回家的喜悦;而挤在一间狭小住房里相濡以沫的夫妻,劳累一天后回到蜗居,却有别样的温情与幸福。由此,我们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更有钱了,更健康了,知识文化水平更高了,但却没变得更幸福呢?能否感受到幸福,受多种因素影响。
这样说,不是说幸福与物质与金钱就没什么关系了。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是有必然联系的,但这种联系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正向意义,不足或过度都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香港女首富龚如心认为“100万元最有钱,1000万元最风光,2000万元开始感觉自己贫穷,拥有1亿元的人最自卑”。1000万元时,可以买名表名车,自然感觉风光。2000万元时,便想拥有价值亿元的豪宅,但不够钱买。跻身上流社会后,发觉在一众千亿富豪面前,身家刚过亿的你连头也抬不起来。
所以,没有钱不幸福,钱多了也不幸福。美国两位经济学家通过调查再一次证明了这个结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的两位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和诺贝尔经济学家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显示:金钱的确可以买到幸福;要买到这份幸福,年收入只要在7.5万美元就足够了。他们对2008年和2009年民调机构盖洛普所进行的幸福指数调查进行了梳理,这一调查在45万美国人中展开,调查内容涉及人们每日的开心程度以及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等。两位经济学家发现,在年收入7.5万美元以内,人的幸福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一旦达到7.5万美元这个临界点,人的幸福感的增加便不再明显。换句话说,那些每年赚15万甚至20万美元的人,他们的幸福感并不比赚7.5万美元的人强。当一个人的年收入在7.5万美金,就是幸福的临界点。7.5万美金是一个幸福的基数。一旦超过这个数字,收入增长和幸福之间就不存在更多联系了。当然,这个临界点不可能是绝对,它将因地因人而异,但幸福感不可能永远同收入呈正比则是绝对的。
到底需要多少钱才会幸福?研究者继续分析:高薪水一开始的确能带来快乐,但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现实下,这种快乐的感觉很快就蒸发。一般来讲,高收入者需要投入跟自己的收入相匹配的时间,所以他们很难有闲暇去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果实。高收入者要在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只有努力工作,放弃休假和节假日,他们才能有高收入。他们可能越来越富有,但可能工作时间更长,假期更少。他们活得也许更久,但属于自己的时间更少,他们拥有一大笔财富,但并没有感到更幸福。笔者认为,人不能有太多的钱,但需要用时又不缺钱,这个数额的金钱,就能让人感到幸福。
(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首先,幸福感的获得及大小是因人而异的。有个幸福感的公式,即幸福感(1)=k×满足感。这里,k称之为幸福商,即幸福的满足点(如同我们所说的水的沸点、人的笑点一样)。有的人幸福满足点比较低,对生活容易知足,只要家庭小康,生活没什么困难,家人平安健康,就觉得很幸福;而有的人则不一样,总希望日子过得比别人好,职位比别人高,出门面子比别人大,这种人的幸福满足点就比较高,因而常不易得到幸福感。而幸福商的高低,无好坏之分,但却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感受。
其次,幸福感虽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却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幸福是一种期望被满足以后的富足感和喜悦感,这种被满足的需求,既有精神的,又有物质的,如吃饭穿衣都有困难,幸福感又从何处而来?例如,对小王来说,读一本好书常带来幸福感,但读书时窗外汽车不停鸣笛,噪音不断,这种幸福感能得到吗?
再次,幸福感是多维有层次的。如同人的需求有层次和多因素一样,幸福感也是有层次的。物质上的满足及富足感带来的幸福感相对来得快,但持续时间和投入感也相对要短。如买了一部汽车,感到很幸福,但随着汽车的使用,这种幸福感也渐渐消失了,而精神上的幸福感,如爱与被爱、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成就的获得等产生的幸福感持续的时间就明显要长得多,感受也要深刻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