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章前,请试着思考自己是不是有下面的情况:
有时我会在疲惫或是情绪不稳的时候,被迫思考一件重要的事。
我在沟通时只要一听到别人的话,就忍不住立刻想要表达当下的想法。
我在每一次遇到任务时,总是不假思索,立刻按照经验来进行后续行动。
当别人问我有什么想法时,我经常脑中一片空白,不知该从哪里开始思考。
我常常觉得自己思考不够深入,进而表现出没有自信的态度,被人质疑。
现代人在步调快速的社会中生存着,效率至上的观念无形之中影响着每个人,让我们经常急于展现解决问题的成果。例如在职场中,大家总是希望要试着说得更多、更快,更常表达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必须表现得更热情,以顺利地推销出自己的想法。
可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思考质量”这件事的重要性,毕竟有正确的源头,才会确保自己往对的方向前进。
那么,该如何面对思考这件事呢?到底我们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以及要怎么想?
思考的三种路径:经验、信息分析与洞见
在人类整个思维的过程中,其实一直存在着三种大家最熟悉的路径。
第一种是凭借过去的经验与印象来进行思考,这也是一般人最常用、最直接的思考方式。第二种思考方式就是我们会透过分析,无论是分析数据、分析别人的意见或者分析环境的讯息,来做出对事情的判断。而第三种思考方式,也是最神奇的,就是有部分人会在大脑中产出“洞见”(insight),这种思考可以透视事物,得到一个想法,在很短的时间内看见事物的大方向。
我们对第一种思考方式最熟悉,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有累积与学习的功能,所以往往在解读事情的时候,记忆是取得信息最方便的方式。我们会借用过去的经验与记忆,尽其所能地把它用在判断当下的事物上。
当你要去买一间预售屋,脑中可以立刻提取许多“有用的记忆”:从对周遭环境的印象、住户水平、好地段坏地段、淹不淹水,到建设公司的口碑。一切判断就像是大脑的反射动作一样,过去的经验会自动提供你该如何解读手边的事情,寻找答案。
第二种思考层次比较细致,就是分析。我们会去寻找经验之外的其他数据,然后开始进行分析,或是把这些数据透过我们的经验先分类、整理,以方便我们来做出结论,得到一个想法。
分析思考的过程比经验思考来得更具目的性、功利性,所花的时间也会比较多,因为我们希望依照当下的需求,比较得失轻重与优先级,找出可靠的答案。比如购买电器用品,常常上网去比较各种产品的功能、价格,也很仰赖达人、知名部落客的意见。
第三种思考方式最为耐人寻味,就是透过洞见(insight)来判断事物。这个部分不只需要经验值与分析能力,更需要的是联想的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它有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一般时候所看不到的情境,这也是一种思维的方法。
这三种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协助我们思考出一个结果,无论这个结果是好是坏。当然最核心的是洞见的部分,因为这会让我们较有智慧的去处理事情,或是比较能够有同理心去理解一件事的发生,以及所面对的问题,是怎么样的一个问题。
思考路径的陷阱:别相信司机的知识
很显然地,如果我们是从自己的记忆、经验去判断,或者解读事物,往往会造成一些偏见,因为个人的经验不代表我们可以利用它在一个不同的情境、时空背景下面得到同样的结论。
主观或偏见会影响我们的决策质量,例如人往往喜欢报喜不报忧,往往很难接受逆耳忠言,我们的大脑习惯把感觉舒适的事物与正确性做连接,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就认定她有气质,看到穿着平凡的人就论定他的财富想必尔尔,常常因此做出错误的判断。
但经验法则也并非一无是处。透过经验进行思考,比较适合处理重复性的问题,例如天空阴阴暗暗,就记得带把伞出门,当问题老是以一模一样的样貌出现时,经验可以协助我们快速做出决定。
比较好的方式,是在经验之下我们又运用“分析”来进行思考。“分析”是大家在职场中最常使用的思考方式,也可以说是大家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分析的数据源正确的话!
用分析进行思考,重点不在于你取得信息的多寡,而在于你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判断信息的质量。
国外有句俗谚“不要相信司机的知识”,隐喻的就是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专家”,行为举止表现得好像他们的确知道,但事实上只是虚有其表,他们非常有说服力,但其实又不完全准确。
所以当我们要进行分析式的思考时,最好从很多地方搜集论证,不断得到新的证据,推翻想法,这虽然会消耗掉比较多的时间,但是所得的结果通常也比较严谨不草率。
在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特定领域,经验与分析有时会内化在我们的脑袋中,形成一种最为特别的思考能耐,也就是洞见。洞见是大家公认最有智慧的一种思考形式,有时能帮助我们得到令人惊艳、完美的答案。
在许多时候洞见思考甚至比经验思考速度还要来得快,仿佛是一种瞬间跳跃性的思考力,就像史蒂夫·贾伯斯(Steve Jobs)这类天资聪明的创新者。他们的思维能力的确非常与众不同,有很棒的洞悉能力。有的人是具备很好的分析能力,再用非常跳跃的性质,直接抵达一个最棒的结果。但是有些人则是接受过快速思考的环境洗礼,所以他们的远见跟一般人不太一样。
设计你的思考环境
所有的人,都在想该用什么方式进行思考,但却忽略真正的关键点在于,我们是处在什么样的心灵环境下思考的?
例如当你极度愤怒的时候,可以脑袋清楚地分析,或是飘出什么样的真知灼见吗?我们应该要先学会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是哪一种,并且选择对自己最为有益的思考情绪。
我记得国二的时候有一次上文学课,作家是一位曾经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年的美国人,她把一段关于中国农村的回忆写成故事。当这个故事进行到有位老人死亡的情节,作者描写老人有一道很长的白胡须,在去世的当下,那撮胡须就直立立地挺在空中,我跟同学看到这段文字忍不住笑了出来,因此被老师罚站了整整一堂课。
在当时,我跟同学觉得有些冤枉,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仔细回想,我觉得当时虽然读的是文字,但我们思考的却是一幅鲜活的画面。从文字去幻想成一个具体的画面,这可能是很好的一种思维的练习,可惜当时体制下的教育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能只希望大家背诵文字,不需要有太多思考,更不用说去设想作者为什么要写下这个故事。
有时看见一个画面,进一步预见一个未来的图像,比文字、规定更能引导出一个有愿景的思维。
我们现在在职场上,有更多的机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企业在描述愿景的时候,如果用文字、公司的规则,那么大家的思维模式多半都是模糊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清楚当时的思维模式是处在哪一种阶段。但其实只要换个方式,用说故事的方式去描述,一幅未来的景象可能就立刻清晰可见。
对于历练一个有用的思考能力,我们可以练习回想,平常在做决定的时候,到底是以我们的经验,或者熟悉的场景、画面里所碰撞出来的一个决定,还是完全是靠分析的结果,我们能不能练习用更多洞悉的部分,来协助解读问题。
有时我们也会听到自己一个内在的声音:“凭我的经验,这样做一定没错!”或许我们可以提醒自己,这未必是一个最正确的方式。
在分析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我们取得的数据是正确的吗?我们所访问的人或是听到的讯息是可信任的吗?所以如果多方面地问问题,可以避免一些错误的想法。
最后就是,在思考的时候,多问一下自己的心情,因为情绪会影响思维的方式,所以问问自己今天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如果是处于一种比较低落负面的情绪,确实很难有一个很好的结论。所以尽量让自己的情绪处于积极、正面的情绪之下去思维,这样可以协助我们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阅读本章后,请试着做做看下面的练习:
每天拨出半个小时,透过阅读时事文章、观看影片,增加自己对于外界知识的信息量。
每天安排一个精神饱满、情绪平稳的时刻,来针对重要问题进行思索。
遇到问题时,先想一下什么是正确的提问,进一步厘清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再进行对策略的分析。
透过随时对周遭的事物保持好奇心,训练自己的观察力以及思考的速度。
试着将纷乱的思绪进行重组,把他们转换成一幅幅可以想象的画面,观看这个画面当中你的位置,进一步再思考在画面当中的你该怎么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