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

《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

时间:2023-08-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原副院长、孙子兵法研究家陶汉章少将,在他的著作 《孙子兵法概论》中指出:“《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是力求以智谋胜敌,而不只是以力胜敌。”今天,我们学习 《孙子兵法》的领导智慧,一定要记住“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两句话,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以 “伐谋”为最佳选择,力求不战而胜,达到 “善之善者也”的理想境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原副院长、孙子兵法研究家陶汉章少将,在他的著作 《孙子兵法概论》中指出:“《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是力求以智谋胜敌,而不只是以力胜敌。”(见该书第3页)所谓以智谋胜敌,用孙子的话来说,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意思是说,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孙子接着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用兵作战的上策是用谋略打败敌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是使用武力进攻敌人 (的军队),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所谓 “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简单一点,就是不战而胜,它并不是不作战,放弃武装,反对战争,而是不战而战 (不在军事方面 “战”,而在非军事方面 “战”)。它是指不直接跟敌人交战,不用战争手段、暴力手段,而使敌人屈服于我们,或让步于我们。它有时候需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实现它的具体手段,首先是运用谋略去斗争,其次是通过外交方式去斗争。而通过外交方式斗争也包含了运用谋略,因为外交家要靠他们的智慧、胆识和口才,才能战胜敌人。可见,“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思想的实质就是以谋略胜敌。具体地说,就是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意思是,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拿下敌城,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 “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百战百胜的虽然了不起,是常胜将军,但是每一战,都要全力以赴,而且都要付出代价,都会有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是一种代价最小、损失最小、获益最大的 “最完美的战略”。古代著名兵书 《武经七书·六韬》中说:“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不等军队展开列阵 (即在动用军队之前就能取胜)。善于治理病患的,在病患还没有产生时就已经预防。善于战胜敌人的,能取胜于无形之中 (即不会有明显动武的痕迹)。最高明的作战战略是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因此,经过在战场上白刃相交殊死拼搏而取胜的,不能称为良将。唐太宗也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是上等,百战百胜的只是中等,深挖沟高筑垒来坚守的则是下等 (“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就连蒋介石对 “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也有极高的评价。蒋介石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于中国军事学上最有价值。因为打仗不是军人的目的,不是军人最好的成绩,一战得胜,生命的死亡,财产的消耗,不可胜计,为得为失,正未易辨。是以最高最上之军事家,无不以孙子此言奉为圭臬。其言实为最高之军事原则,至少可用于战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

今天,我们学习 《孙子兵法》的领导智慧,一定要记住“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两句话,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以 “伐谋”为最佳选择,力求不战而胜,达到 “善之善者也”的理想境界。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曾积极提倡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农业学大寨”、“愚公移山”的苦干实干精神,再往后才有 “苦干加巧干”的提法。今天我们学了 《孙子兵法》,那么可以这样理解,苦干就是 “伐兵”,就是 “攻城”;巧干才是 “伐谋”、“伐交”。过去我们可以提 “苦干加巧干”,今天学了 《孙子兵法》,我们就要把 “苦干加巧干”这句话倒过来,变成 “巧干加苦干”,这才符合孙子的思想。提倡“巧干加苦干”,就是无论面对什么工作和事情,我们首先要巧干,能巧干就要巧干,巧干不了再去苦干。就像用兵打仗一样,首选是 “伐谋”,次选是 “伐交”,非打不可才打,实在不行再去攻城。总之,尽可能智取,而不要强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