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而示之不能”是 “诡道十二法”中的第一条诡道,意思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具体地说,就是能攻,装作不能攻,没有能力攻;能守,装作不能守,守不住。“能”是指能力、能够,“示”是显示的意思,这里指伪装,就是能打却伪装成不能打。这条诡道是以 “不能”的假象掩盖 “能”的实质,麻痹对手,使对手不防备自己,从而寻找机会打败对手。“能而示之不能”的战术在战争中广泛运用,例子不胜枚举,不用讲。我们讲一下 “能而示之不能”做法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加深对它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上,那些剑拔弩张、锋芒毕露的人,总是容易引起政敌的猜忌和不安,使人感到畏惧和威胁,从而被人时刻防备,壮志难酬。与此相反,那些看似庸庸碌碌、胸无大志的人们,却可以使政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轻视和忽略他们,不把他们当回事,他们反而能够出人意料地取得成功。
唐朝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他小时候显得十分呆痴,又沉默寡言,仿佛哑巴一样,宫中人都把他看成傻子。唐文宗、唐武宗两个皇帝都是他侄子辈的人,可对他一点也不尊敬,经常拿他开心,以诱使他开口说话来取乐。唐武宗病危之时,宦官们觉得像他这样呆傻的人物,容易被他们控制,便立他为皇太叔,接着将他推上了帝位,这就是唐宣宗。可他一登基,召见百官、裁决政务,侃侃而谈;评判得失,全然合理,令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有本书这样评价他:“他在位十四年,约束亲属,礼待大臣睦如兄弟;明察慎断,刑法无私;从谏如流,俭约律己。人们称之为‘小太宗’,是唐朝后期一个难得的中兴之君。”像李忱这样的皇族成员,如果明显地展示才华,显露自己,不可避免地会遭到皇帝的猜忌,结果是十分危险的。李忱采取 “能而示之不能”的做法,不仅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而且出乎意料地登上了皇位。
可见,在政治生活中,“能而示之不能”的做法,同老子“大巧若拙”、“光而不耀”的思想是一致的,是一种睿智的处世良方。
“能”可以 “示之不能”,那么,“不能”是否可以 “示之能”呢?回答是:完全可以。“不能而示之能”主要在战争中使用,它通过制造假象,来虚张声势,迷惑对方,使对方不敢贸然向自己进攻。《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板桥设疑兵,诸葛亮施空城计,都是 “不能而示之能”的表现。
下面再看 《史记》中的一个例子。
西汉时期,令匈奴闻风丧胆的 “飞将军”李广,有一次率领一百名骑兵追击三名匈奴射雕手,追上后他亲自射杀其中两人,生擒一人。刚把俘虏缚上马往回走,远远望见匈奴数千骑兵赶来。匈奴骑兵见到李广等人,以为是汉军诱敌之兵,连忙抢占了一座高地,摆开阵势。李广所带的一百名骑兵十分害怕,想赶快逃跑。李广说:“我们远离大军几十里,如果就这样往回跑,匈奴追来,我们就会被杀光。现在大家留下来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是诱敌之计,绝对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命令士兵前进,走到离匈奴阵前二里路的地方,又命令士兵下马解鞍,他手下的士兵说:“敌人那么多,又离得这么近,万一打过来怎么办?”李广说:“他们以为我们会退走,现在大家都卸下了马鞍,表示不走,这样正好使他们确信我们是引诱他们的。”匈奴果然搞不清他们的意图,不敢攻击,只派一名骑白马的将官出阵试探,李广只带了十几名骑兵,飞马抢到阵前,将骑白马的将官射死,然后重新归队,卸下了马鞍,又命令士兵放开马匹,睡在地上。这时天色已晚,匈奴骑兵始终觉得他们可疑,不敢前来攻击。半夜时分,匈奴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袭击他们,便撤了回去。就这样,李广凭借智慧和胆略,不能而示之能,到第二天天亮,安全回到了大军营地 (《白话史记》——李将军列传)。这种 “不能而示之能”的计谋,在 《三十六计》中被称为“树上开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