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光是追求顶尖,仍无法成就晋升之路!

光是追求顶尖,仍无法成就晋升之路!

时间:2023-08-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_职场正能量:30年跨国HR教练与白领们的17个对话长期以来,怎么追求“顶尖”的能力,还有如何成为“精英”,一直是炙手可热的话题。追求单方面的顶尖,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衡的结果相信大家对一个话题一定不陌生,就是我们经常在讨论工作与生活该如何平衡。

长期以来,怎么追求“顶尖”的能力,还有如何成为“精英”,一直是炙手可热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只要像高盛、哈佛、麦肯锡那些高手一样拥有无与伦比的工作效能,这辈子就能高枕无忧,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你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具有高产出、高市值,或者我们说高价值的公司,都必定有他们残酷的生存哲学,我相信那不是大部分的人想要追求的人生。

我们所熟悉的华尔街、硅谷、上海、新加坡,任何一个能产出高度经济贡献的地方,每天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超时工作引发的管理问题、创新力不足、竞争力永远不够、团队不够协调,或是工作情绪的剧烈变动……这些问题往往都是透过相当惨烈的代价(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字眼:变革)才得以解决。

显然,我们似乎应该问的是另一个问题:追求单方面的顶尖能力,足不足够使我们获得最终圆满的成果?

有时我们需要跳脱出原有的框架,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我们应该跳出效率、竞争力、创新的小框框,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追求什么”,才能进一步厘清“追求它的方法有哪些”。

十七年内的十二次升迁纪录!

我想看这本书的人,很多人所追求的应该是“成功”这两个字。例如达成一些有成就感的事,或者在工作上不断地升迁,每个人对圆满成功的定义,都不尽相同。

我有一位老朋友,他的成功经验可能会立刻让你眼睛一亮。在刚进入职场的前十七年,扣除了第一年职场新人,以及另外有三年是转换跑道加入新公司的期间外,其余十三年中,他有过十二次的升迁纪录,一直升迁到了公司最顶端无法再往上升的层级。十三年十二次!很惊讶对不对?几乎是每年获得升迁,他是怎么办到的?

印象中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有时候连简报用的PPT 字级大小,也会详加斟酌。他是做财务背景的工作,所以也有着令一般老板非常欣赏的数字敏锐度及分析能力。我曾经与他一起共事,他对同事既亲切又能让人觉得受到信任,同时也愿意去接受一些以前不曾做过的事,即便是不懂的领域,他也会想一些管理工具,不懂就盯着。这样的工作者在心态方面,简直是无懈可击。

我们思索一下上面的形容——光是顶尖的工作能力,就能让他拥有这么顺畅的升迁之路吗?好像不仅如此。他的故事也总让我在多年以后,每每触碰到瓶颈时,心理会重新对追求成功的过程,进行反省与观察。

我回溯职涯历程中,每个阶段的关键转折点,找出它们的普遍性原则。我也回忆那些曾经接触过的全球各地的精英,整理那些让他们往前跨一大步的能力与原则。同样的,我也把过去服务过的企业,他们几乎都是产业当中的翘楚,我去整理这些优秀的企业,他们怎么克服障碍,或是他们现阶段仍然与哪些盲点进行缠斗。

后来我得到一个意外的答案,原来我们都想错了!

追求单方面的顶尖,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衡的结果

相信大家对一个话题一定不陌生,就是我们经常在讨论工作与生活该如何平衡。

实际上你很难用一刀切的方式,把工作与生活分开,它们原本就是同一件事情,只是在时间上如何分配的问题。例如你的健康,其实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到了一定年龄,我们花时间运动一小时,这一小时的活力将回馈到工作之中。所以这一小时,你觉得只是在运动,其实它是工作计划中的一部分,只是诠释不同。

这就像是我们把一个人裁切成三个主要的部分来看:心智(mind)、心态(heart)、肢体(body)。我们不该去讨论该如何平衡这三个部分,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应该是用平衡来检视、调整,而不是去个别讨论三者间如何平衡。

但我们习惯把这些元素拆开来看,其实是有原因的。

我们的社会系统、价值体系、行为模式,从一开始就习惯简化、单向化去看事情。大家回想看看,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很多的注意力是从“body”这个部分开始,因为body 是最外显的、最容易被看到、理解的部分。

婴儿一出生,我们就会关心是男孩还是女孩(传统华人社会可能碰到女孩还会皱皱眉头)。我们从小开始所受的教育,就是一切从最外围的元素看起,所以我们要考试,要比较成绩,要拿证照,要透过body 的部分去表现自我。

但当我们的年龄逐渐成熟后,却又会发现,其实能影响我们追求卓越、做好一件事情,不仅仅是只有body这个部分而已。愈复杂的事情,可能心智(mind)与心态(heart)的部分更为重要。

我们经常是碰到问题了,才慌慌忙忙开始解决问题。例如二十五岁以前,我们只重视body的部分,二十五到四十岁可能就开始觉得逻辑力、思考力更重要,到了更年长,又意识到心态、情绪的掌握其实更为关键。

大家注意到问题了吗?

之所以我们一直想一面追求成功,一面追求平衡,又一面不断失衡,正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是把它们拆开来看,并且在最初的时候,只重视body或是所谓的效能的表现,而对其他同样重要的关键部分置之不理。

你看待成功是过程,还是结果

我观察那些长期优秀的人,通常都具备两个特色,第一个他们都是一开始就视“平衡”为一个整体,第二个是他们通常比较去看长远的目标。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目标是三年后年薪要三百万,但他却把这三百万视为一个结果,也就是分分秒秒从钱的角度去计算。曾经有一次,他有机会去国外参加自费的研习,但他认为与其花钱去参加一场看不到成效的活动,还不如留在台湾接更多的案子,可能靠三百万更近一些。

是这个样子吗?

能够长期维持优秀的人,通常不会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反而最终得到更多。能够把成功视为过程的人,他必定有一颗看穿全局的脑,懂得长期要布局哪些事。同时在心灵的层面,他不是只为自己的利益工作,而是会更“大我”,例如为家庭、为组织、为了更高的使命而工作。

这里所谓优秀的人,可不一定非得要什么CEO 才算。许多公司的基层工作者也都非常优秀。

有很多低薪族一面工作一面抱怨,但也有很多基层人员很清楚这是一种价值选择,他们不太去抱怨,也能长期在岗位上保持优异,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要高薪,有另一条路径。

长期成功的企业也观察到这种心灵层面的影响,例如在我所任职过的高科技公司,他们虽然讲求效率,但一定更重视愿景(vision)。

现代的工作者需要做什么样的改变?

Mind、heart、body 协助我们从更全面、更整体的角度去看一个人如何长期保持优异。走进企业,我慢慢发现随着组织、专业的复杂度提升,我们面临许多任务已经不能单纯从“事”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有一大部分,牵涉与团队共同完成艰巨的工作目标,还必须从“人”的角度去思考。

在一九九〇年,那时候我在一家以竞争力闻名的公司服务。这家公司有一个特色,每个部门虽然都有顶尖的工作效率,但是彼此也都“很享受”相互竞争。

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我们的部门协助一家国际级企业举办一场为期三天的大型论坛。在这三天的活动中,整个团队吃足苦头,全部成员三天都没怎么合眼。因为竞争的文化,我们跟别的部门之间不要说共识了,就连最基础的沟通都很困难。

我们只能透过自己仅有的资源去完成任务,最后这三天的活动办得非常成功,客户也非常满意。照理说我们应该很开心,但并没有。因为对我们而言,公司的竞争、不协调的环境依然没变,大家只是很盲目地用顶尖的效率去平衡其他的部分,长期而言没有加分。

我细细回想在那个过程中,我们只在意单方面的能耐,而忽略了其他更为重要的部分。

很明显地在人与人之间(或者部门与部门之间),我们极度缺乏协调/协作(collaborate)的能力,而整个公司的竞争文化,更使得我们的心态(attitude)变得很扭曲。

我发现,大家失去了所谓的价值观!

这让我意识到,光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很好的管理方法、很强的工作效率,仍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一个好的协作的能力,需要有一个很好的愿景。例如我们完成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协助客户完成一个会议呢?还是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把整个团队的向心力凝聚起来?

这也是第一次,在我脑海里,这么清楚地浮现出4C1A : create(创新)、compete(竞争)、control(管理)、collaborate (协作)、attitude (态度)这五个关键词,而这正是现代工作者所需要的。

机会不是留给准备好的人,而是留给愿意改变的人

上面的经验让我很震撼,我从那个时候才开始发现,要能够走得长远,直到最后得到一个成功的结果,光靠任何单方面顶尖的能力并不足够。后来在一家全球前五百大科技公司的经验,也再次印证了这个想法。

在二〇〇一年,我当时负责为这家公司打造一个知识管理平台。就人资部门的角度,其实这样的任务一开始就具备了一定的使命感,因为我们相当清楚要建立的不只是一套平台而已,而是一个“文化”。

目标非常清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项目,是因为工程师的流动率是高的,而我们需要把他们的知识留下来,这是从任务(task)的角度。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把工程师,以及CEO 当成内部客户,这是从人(people)的角度出发。

为什么呢?

因为要促成这件事情,知识管理就不仅仅是一项“任务”这么单纯。要知道刚刚处理完客户问题的工程师,可是非常疲惫的,根本不会想要做什么知识分享。因此我们必须从“人”的角度去研究他们的工作习惯,从“策略端”去想需求,再从“执行端”去想怎么设计一个方便、友善的平台,让大家接受KM 这样的习惯。

这当中,牵涉大量态度面(attitude)的议题,因为要在工程师不习惯的作业环境里,要求他们投入心力进入知识管理的内容,这需要很强的变革管理的思维。

这个项目后来大获成功。这样正面的案例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各方面的角色都很平衡并且面面俱到的循环,事实上是有助于企业去面对一个更为艰困的挑战,以及得到长期性的优势。所以在后来我尝试去整理过去二十年庞大的资料、经验,试图把这些零碎的数据拼凑起来,建构一套系统性的知识架构。

我从过去的4C1A,再加入了“人”与“任务”、“策略”与“操作”这四个构面,就像图中所显示的一样,逐渐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

透过这张图,就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在一开始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说单方面的能力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我们无法只透过竞争、管理、创新、协作任何一个单点来获得真正长久的成功。他们当中的任何一项,都无法无限扩大、替代而成就一个整体。

还记得上面说的生活与工作平衡的事情吗?生活与工作本身是一连串时间与行为的组合,把他们硬是切割开来,再去寻求平衡,自然是困难重重。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用4C1A 的角度去检视,就能轻易得到一个答案。

例如你很有成就,但这样的成就是用牺牲健康换来的吗?或是你很有成就,但是因此获得更多的快乐吗?你的家人是因为你的成就而受益还是受害呢?用这样整体的视角去解释,就可以发现,一个真正最终的成功,一种真正能耐得住时间考验的长期性卓越方案,是不断透过这些元素的循环与平衡而完备的。

在后面的章节,我们就将一一地按照mind、heart、body,分为十二个主题,逐一介绍其中各自隐藏的细节与关键。我将在最后一章,把4C1A 分成五个主题,告诉大家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我非常期待这些内容,可以协助职场上的工作者,用一个更有效率、更平衡的方式去追求成功。也希望透过这些宝贵的数据,提供给企业作为参考,让大家知道一个成功的项目,不只是本身顶尖的技术,还要用对人、用对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而你也会发现,当这些能力,也就是4C1A 在高速运转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感受不到他们任何一个单面突兀地存在的。因为此时,这些能力已经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运作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在某些不足的点做些微微的修正,就可以让这部成功的引擎不断向前。

我想也唯有透过这样的方式,“成功”这两个字对我们的人生,才能产生真正的正面意义与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