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在金沙江上建设了一座装机总容量达30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很少有人知道汉能控股集团这家民营企业。就是这样一家似乎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却投资了近200亿元,历时八年建设了金安桥水电站,这不仅是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由一家私营公司建设的特大型水电站。
成立于1994年的汉能控股集团,是全球化的清洁能源跨国公司和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自成立之日始,汉能即致力于“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目前,汉能在全球进行电站资源开发,已与国内多个省区以及多个国家签订约10吉瓦(1000万千瓦)的太阳能电站建设协议,成为涵盖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光伏组件生产和光伏电站建设等光伏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整合的高科技清洁能源企业。
然而汉能的目标并不仅限于此,它要在2020年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清洁能源企业,为人类造福。
笃定坚持 成就水电巨头
2011年12月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内,“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座无虚席。在众人掌声中,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作为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十大先进典型之一健步登上讲台,发表了题为《汉能,因祖国强大而强大》的演讲。
回溯20世纪90年代初,刚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的李河君放弃了国家分配,毅然选择了“下海”。他用从老师那里借来的5万元,和几个同学在中关村创办了商贸公司,先后涉足过物流及房地产等行业,积累了上亿元资金。
此时,李河君却一下子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有人建议他炒股,也有人建议他收购一家上市公司,到资本市场去圈更多的钱。他接受了第二条建议,但要收购上市公司,本身必须要有项目可做。为此,李河君在老家广东河源花了200万元买了一座装机只有350千瓦的小型水电站,正式进入了水电领域,成立了华睿集团,后改为汉能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汉能)。
汉能成立后,李河君意识到,民营资本要做大做强,必须依托实业,仅仅在流通甚至资本领域很难真正做大、做久、做强。于是,他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将当初为了收购而收购的项目变成了公司实实在在的发展方向。
有了第一次尝试,李河君很快又在浙江建设了自己的第一座水电站,规模达到2000千瓦。此后的六七年,李河君先后在浙江、广东、青海、广西等地又建设了上万千瓦、几十万千瓦的水电站。在建设金安桥时,公司已建和在建的装机容量就已经达到了600万千瓦。
看到李河君如此“疯狂”地发展小水电,一些人认为他搞不成大水电站。但是李河君相信,在国家政策日益有利于民营资本发展的大前提下,他一定能够去触碰大水电。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2002年,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等组织民营企业家赴云南考察。当时云南省有1亿千瓦水电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省委省政府迫切希望民间资本进入。李河君意识到,属于他的机遇来了。汉能随即决定投资10亿元,开展金沙江中游流域水电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快,云南省和汉能正式签署了投资近200亿元、两期总装机30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项目开发协议。这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百万千瓦级特大型水电项目。
在从筹划到建设运营的八年时间里,资金像磨盘一样压得李河君喘不过气来。为了应对建设需要,高峰时每天就要有1000万元的投入,为此,李河君陆续出售了浙江、青海、广西的水电站,甚至把公司家底都投了进去。
水电建设本就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金安桥水电站更是投入近200亿元的大项目,前期根本不会有任何产出。而且,这样大的水电项目,以往民营企业更是从未涉足,政策风险也极大。当金安桥项目举步维艰,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劝他尽快放弃,甚至认为李河君这次死定了时,李河君却顶住了各方压力,咬牙坚持了下来。
2011年3月27日,经过八年艰苦“抗战”,金安桥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它是目前全球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最大水电站,也是国家“西电东送”和“云电送粤”的骨干电源之一,被全国工商联誉为“民营企业进入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标志性工程”,汉能也由此跻身于建设百万千瓦级特大型水电站企业的行列,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奇迹。
事实证明,李河君选择坚持是正确的,当望着金沙江上那巍峨耸立的640米长、160米高的大坝,望着那奔腾急泻的激流,望着那指向天边的高压线塔架时,李河君万分感慨,因为之前所遭受的挫折与磨难,这一刻都值了。
此后,汉能开始走出国门,在国际水电领域大展身手。
2014年11月,汉能与印度尼西亚北加里曼丹省努努干县政府,签署了关于森巴孔河水电项目的合作备忘录,项目计划装机容量约500MW,预计年平均发电量约36.7亿k Wh。森巴孔河水电站所属区域电力紧缺,主要依靠柴油机发电。项目建成后,既解决了当地无电及用电供求紧张的局面,又增加了清洁能源的供给,可促进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帮助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多方共赢。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资本投入,如今的汉能水电项目权益总装机容量超过6吉瓦,风电总装机达到131兆瓦。
逆势扩张 投身光伏产业
2006年,李河君当选为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那时,他对太阳能不太了解,也并不看好太阳能。相比水电一毛多钱的成本,3块钱的光伏发电成本,在李河君看来,根本不知道是在“搞什么名堂”。
后来,他从商会从事光伏行业的企业家那里了解到,光伏发电成本从3块降到了1块钱,只用了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按照这样的降速,最多三四年,太阳能发电成本就可以降到核电、火电的五六毛钱的成本。李河君再次站到了机遇面前,他的选择自然是“抓住它”!
从2009年开始,汉能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以“黑马”姿态杀入光伏领域,而且一出手就让业界为之一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一口气在四川双流、广东河源、山东禹城、浙江长兴、江苏武进、海南海口等地投资建设了八个薄膜太阳能生产基地。
李河君认为,太阳能是以科技为导向的行业,“光做中游是不行的,战略风险非常大,所以汉能选择做‘全产业链’,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只有上游掌握高端设备制造,中游生产太阳电池能板,下游发电,才能整合产业链。”
按照这一思路,李河君陆续推出了不少“大手笔”。在研发方面,汉能不惜血本、重金投入,不仅掌握了太阳能薄膜电池、柔性电池的核心技术,还投资原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池片生产和太阳能电站建设。
投资——兴建——研发,节奏越来越快。2011年6月,汉能四川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建成,一期产能为300兆瓦。5个月后,位于广东河源的生产基地也正式投产。2012年3月,第七条生产线即海南汉能硅基薄膜太阳能基地也投产运营。同年4月,汉能山东禹城硅基薄膜太阳能研发制造基地正式投产。其后的11月,汉能控股集团正式宣布其薄膜太阳能组件年产能达到3吉瓦,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2013年8月,汉能青海海南州共和县二、三期100兆瓦薄膜电站开工建设,一、二、三期150MW并网薄膜电站全部建设完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薄膜太阳能并网薄膜电站集群,也将是汉能在薄膜发电产业下游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
2014年2月,汉能在河北唐山市成立河北曹妃甸汉能光伏有限公司,并启动其600兆瓦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整线生产线项目,这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技术首次在中国落地。
除了在各地建设生产基地,汉能还在河北省衡水市建设了一个太阳能清洁能源展示中心,这是国内首家集展示、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太阳能清洁能源展示中心,这也是全国首家以薄膜光伏为主题的清洁能源展示中心。
近年来,李河君在清洁能源领域确立了“一基两翼”的战略布局,即以传统清洁能源水力风力发电版块为基础,以太阳能研发与生产等高科技能源版块为左翼,以太阳能光伏应用为右翼的产业结构。另外,汉能全力支持研发,掌握了太阳能薄膜电池、柔性电池的核心技术,从原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池片生产到太阳能电站建设,“两翼”各版块中各产业环节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并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实现集团各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截至2014年年底,在太阳能薄膜发电领域,汉能在四川、广东、海南、浙江、山东、江苏等地投资建设薄膜发电产业研发制造基地,总产能已达到3吉瓦。
全球技术整合 成就行业领先
薄膜化、柔性化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未来和总趋势,对此,李河君清醒地意识到,国内光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好产业升级,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正是基于这个重要的战略判断,自2010年起,汉能组织专家筛选了海外多家薄膜发电企业进行全球技术整合,这也是汉能不断走向国际,从而成为全球性跨国清洁能源企业的重要一步。
2012年6月,汉能控股收购德国Q-CELLS子公司、铜铟镓硒(CIGS)薄膜电池制造商Solibro,迈出了海外技术整合的第一步。
2013年1月,汉能又完成对美国企业Mia Solé的并购,从而获得了全球转化率最高的铜铟镓硒(CIGS)技术,量产转化率达到15.7%,成为规模、技术上皆领先全球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时隔半年,汉能再次出手,成功并购美国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GSE是一家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生产商,此次并购,使汉能成为全球首家实现柔性薄膜太阳能组件大规模量产的公司,同时也标志着汉能通过全球技术整合,占据了薄膜发电技术的最前沿。
2014年8月,汉能又将美国阿尔塔设备公司(Alta Devices)收入囊中。阿尔塔是世界领先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生产商,其生产的单结电池片效率为28.8%、双结电池片效率达到30.8%,这也是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转换率最高的世界纪录。通过本次并购,汉能拥有了转化率最高的薄膜太阳能技术——砷化镓(Ga As)高效柔性薄膜技术,进一步增强了汉能的技术领先优势,使汉能成为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毋庸置疑的技术领导者。
通过技术并购,汉能成为规模、技术上皆领先全球的薄膜太阳能企业。目前,汉能已经拥有硅锗、铜铟镓硒、砷化镓等多条产品技术路线,站在了世界薄膜太阳能技术的最前沿。这也为汉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众多合作机会。
2012年6月,由汉能开发并主持建设的意大利拉奎拉光伏电站顺利并网发电,这不仅标志着汉能在全球大规模投资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拉开了帷幕,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进一步拓展欧洲及全球市场也具有重大意义。三个月后,汉能位于乌苏里斯克中俄经济开发区的100KW太阳能屋顶电站项目也正式并网发电。
这一年,汉能还与宜家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框架内,汉能利用其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对中国大陆境内的11家宜家店面进行清洁能源改造。2014年年底之前,所有11家宜家店面都会实现绿色电力“自发自用”。
此外,2013年7月,汉能户用薄膜太阳能发电系统正式进入宜家伦敦店,这是汉能进入宜家店面进行售卖的全球第一店,汉能也由此成为进驻宜家卖场的第一个第三方品牌。如今,汉能在英国宜家全部18家门店已累计销售一千余套户用薄膜发电系统,并已成为英国太阳能市场覆盖率最广的企业之一。
在联合国2014气候变化首脑会议上,宜家集团宣布,将汉能户用太阳能薄膜发电系统业务,由英国拓展至荷兰及瑞士,并于未来十八个月内进驻另外六个国家。不仅如此,汉能户用薄膜太阳能发电系统还将于十月开始在荷兰宜家门店销售,并于十二月中旬进驻瑞士宜家门店。作为一站式的清洁能源提供商,汉能将负责整套发电系统的销售、安装和维护服务。
2014年,汉能又将目光投向汽车领域。5月,汉能成为2014赛季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锦赛(FIA Formula E Championship)“FIA Formula E北京赛事太阳能合作伙伴”,汉能太阳能将为Formula E 2014锦标赛度身订制全套“快装电动汽车薄膜发电充电系统”。而在一个月后的国际汽联世界耐力锦标赛——勒芒24小时耐力赛赛事期间,汉能太阳能与阿斯顿马丁赛车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成为阿斯顿马丁赛车“独家太阳能技术合作伙伴”。
同时,汉能与日本双日株式会社全资子公司双日机械株式会社,签署了战略框架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在日本及世界范围内太阳能薄膜发电应用领域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不久前,汉能又正式成为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战略合作伙伴、清洁能源技术唯一合作伙伴。在五年合作期内,汉能将利用其掌握的领先世界的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为鸟巢添上“绿色外衣”,将其变成一个太阳能发电站,把鸟巢这一中国地标性建筑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目前,汉能已在全球范围内签订了约10吉瓦的薄膜发电电站建设协议,成为涵盖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组件生产和电站建设等薄膜发电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整合的高科技清洁能源企业。
领衔第三次工业革命 建设美丽中国
2011年,美国未来学家里夫金先生出版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书中指出,我们正面临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目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互联网等新的通信技术的出现、使用和不断融合,将带给人类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再一次巨大改变。
李河君对此深表赞同。为了寻求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解决之道,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领军者,李河君在自己切身观察、思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于2013年11月推出了他的首部著作《中国领先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这也是中国首部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背景,探索中国如何通过光伏革命,破解能源瓶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完成和平崛起的图书。
在李河君看来,“2035年,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将代替50%的传统化石能源”。基于这一判断,他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新能源革命,光伏革命将成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引擎,进而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太阳能发电技术大规模替代火电等传统能源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人类能源史上的重大变革,必将会改变全球能源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在此过程中,中国完全有理由领先一把,使光伏革命成为助力中国崛起、实现“中国梦”的发动机。
而在由汉能与全联新能源商会联合发布的《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2013年全球光伏市场的新增装机容量达到38.7吉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40.6吉瓦,其中中国新增装机容量为12吉瓦,同比增长了232%,接近欧洲2013年新增装机容量的总和。据此分析,全球光伏市场从以欧洲为核心区域逐步向亚洲转移,中国超越德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
利好消息接踵而至,2014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APEC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他强调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增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对此,李河君认为,以太阳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太阳能薄膜发电产业将成为“新常态”背景下的重要抓手。在他看来,太阳能薄膜发电产业将会形成国民经济的又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与太阳能薄膜有关的就有五个,直接带动85个相关产业,对实体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同时,发展薄膜发电将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独立和能源安全。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面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等到这一天的到来,汉能可谓厉兵秣马、未雨绸缪。它始终将创新作为企业长青的动力,并高度重视研发与投入。目前,在北京、四川、美国硅谷、德国、瑞典等地设有七个研发基地,申请专利逾10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总数的60%(含海外公司并购的核心专利),主编或参与了十余项薄膜发电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和编制;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汉能始终走在产品创新的前沿。2014年10月,汉能宣布位于其总部的北京最大的薄膜发电建筑一体化(BIPV)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汉能总部办公楼将享受到清洁、安全、便利的电力供给。同时,经过全球技术整合与自主研发,汉能已成为集设计、研发、生产、集成、施工及运维为一体的BIPV解决方案提供商。
汉能薄膜发电建筑一体化(BIPV)就是将太阳能薄膜发电组件集成到建筑屋顶、幕墙、天棚等,为其提供绿色电力的解决方案。与传统的光伏应用相比,汉能BIPV解决方案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汉能为客户提供的“私人订制”服务。不同颜色、规格、透光度为特点的订制化组件制造技术,是汉能BIPV解决方案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未来五年,中国城市建筑BIPV可应用面积将达17.9亿平方米,预计每年可发电约615亿度,为二氧化碳减排5200万吨,相当于多种29亿棵树,减少1600万辆汽车的尾气排放。推广BIPV将对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跳出“减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两难选择,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技术整合、自主创新、市场开拓及不断践行社会责任,汉能已经在全球市场建立起薄膜发电行业领导者的品牌形象,同时也为它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认同。2014年1月,《国际商业时报》评选出“2013年全球七大太阳能项目”,汉能太阳能电池板系列产品在宜家出售与美国加州峡谷太阳能牧场等项目并列入选;2月,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商业奖项——麻省理工学院《科技创业》(MIT Technology Review)“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评选结果揭晓,汉能位列第23位,成为国内能源领域唯一上榜企业;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汉能荣膺“全球成长型公司”荣誉称号;在第八届中国品牌节上,汉能斩获代表中国企业年度品牌建设最高荣誉的“华谱奖”……
伴随事业的发展,李河君的社会影响也在逐步扩大。2010年,他获得“2009中国品牌绿色贡献奖”;2011年,他还当选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评选的“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十大先进典型”;2012年12月,当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2014年1月,由汉能牵头,100多家薄膜光伏知名企业及科研院所共同发起的中国薄膜光伏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李河君当选联盟主席;据“2014《新财富》500富人榜”显示,汉能控股集团李河君以870亿元的身家首次登顶首富;同时,他还入围2014年度华人经济领袖。
李河君常说,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由许许多多个小一点的梦想组成的。“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的“汉能梦”“薄膜梦”,就是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怀着这样的梦想,李河君希望通过产业报国,建设美丽中国。他说:“不是为自己,只想为国家真正做些事儿。”
这是李河君的憧憬和期盼,也是他萦绕心中的梦想。
郭广昌 复星集团董事长
自1992年创业至今,郭广昌缔造了中国商界的一个传奇。20多年前,复星集团的创始资本只有3.8万元人民币。而今,复星已成长为管理资产超过3000亿元的国际知名投资集团。
在西方媒体《金融时报》的报道中,这位正崛起的中国商界精英,堪比美国的巴菲特。《纽约时报》更是将复星集团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相提并论。
现在,复星已形成“保险、产业运营、投资、资本管理”四大业务引擎,并大步向“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能力”与“以产业深度为基础的投资能力”双轮驱动的全球一流投资集团大步迈进,在世界舞台,展现出越来越强劲的中国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