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话❹【创新】新想法与灵感,使人成为先驱

对话❹【创新】新想法与灵感,使人成为先驱

时间:2023-08-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话新想法与灵感,使人成为先驱_职场正能量:30年跨国HR教练与白领们的17个对话阅读本章前,请试着思考自己是不是有下面的情况:我总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什么创意的人,自己生来就不具备有创意特质的脑。好奇心绝对是驱策创新思维的第一股关键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保持对环境周遭的敏感度,永远处在一个学习的心态。让创新成为改变的共振过程!

阅读本章前,请试着思考自己是不是有下面的情况:

我总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什么创意的人,自己生来就不具备有创意特质的脑。

有时我也很想尝试一些创新的事,但我很怕做错事,把一切弄得更糟。

就算我有创新的想法也没用,因为身边的人或是资源没有办法让它们实现。

我做了很多创新方面的投资,但是它们往往无法为我带来立即的回报。

我跟大伙儿进行脑力激荡的会议时,常常太多的创新,反而使大家离题了。

我曾经到一家高科技企业分享创意与创新的议题,这家企业有一位非常有创新头脑的CEO,时常提出一些很具颠覆性的idea,领导作风也很开放。

当时台下的听众大概有二十几位主管,他们提出很多问题,被提出的问题最多的是:有创意固然很好,但是要怎么样才能让创意更具周延性?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落实创意为创新思维?

原来,这家公司虽然鼓励创新,但很多时候,许多高阶主管认为,大家的点子都不被CEO认可,在实际面临的挑战上,事实也证明确实是CEO想得比较周密,比较可以实现。于是这里就产生一个冲突点,对主管们来说,他们容易因为意见不被采纳而心生沮丧,但同时却又不得不承认,跟CEO 相比,他们往往没有办法想到很好的创新点子。

驱策创新思维的三股力量

看来要打造一个有创新思维的脑袋,或许真的是需要一些条件。驱策创新思维的三股力量:

保有好奇心

我过去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企业培养人员,使他们变得更具创造力。撇开琳琅满目的技巧性课程,通常我们在一开始最常运用的方式,就是会灌注一个概念:鼓励伙伴们“跳脱框架思考”(think outside the box)。

至于如何跳脱框架思考,我非常鼓励同仁重拾年轻时期的“好奇心”。好奇心绝对是驱策创新思维的第一股关键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保持对环境周遭的敏感度,永远处在一个学习的心态。

我想许多主管都有同样的经验,会在求学与职涯的发展历程中,取得各式各样的文凭与专业证照。但是当位置逐渐往上攀爬时,我们的好奇心却直线下降。也许因为愈来愈忙碌,或是已经累积相当成熟的经验,在“现在”的位置上,我们的确很难再保有像年轻实习生一般的好奇心。

重拾年轻时的好奇心说穿了终归一句:就是永远愿意学习。想要成为一位领导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非常渴望追求新知,并且多加善用倾听与观察的技巧,培养好奇的习惯。

不安于现状

好奇心的习惯并不会平白建立,许多成功者的例子告诉我们,通常那些具有好奇心的领袖,大多非常不满足于现状,这也是驱策创新思维的第二股关键力量。

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苹果计算机创办人贾伯斯(Steve Jobs)。1984年,贾伯斯在第一次公布麦金塔计算机的发表会上,使用了一个许多人至今仍然记得的字眼:“棒到极致”(insanely great)。

这几个字其实蕴含了许多苹果计算机的文化底蕴,它们包含:

●够好了就是还不够好(good enough is not enough);

●另类思维(think differently);

●简单到不可思议(amazingly simple)。

也就是这样的精神,让他们不甘于现状,不满足于IBM、HP、微软、Nokia、Sony的固有模式,而发展出许许多多在二十年前看起来是天马行空的创意。

扩散式思考

但空有好奇心与不满于现状的思维,还不能够使苹果计算机能够将创意转换成具有价值的行动。他们最重要的,也是大部分高科技公司最擅长的,就是能够想办法将创意快速实践为具体的流程与解决方案。

不过稍等一下!

很多人对此有所误解,实践并不是说一有想法就立即去做,这里着重的是,多样化的体验能够让你进行“扩散式思考”(divergent thinking)。这种“扩散式思考”,才是驱策创新思维的第三股关键力量!

许多执行力很强的主管喜欢聚焦于有效解决手边问题,如果思考的结果跟期望获得没有关联,他们就会觉得浪费时间。但是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需要哪些创意,很多创新,是把点点滴滴的创意串联起来,才开花结果。

所以创新必须某种程度的不设限。例如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就是把牛顿(Isaac Newton)的时间与空间理论拆解开来,提出了创新的相对论。他的大脑着重于思考“怎么样才能运作得更好”而不限于单一领域。在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快速扩散型思考的习惯,很快地透过联想与联结,去思考新的解决方案。

要有创新的脑袋,一定要无时无刻培养“好奇心”、“挑战现状”、“快速扩散思考”这三个方面。

有了这三大方面的思维,就会产生一股创新思考的“节奏感”:思维必须与众不同,那还不够,还需要有改变现状的勇气,然后最重要的是用很快的速度进行扩散思考,以便把创新的点子落实。

创新思考时常掉入的陷阱

我们在培养员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时候,最怕大家“为了创新而创新”。这是什么意思呢?

许多人经常遭遇到的经验是,想了半天,愈想愈远偏离主题,根本看不到这样一个创新思维、愿景所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碰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聚焦与厘清,如果要进行这样一个创新的话,那么对于我自己、我的工作、我的组织,乃至于整个流程面,会带来哪些障碍与风险?我们必须做出多大的改变,才能完成这项创新,它值得吗?

第二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适应这个改变?要多久才能适应?过渡时期产生的障碍风险该怎么把它处理掉?

创新一定是好的吗?不一定!

我们在进行创意、创新与愿景的想法时,还是要思考这些对企业、组织与个人的价值是什么?对周边的环境、社会的影响又是什么?如果都是正面的答案,这样的创新才是具备价值的。

而在创意与创新的道路上,有些杂乱的思绪也必须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厘清。到底我们是把创新视为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呢?还是它只是一项工作?或者是一项真正有价值的改变?

让创新成为改变的共振过程!

我认为创新就是一种“改变的共振过程”。我们把问题转变为价值,然后将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障碍,转变成是学习的部分。创新当然是一场冒险,但这个冒险却可能带出对未来有价值的机会!

改变不容易,尤其对组织里的部门来说,它含有一定的风险。

我曾经看过一家全球化的企业,进行组织扁平化的结构创新。当时他们把工厂从美国搬到亚洲,有很多美国的高级工程师,必须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他们该如何视此为一个机会呢?

这时就仰赖组织方面在移转工作与技术上的流程设计,要让这些工程师非常乐意分享知识,也建立管道,让他们到亚洲来工作,当然待遇和环境都会跟在美国不一样。可是如果这些资深工程师没有把它视为机会的话,就会按照负面的方式走下去。

所以在转变的过程当中,心态是很重要的。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机会,例如到亚洲这个新世界去尝试挑战,而不是看到即将失去一个工作。

所以我们在看待创新与改变的时候,不要只是看到负面的层面。必须先转换心情,就可以较容易让这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新产品、新思维,较容易实现。

在我们不断透过工作历练创新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是学习如何将它的能量,从浅到深、由小到大进行发展。如果是在一个组织里,创新的价值也不该仅仅是帮助自己,还应该对部门、客户、组织社群都有价值。当我们看见这些价值的时候,虽然障碍与问题还是存在,但是会变得比较容易克服。

阅读本章后,请试着做做看下面的练习:

每天规划一段时间,广泛地吸收信息,不只吸收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吸收一些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建立广泛的兴趣。

对一些每天重复的事项,练习用不同的方式达成。例如试着走不同的路线回家,或是换个地方喝咖啡。

给自己一个失败的空间,不要什么事都害怕失败,但是要记录失败的原因还有过程,并练习在下一次用不同的方法改进。

练习在工作之中建立一个更高的标准,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尝试挑战自我的极限。

练习跨界思考,把不同知识领域、产业、环境的东西串联起来,看看彼此有哪些联结点,或是可以移植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